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晉王朝的實際開創者和締造者,
司馬懿的隱忍功夫堪稱一流。
他能像蛇一樣躲藏在草叢中,
一旦發起攻擊,幾乎無人能夠抵擋。
魏之亡
一切重大的世界曆史事變和人物,一般地說都會出現兩次,這是黑格爾告訴我們的。而且,正如後來馬克思之所補充:第一次是作為悲劇,第二次是作為笑劇。[1]
魏晉的改朝換代就是如此。
公元220年,曹丕逼漢獻帝讓位,這是第一次。不到半個世紀,司馬炎又逼魏元帝禪讓,這是第二次。曹丕當然想不到他的王朝如此短命,故伎重演的司馬炎也沒想到他的帝國不但年頭不長,還荒唐可笑之極。[2]
司馬懿就更想不到。
後來被追尊為宣皇帝的司馬懿,是晉王朝的實際開創者和締造者。也許,這應該歸結為他特別有心計,也特別有耐心。從進入政界到奪取政權,他前後用了四十三年的時間,曆經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終於把曹家的“房產”據為己有,隻留下一道過戶的手續。
這是一個怎樣的人?
司馬懿出身於高級士族,高祖是東漢的將軍,曾祖和祖父都是郡的太守,父親司馬防則官居京兆尹(首都地區長官)。曹操初入仕途就能出任洛陽北部尉(首都北城區公安局長)一職,便是由於司馬防的推薦。
對此,曹操一直感恩在心。後來,當了魏王的曹操設宴款待司馬防,又舊話重提。曹操說:請司馬公看看,孤王現在還可以再當一個縣尉嗎?
司馬防說:老夫推薦時,大王當個縣尉正合適。
曹操哈哈大笑。[3]
司馬防的回答十分得體,也實事求是。四十二年前的曹操年方二十,由於被舉為孝廉而任郎官(儲備官)。從宮廷外放到地方,當然隻能擔任副縣級的公安局長。
實際上,直到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六年後,司馬家族仍未必看好這位政壇新秀。曹操征召司馬懿到府中任職,司馬防的這位次子便拒不受聘。他聲稱自己得了風癱病,寧肯長期臥床也不就任。[4]
這樣一拖就是七年。到赤壁之戰那年,曹操給了司馬懿兩個選擇:要麼進朝廷,要麼進監獄。司馬懿的病裝不下去,隻好加入曹政府。他不但在曹操那裏展示出自己的才華,在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叡的時代,更成為皇帝的得力助手,魏帝國獨一無二的謀略家。
因此,當曹叡病重需要托孤時,他想到了司馬懿。
當時司馬懿已官居太尉(最高軍事長官),剛剛消滅了自稱燕王的公孫淵,將遼東收入魏帝國的版圖,正準備屯兵鎮守關中,曹叡的詔書卻三日五至。司馬懿星夜兼程趕回洛陽,與大將軍曹爽共受遺命輔佐新帝曹芳。
曹魏之亡,也開始有了征兆。
事實上,曹叡的托孤有氣無力。孫策托孤於張昭時說得斬釘截鐵: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劉備托孤於諸葛亮時也說得不留餘地: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曹叡呢?眼淚汪汪地看著八歲的曹芳,一句硬話都說不出。[5]
結果,被授權可以自行其是的忠心耿耿,被當麵叮囑托以後事的奪了政權。
另一位顧命大臣曹爽也托非其人。此公原本既無才幹又無戰功,是魏明帝臨終前一時糊塗,才突擊提拔為大將軍的。然而曹爽卻自命不凡,一心想要排擠司馬懿,辦法則是讓曹芳下詔將司馬懿由太尉轉任太傅。[6]
這是典型的明升暗降。
沒錯,太傅地位崇高,卻沒有實權。
司馬懿當然清楚這一點。他也很清楚,自己的力量尚不足以與曹爽抗衡,幹掉此人隻能乘其不備。於是,在周旋了幾年以後,司馬懿第二次裝病。
裝病是有經驗的。上一次裝風癱病,曹操派人去假裝行刺,司馬懿躺在床上紋絲不動。這一回當然是風癱病順理成章地複發,司馬懿的演技也更上層樓。
演出是在司馬懿的太傅府,觀眾則是曹爽派去的新任荊州刺史李勝。李勝看到的是這樣一個情況:司馬懿的雙手已經接不住婢女遞過來的衣服,喝粥的時候粥水全都灑在前胸,還把李勝要去的荊州聽成是並州。
李勝隻好糾正說:下屬要去的是荊州。
司馬懿卻說:去並州委屈你了。並州接近胡地,千萬好自為之。今後你我隻怕難得一見,如何是好?
李勝又說:是荊州,不是並州。
司馬懿這才若有所悟地說:是荊州嗎?老夫不大聽得清楚你的話。很好,很好!在荊州是可以建功立業的。我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就拜托你了。
說完,淚流滿麵,聲音哽咽。
李勝回去報告曹爽,曹爽很放心。[7]
司馬懿卻在暗中加緊準備。裝病兩年半以後,他趁曹爽陪同皇帝外出之機突然發動兵變,一舉消滅了強大的對手。曹爽先被罷官,後被滅族,兄弟和同黨也被一網打盡,其中就有魏晉風度的代表人物之一何晏。
曹爽的無藥可救也在此案中暴露無遺。兵變時,司馬懿屯兵洛水,曹爽屯兵伊水;司馬懿占領了洛陽,皇帝卻在曹爽手中。因此有人建議,挾持天子到許縣,然後命令各地軍隊勤王,完全可以對抗司馬懿。
然而曹爽卻拒絕了這個切實可行的方案,放棄抵抗向司馬懿投降,還把司馬懿彈劾自己的奏章交給了皇帝。曹爽說,司馬公不過是要奪權而已,給他就是。我做不了大將軍,還可以做大富翁嘛![8]
誌大才疏的曹爽哪裏想得到,司馬懿的陰險狡猾和心狠手辣舉世無雙。在曹爽還有抵抗力量時,他信誓旦旦地表示,處理僅止於罷官。甚至在曹爽被軟禁在家時,他還假惺惺地派人送糧送肉。然而,當曹爽等人“謀反”的證據收集齊全以後,又怎麼樣呢?滿門抄斬。[9]
曹家人,根本不是司馬懿的對手。
小皇帝曹芳就更是傀儡。
然而就連這個傀儡,也在司馬懿去世三年後被他的兒子司馬師廢掉,成為魏帝的是十四歲的曹髦。六年後,不甘心做傀儡的曹髦也被殺死,魏帝換成十五歲的曹奐。這就是魏元帝,也是曹魏的最後一個皇帝。
曹芳、曹髦、曹奐,史稱“三少帝”。
司馬懿政變成功後,三少帝的時代就變成了司馬家族的時代。司馬懿,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司馬師的弟弟司馬昭,相繼把持朝政十六年。立國總共隻有短短四十六年的魏,倒有三分之一的時間並不姓曹。
剩下的事情就是辦手續。
於是,司馬昭先是冊封晉公,然後升格為晉王。鹹熙二年(265)八月,司馬昭卒,子司馬炎繼位。十二月,魏元帝禪讓,司馬炎稱帝,是為晉武帝。
所有這些程序都跟曹魏代漢一模一樣,不同之處僅僅在於:東漢的傀儡皇帝隻有一個,曹魏則有好幾個;曹家隻用兩代人就偷天換日,司馬家族則用了三代四人。
這簡直就像是報應。
曆史往往是公平的,報應也接踵而來。司馬炎死後僅僅一年,禍亂就迅速爆發。他的兒子被廢又被立,被立又被殺,他的王朝則四分五裂萬劫不複,而且篡奪皇位顛覆政權分裂國家的不是別人,正是他的血親。
晉之亂
禍亂的根源是司馬炎自己埋下的。
這個說法,晉武帝的在天之靈恐怕很難接受,因為他的本來願望是長治久安。他甚至把曹魏的滅亡看作前車之鑒,稱帝之初就進行了製度的改革。但可惜他錯了。
司馬炎錯在哪裏?
恢複封建。
西周創立的封建製是被秦始皇推翻的。之後,秦漢兩代實行的都是郡縣製,隻有西漢初年實行郡縣與封建並存的郡國製。結果,異姓王造反,同姓王叛亂。帝國的統治者從高祖到武帝花了將近百年的工夫,才算擺平江湖消除隱患(請參看本中華史第八卷《漢武的帝國》)。[10]
此後,帝國不再封建。
當然,封王封侯的事仍然有。不過,漢隻封侯,魏才封王。而且即便封王,也是虛封,隻有東漢末年曹操的魏公和魏王是實封。結果怎麼樣呢?代漢自立了。
曆史的經驗值得注意。因此,曹丕稱帝之後,所封的國王都隻有王爵,沒有王土和王臣。或者說,諸王名義上有封國,卻沒有治權,也沒有兵權。他們不能建立自己的政府,統率自己的軍隊,也不能參與朝政。
曹魏的國王,實際上是被軟禁在封國。
結果又怎麼樣呢?司馬家族篡魏的時候,曹家的那些國王們一點忙都幫不上,魏帝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司馬炎認為,這就是魏亡的經驗教訓。
因此,他決定反其道而行之。
就在稱帝的當年,司馬炎封皇族二十七人為王,每個王國都有自己的軍隊。其中大國三軍,兵五千人;次國二軍,兵三千人;小國一軍,兵一千五百人。國王不但可以割據一方,還可以入朝執政,成為宰輔。
異姓的士族則封為公侯,也是實封。他們不但有封國和官屬,郡公、郡侯和縣侯還有軍隊。也就是說,國王也好公侯也罷,都是實力派。司馬炎認為,隻有讓他們掌握了實力,才能夠擔負起保衛中央的責任。而且,既然他們都從帝國那裏獲得了利益,就應該擔負起責任。
然而實際情況又如何呢?
八王之亂。[11]
這是晉武帝司馬炎去世一年後爆發,曆時十六年之久的政治動亂和骨肉相殘。原本危機四伏的西晉王朝也在這動亂中變得虛弱至極,最後亡於外敵的入侵。不過,引爆這顆炸彈的卻不是那些國王,而是一個女人。
這個女人叫賈南風。
賈南風是晉惠帝司馬衷的皇後,司馬集團死黨賈充和郭槐的女兒。賈充陰險狡詐,郭槐嫉妒霸道,賈南風則兼而有之。碰巧她的丈夫又忠厚得近乎無能甚至弱智,因此這位賈皇後想不弄出些動靜來都難。[12]
可惜賈皇後的野心並沒有那麼容易實現,掌握朝政的是楊太後的父親楊駿。楊駿父女出身於華陰楊氏,祖上是東漢名臣楊震,門第極高。晉武帝司馬炎與這樣的名門望族聯姻,正是為了提高皇家的清望。在他看來,隻要皇族和士族同心協力,就能形成輔佐帝室的兩翼。[13]
但是抱歉,他又錯了。實際情況是:皇族與士族互不買賬,賈皇後則巧妙地利用了這一矛盾。晉惠帝繼位後第二年三月,她就召司馬炎的第五個兒子楚王司馬瑋(讀如偉)入朝,殺了太傅楊駿,廢了楊太後,輔政大臣則變成司馬懿的第四個兒子汝南王司馬亮。
這當然不是賈皇後的本來願望。於是,三個月後,她就命令殺死了楊駿的楚王司馬瑋,以謀反的罪名殺了汝南王司馬亮,然後又以矯詔的罪名殺了司馬瑋。司馬瑋殺了士族又殺皇族,自己也被殺,士族的代表和皇族的代表都變成了冤鬼,借刀殺人的賈皇後則掌握了政權。
賈南風誌得意滿。
然而司馬家族的陰謀家和野心家更是層出不窮。因此九年後,這個女人也被廢被殺,罪名是謀殺太子司馬遹(讀如遇)。司馬遹是惠帝司馬衷與謝淑媛的兒子,當然為賈皇後所不能容,於是被羅織罪名,誣為謀反,廢為平民。但他後來被殺,則是由於趙王司馬倫的密謀。
趙王司馬倫是司馬懿的第九個兒子,原本是賈皇後的黨羽。然而他慫恿賈皇後殺太子,卻是為了自己奪權。因此太子一死,他就以複仇的名義起兵進宮廢了賈皇後。之後又幹脆廢了晉惠帝,自己做起皇帝來。
這下子別人不幹了。
首先發難的是司馬炎之侄、齊王司馬冏(讀如窘)。同時起兵響應的,則有司馬炎的第十六個兒子、成都王司馬穎,司馬炎的堂弟、河間王司馬顒(讀如庸之陽平),司馬炎的第六個兒子、長沙王司馬乂(讀如義)。結果,司馬倫兵敗被殺,晉惠帝司馬衷複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