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深藏才幹才是聰明人(1 / 2)

有人說,想要“真聰明”,就要從“裝傻”開始。一項關於在職場“裝傻”的調查中顯示,在被調查的400名上班族中,有超過七成的人都有過裝傻的經曆,其中55%的人認為,偶爾“裝傻”有利於促進同事和上下級的關係,16%的人會經常“裝傻”。

“裝傻”不是要人們擯棄聰明、崇尚愚笨,而是主張善用聰明。善不善於運用聰明也是人生大學問。

明代大政治家呂坤以他豐富的閱曆和對曆史人生的深邃觀察,在他的《呻吟語》一書中說道:“精明也要十分,隻須藏在渾厚裏作用。古今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渾厚而得禍者。”翻譯成現代漢語,他的意思是說,對一個人來說,聰明、精明還是非常需要的,但關鍵是要在渾厚中悄悄地運用。古往今來得禍的絕大多數都是那些自恃聰明、賣弄聰明的人,沒有因為心裏是絕頂聰明而表麵上又深藏不露的人會得禍的。

這就是說,聰明是人自身的一筆寶貴財富,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關鍵在你如何運用。財富可以使人的生活過得充實、瀟灑,也可能毀掉人生。事物都有兩麵性,好的和壞的,有利的和不利的。真正聰明的人不僅僅是腦瓜裏有智慧、有見地、有主張,而更重要的是善於運用自己的聰明智慧。那些能夠深藏不露,而在刀刃的地方上或火候已到的時機才適時適度表露的人才是真聰明。那種自恃聰明、賣弄聰明或一味耍小聰明,其實是笨極了,因為那往往是招災引禍的根源。無論是從政、還是經商,無論是做學問、還是治家務家,誰不明白這個道理,誰就會吃虧、倒黴。曆史上這樣的教訓實在太多太多了。

曆史上的曹操為人奸狡,且疑心很重,總害怕別人暗中謀害自己,他曾經吩咐左右:“我在夢中好殺人。隻要我睡著了,你們千萬不要走近我。”一次,曹操白天在軍帳中小憩,不慎將被子蹬到地上了,一個值勤的侍衛趕緊過來撿起被子給曹操蓋上。不想此時曹操從床上一躍而起,拔出寶劍一揮,劍落處,近侍的人頭已搬了家,而曹操又上床睡覺了,在場的人誰也不敢言語。過了半天,曹操醒來,見一近侍躺在血泊中,裝著大驚失色的樣子,問:“什麼人殺了我的近侍?”大家以實情相告,曹操悔恨夢中殺人,痛哭流涕,並命厚葬這位侍衛。大家也都以為曹操果真是夢中誤殺,今見侍衛厚葬之榮,不但不責怪曹操,還稱讚曹操體恤下屬。楊修卻知道曹操絕非夢中誤殺,而是有意而為,即證實他“夢中好殺人”狂言。楊修倘若隻是悟出了曹操的用心,不表露出來,這倒是真的聰明;可他忍不住,生怕別人看不出自己的聰明,便在為那位近侍舉行葬禮時,指著近侍的棺材說:“不是丞相在夢中,而是你在夢中啊!”曹操聽到這句話,不再是簡單地厭惡楊修,而是想尋機除掉他了。

楊修的最後一次聰明的表露是在曹操自封為魏王之後,自引兵與蜀軍作戰,戰事失利,進退不能之時。數次進攻蜀軍總不能奏效,長期拖下去,不僅耗費錢糧而且會疲憊士氣,真的撤兵無功而歸又會遭人笑話;是進是退,當時曹操心中猶豫不決。此時廚子呈進雞湯,曹操看見碗中有雞肋,因而有感於懷,覺得眼下的戰事,有如碗中之雞肋“食之無肉,棄之可惜”。他正沉吟間,夏侯惇入帳稟請夜間號令。曹操隨口說:“雞肋!雞肋!”夏侯惇傳令眾官,都稱“雞肋”。楊修見傳“雞肋”二字,便教隨行軍士各自收拾行裝,準備歸程。有人報知夏侯惇。夏侯惇大驚失色,立即請楊修到帳中問他:“您為什麼叫人收拾行裝?”楊修說:“從今夜的號令,便知道魏王很快就要退兵回去了。”“你怎麼知道?”夏侯惇又問,楊修笑道:“雞肋者,吃著沒有肉,丟了又覺得它味道不錯。魏王的意思是現在進不能勝,退又害怕人笑話,在此沒有好處,不如早歸,明天魏王一定會下令班師回轉的。所以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夏侯惇說:“您可算是魏王肚裏的蛔蟲,知道魏王的心思啊!”他不但沒有責怪楊修,反而也命令軍士收拾行裝。於是寨中各位將領,無不準備歸計。當夜曹操心亂,不能入睡,就手按寶劍,繞著軍寨獨自行走。隻見夏侯惇寨內軍士,各自準備行裝。曹操大驚,我沒有下達撤軍命令,誰竟敢如此大膽,作撤軍的準備。他急忙回帳召夏侯惇,夏侯惇說:“主簿楊修已經知道大王想歸回的意思。”曹操叫來楊修問他怎麼知道,楊修就以雞肋的含意對答。曹操一聽大怒,說:“您怎敢造言亂我軍心!”不由分說,叫來刀斧手推出去斬了,把首級懸在轅門外。曹操終於尋得機會,除掉了楊修,楊修也終於結束了他聰明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