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年少誌氣高(1 / 3)

公元前2世紀的中國,正處在秦王朝統治的時期。秦始皇雄心勃勃地發展自己的勢力,最後,終於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統一文字、度量衡,修建萬裏長城等等,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經濟、鞏固了國防。但是,他的這些成就卻毫無例外地建立在剝削、壓迫人民的基礎之上,他“焚書坑儒”的殘暴舉動更是限製了知識分子的言論自由、禁錮了思想的發展、阻擋了曆史發展的滾滾洪流。所以,社會的不安定也顯而易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外出巡遊,病死在途中。跟隨在身邊的寵臣趙高和丞相李斯秘不發喪,篡改遺詔,逼使秦始皇的長子扶蘇自殺,把小兒子胡亥捧上了皇帝的寶座。

秦二世原本為人就昏庸殘暴,再加上趙高為虎作倀,不斷教唆秦二世橫征暴斂,棄百姓的生死於不顧,百姓稍有不滿和反抗,就會被官府捉去,很多人都被處死。原本危機四伏的秦王朝,在秦二世短短幾個月的統治下,社會矛盾全麵激化。

這時,民間反對秦朝暴政的舉義行動也此起彼伏,大有愈演愈烈之勢。有一支起義軍在這其中異軍突起,一舉占領了大澤鄉,並迅速攻占蘄縣、陳縣。沿途許多百姓響應起義軍的號召,積極地加入到這一“揭竿而起”的行動中來。

領軍的陳勝自立為王,以陳縣為反秦鬥爭的中心,向四周的城市、鄉鎮輻射,動搖了秦王朝的統治。接著,陳勝命吳廣率領諸將進攻通往關中的門戶——滎陽,又派武臣、張耳、陳餘等進軍趙地,鄧宗南攻九江,周市北取翦地。不久,又任命曾為項燕部下的周文擔任將軍,率領起義軍主力前進,進攻關中,直指秦王朝的國都鹹陽。

陳勝一舉為天下先,秦朝所轄之下的其他地區自然也不甘其後,各地的受壓迫階層都紛紛審時度勢、順應形勢,推舉自己的領袖,加入反秦鬥爭的行列。

時勢造英雄,在秦末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中,出現了許多英雄人物,韓信就是其中一位有名的軍事統帥。

韓信,是淮陰縣(今江蘇淮陰區西南)人,出身於一個普通的布衣百姓之家。自幼家境貧寒,經曆了坎坷的生活,嚐遍了世態炎涼。當時,在秦朝統治下,韓信看到秦王朝的暴政,看到自己家的困境和窮鄰居們的遭遇,從小就暗暗下定決心:推翻暴秦,鏟除人間不平,建立不朽功業。

韓信家中沒有足夠的資財,生活當中也隨隨便便,不大注意小事情,也不按照規矩辦事,當時被稱為“無行”,鄉裏間對他沒有好評。因此,盡管他很有才能,當縣裏推選小官吏的時候,不要說是嗇夫(掌管一鄉的訴訟和賦稅)這類鄉官,就是一個小小的亭長(掌管治安警衛的低級鄉官),也總是輪不到他。

不能夠被推薦為吏,他又不屑於去做經營牟利的商人,經濟狀況自然每況愈下。加之家貧,就更為人們所看不起。身在貧困之中,他卻喜讀兵書,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春秋時吳國軍事家孫武的《孫子兵法》和戰國時齊國軍事家孫臏的《孫臏兵法》,都是他喜愛的兵書,曾經反複研讀。但他不是一個死讀兵書的人,韓信所掌握的,正是兩部兵法的基本原則和基本精神。這從他以後的戰爭實踐可以得到證明。

因為貧病交加,所以韓信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韓信自幼喪父,如今惟一的親人也離他而去,不禁異常悲慟。想著母親生前沒有享受到榮華富貴,所以韓信就打算將母親厚葬,以盡孝道,彌補自己不能侍奉母親的遺憾。但是,韓信沒有謀生的渠道,生計都毫無著落,家裏甚至連吃的東西都沒有,又怎麼能將母親的後事辦得風風光光呢?想到這裏,韓信兩行清淚順著臉頰悄悄滑落下來。俗話說,一文錢屈死英雄漢,韓信此時的境遇也莫過如此。

好在鄰居們素來與韓信的母親關係不錯,出於對韓信母子的關心和同情,就湊了一點錢,好歹買了一口薄皮棺材,把老人裝殮了。又在城邊亂葬崗挖了一個坑,準備把棺材抬出去埋了。韓信披麻戴孝走在送葬的人群中,看著盛著母親的那口薄皮棺材,又望了望遠處亂葬崗上交錯雜亂的墳頭,一種難以言表的苦楚頓時湧上心頭。

這時,韓信實在抑製不了自己的悲憤,他急急忙忙跑到母親的棺材前,“撲通”一聲跪了下來,大聲說:“等等!”送葬的人們都吃驚地望著他,詢問道:“還有什麼事?”韓信淚流滿麵抽噎地說:“我要把母親埋在城北的高坡上!”

話一出口,四座皆驚,人們都不敢相信平時遊手好閑的韓信竟會有這樣的想法。要知道,城北的高坡,長滿了鬱鬱蒼蒼的鬆樹,那裏地勢高、土質堅硬,按迷信說法就是“風水”好,村裏財主們的墳地都選在那裏。“我母親生前受罪,被壓在最底層。母親死後,我一定把她埋在最高處!”韓信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