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紂王曆來被認為是荒淫無道的暴君典型。然而毛澤東卻認為把他看作壞人是錯誤的,他其實"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統一鞏固起來,在曆史上是有功的。"他的失敗隻是在於"俘虜政策做得不太好"。這是近代為數不多的敢給紂王平反的人。
牧野之戰的風雲際會與喧囂變幻,在後代史書上卻被搞得模糊不清。《尚書》中說這次戰役的犧牲是"流血漂杵、赤地千裏"。我們看到的是戰死者的血流成河,敵人踏著他們的血屍像洪水一樣湧上來,商人拚死捍衛政權,周人則用極其殘酷的手段奪取之。
周武王為了解釋自己伐紂的合理性,在《尚書》中開列了紂王六條罪狀:
第一是酗酒;
第二是不用貴戚舊臣;
第三是登用小人;
第四是聽信婦言;
第五是信有命在天;
第六是不留心祭祀。
編者以為這些罪狀不管放在哪個朝代都不算嚴重,也完全沒有後人形容紂王時的荒淫殘暴。用現代價值觀判斷,甚至富於進步意義。如"不用貴戚舊臣、登用小人"。這裏的"小人"是出身貧賤的下層人。紂王不錄用王族中的親貴和從前商王的舊臣之子,而是提拔錄用出身卑微之人,這是打破用人唯親的血統論,用現代眼光來看屬於進步的用人觀,是"唯才是舉",可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任用出身低微的人而停掉親戚不用,會遭到親貴集團的蜂擁攻擊,甚至紂王的敵人——周武王都不原諒他。
同樣,紂王為了挽救帝國的頹勢,進行的這些必要的人事調整——錄用人才取代腐朽的權貴,必然導致親貴和舊臣集團的極力反對。部分貴族甚至采取不合作的政策,帶著自己的人怒而出走,從而分裂了商王朝的統治核心,破壞了商王朝的國運。
紂王的叔叔比幹被處死,另一個叔叔箕子被下獄,也可能是新的用人製度調整觸及了這些叔叔的親貴家族利益,加上其他的"政見不合",最終與紂王發生嚴重衝突,以致有人為此而死。這也是商王朝之積弊已久,問題之複雜,現實之難辦,一點改革都阻力重重。
其實,也正是紂王任用的諸如飛廉、惡來這些出身低微的小人,幫助他三征東夷,並且與商王朝共生死,戰鬥到生命最後一息,倒在戰場血泊中。
至於第四條罪狀說紂王"聽信婦言",其實是少見多怪。商朝女性在政壇上頗有作為,如商王武丁時期的婦好就是一位巾幗傑出人物,這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當時尊重女性的客觀狀況。紂王聽信妲己,即便這是事實,我們也不要奇怪。當"貴戚舊臣"都不支持,甚至分裂而去,當社稷危蕩,如蜩如螗,如沸如羹,人心惶恐,各懷叵測,那紂王也隻有跟自己的女人妲己合計軍國大事了,畢竟自己女人還是跟自己坐在一條船上,值得信賴,並且一直堅持到最後,共同自焚於鹿台。
而所謂第五、第六條"信有命在天、不留心祭祀"的罪狀,這是與國計民生無關的小節,而且並不屬實。從出土的甲骨卜辭上看,到了紂王的父親(帝乙)和紂王(辛)時期,祭祀祖先的典禮係統比起前代商王,倒是顯得更加成熟完備。
總之,周武王給紂王定出的這六條大罪,隻有第一條"酗酒"還算是有點兒分量。但是商朝人好酒,喜歡以酒佐餐、聚眾豪飲,這是他們一貫的風氣。從出土器物來看,商朝後期的飲酒器具明顯激增,這表示社會飲酒之風蔚然,甚至有些商代遺址中還曾挖出來好幾壇子當時的酒呢!
但一個帝國積累年頭久了,財富豐厚,人們閑逸,走上飲酒的路子,是必然的事情。商朝人崇尚音樂,邊喝邊唱,是很流行的。史學家分析說商朝社會的飲酒風氣都是紂王影響的。可是放眼如今,美國吸毒問題嚴重,這都是布什影響的?
商代後期飲酒成風,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原因該是廣泛而複雜的。紂王想推動也好,或者製止也好,移風易俗也好,都不是那麼容易的。就好像清朝末年吸鴉片蔚然成風,不是一兩個皇帝能改變的。
成王敗寇,於是,堯、舜、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這些古代成功人士,都被錦上添花似的包裝成了極好極好的完人、聖人而推出。
我們追溯所謂曆史的軌跡,看看髒水是怎麼一點點潑到紂王身上的。
春秋時期,關於紂王的罪狀還隻限於"比幹諫而死"。到了戰國,比幹的死法就生動起來了,屈原說他是被投水淹死,呂不韋的門客說他是被剖開了心。到了漢朝,劉向更進一步說紂王剖開他的心是為了滿足妲己的好奇心,想看看"聖人"的心是不是七竅。
到了晉朝,皇甫謐這位喜歡寫曆史書的醫生幹脆說,紂王在妲己的慫恿下,除了剖開比幹的心,還解剖了懷孕的婦女,想看看胎兒形態。
學者子貢早就意識到了紂王的悲哀,他本人也有點看不過去,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後世言惡則必稽焉。"紂王雖不好,但不至於如此之壞,所以君子千萬別把自己混得太差,否則後世的人想舉出惡事來說理,就一定塗抹了他來充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