正文 第103章 金陵夕煙(5)(1 / 3)

聰明過人的李賢妃,立刻明白了皇上的意思,身子一搖晃,幾乎跌倒在地上。她萬萬沒有想到,當今的班婕妤,竟然落到這樣的結局。她還不到三十歲!可,皇上一言九鼎,誰敢不遵!美好的世界已經不屬於自己了。她的花容月貌,聰明智恝等等,都要隨風而去了!

想到這裏,李妃從朱元璋的手中抽出手來,揩揩滿臉的熱淚,躬身一拜,苦笑著答道:

“聖上不必勞神,不必敘什麼兄妹之情了。”說罷,轉身而去。

過了不大一會兒,太監慌急地奏報:“李娘娘懸梁歸天了。”

聽到稟報,朱元璋躺在那裏一動沒動,用力咬著下唇,兩滴老淚從眼角上緩緩滲出。

剛才,李賢妃轉身離去時,朱元璋的心裏陣陣刺痛。幾次張口,想把她喊回來,但終於沒有出聲。現在,聽到他的“班婕妤”懸梁自盡,滿懷的痛苦和憐惜一齊在心頭湧動。朱元璋真想大哭一場,但終於忍住了。想想這是為的朱家基業,並不是自己心狠。做了如此果斷的處理,應當從心裏高興才是,何必擾擾不安?他極力勸解自己。

話是這麼說,李賢妃之死畢竟給朱元璋帶來悲傷,他的精神每況愈下,經常陷於恍惚之中。一閉上眼便看到,李賢妃在飄渺的雲霞中一再出現,仿佛是在迎接他共登仙界。

“賢妃,安心去吧,不要埋怨朕偏心。她們所有的人,都要陪伴朕去天上!”

12

王跋扈,不把皇太孫放在眼裏,幾乎是盡人皆知的秘密。朱允炫更是心知肚明。心裏萬分驚恐,卻隻能裝作若無其事。今天聽到皇上說“四叔厲害”,方才知道,無比聖明的皇爺爺,止在為自己擔心。他在東角門裏秘密召見太常寺卿黃子澄,黃子澄曾做過自己的伴讀、他想聽聽親密朋友的看法。朱允墳揮退左右,悄悄問道:

“諸王都是我的長輩,他們手握重兵,虎視眈眈,我該怎麼辦呢?”年輕的黃子澄搖頭答道:“臣覺得,沒有確鑿的把柄,不便采取行動。”“還是有備無患好呀。”

黃子澄低頭沉思了一陣子,肯定地答道:“諸王的護衛,數目並不大,至多可以應付警戒自衛,倘若貿然舉事,天子以六師問罪,哪個能夠抵抗?漢代諸侯作亂,七國不為不強盛,終於身敗名裂。原因在何?一在大小強弱不同,二在順逆正邪有別——望殿下毋憂。”

朱允玟“毋憂”了,他的防範舉動,卻被燕王朱棣刺探去了。朱棣恨死了這個皇侄兒。急不可耐地,盼望著老頭子早日伸腿咽氣。

進人炎熱的五月,朱元璋已經起不床。朱允議晝夜守護床側,進奉湯藥,伺候坐臥,連痰盂溺缽都不讓宮女動手。皇帝疼痛呻吟中,聲聲呼叫的,也是皇太孫。好多個晚上,朱允墳徹夜坐在病榻邊目不交睫。

看著仁愛孝敬的皇太孫一天天憔悴消瘦,朱元璋又憐又痛。越發擔心,傳給他的江山社稷,會被別人奪走。而最大的威脅,就是燕王朱棣。雖然已經把老四的危險,明白地告訴了小孫兒,但仍然覺得防範不足。思來想去,決定立即降旨給諸藩王:不準借奔喪之機聚集京城,封地的所有人馬,一律歸朝廷調遣。讓你們遠離京師,手裏又沒有人馬,看你們奈何我的皇太孫?

與此同時,朱元璋在思考一個智謀超群,忠貞不二,可以托孤寄命的大臣。經過一番推敲比較,他早已留意的兵部右侍郎齊泰,是最為理想的人選,便命人將齊泰召到病榻前,無比信賴地說道:

“齊泰,你德才耿忠俱全,不愧是朕的好臣子。朕早就打算重用你。在我歸天之後,就由你做新皇帝的顧命大臣吧。”

“陛下托以重任,微臣感恩不盡。隻恐力不勝任呀!”齊泰慌忙跪地推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