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詩詞為心的美女香飄萬年(1 / 2)

【萬安培】

明末清初學者冒辟疆說,一個美女的誕生,要秉合天地萬物的靈氣,“庶幾鑄此一人”。清初小說家張潮說,所謂美人者,以花為貌,以鳥為聲,以月為神,以柳為態,以玉為骨,以冰雪為膚,以秋水為姿,以詩詞為心,以翰墨為香。冒氏、張氏的話使我們想起所謂“五百年必有王者興”,“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之類的詩句,美女與王者,竟然都是人類量產的稀缺資源,難怪清代詩人袁枚要發出感歎:天生人最易,生美人最難!

我在《中國曆代美女榜》一書中首次提出“美女三要素”的概念。我認為,從文化的角度,美女=靚女+才女+名女。前兩個要素很容易理解。既然稱之美女,外貌的靚麗好看總是必須的;但美女還必須有才,如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三大選美“環球小姐”、“世界小姐”、“國際小姐”,不都有比拚才藝的環節麼?靚女+才女,成語叫“秀外慧中”。但作為文化現象存在的美女,還必須有“名氣”。為什麼必須有名?我們假設在湖北神農架的密林深處有個美女,十三四歲出落得嬌美絕倫,豔若桃花,人也很聰明穎慧,但她十五六歲嫁人,十七八歲開始生育,到四十歲時已人老珠黃,直到六七十歲去世,既沒有遊詠詩人的讚美謳歌,她自己也沒有任何隻言片語的作品存世,在神農架的文化發展史上也沒有參與任何曆史事件,她的子女中也沒有哪個成為名人,在當地縣誌《列女傳》中自然也查找不到她的姓名。這種女人不是美女,或者說不是我們研究視野之內的美女。從文化的角度說,隻有三種人在我們的研究範圍:一是有人曾經讚美謳歌,譬如白居易為楊玉環寫下了《長恨歌》;二是既漂亮又有才且留下了文學作品,譬如卓文君、李清照、賀雙卿等;三是曾經作為曆史人物,無論主角或配角,因參與曆史事件而青史留名,譬如貂蟬、王昭君等。俗話說“雁過留名,人過留聲”。你是靚女,也很有才,但你還必須有名。

2005年當我開始寫作《中國曆代美女榜》的時候,百度裏絕搜索不到“美女文化”一詞。於是我在《中國曆代美女榜》第一冊《淡妝濃抹總相宜》中給“美女文化”下了如下的定義:“所謂美女文化,就是關於美女自身及與美女生活相關的所有內容的總和。”關於美女文化研究,還可以說得更通俗、更具體一些,即是從文化的、曆史的角度來研究美女。目前市麵上描寫美女的書籍琳琅滿目,從文化角度研究美女的也不算少,但有意識、主動表明從美女文化角度考察中國曆代美女的作品尚不多見。正是從這一角度說,我們陸續推出的美女文化係列作品,如《中國曆代美女榜》、《曆史上的那些美人》、《美女與音樂》、《中國曆代姐妹花之謎》等,才具有比較特別的意義。

王凡是我的原江陵籍(今稱荊州區)同鄉,屬於江南玲瓏有靈氣的美女類型,在共同創作《中國曆代姐妹花之謎》的過程中,她對美女文化的研究逐漸癡迷,於是有了這本《中國曆代女性的文學世界》一書的問世。由當代美才女來寫古代美才女,她的視角與感悟當然是獨特的,筆觸自然更加細膩委婉,人物的選擇也會有她獨到的眼光。作品麵世後需要接受讀者的檢驗,在工作繁忙、資料匱乏的前提下,要獨立完成這麼一部著作,並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情,從這個角度,我願意先給她來點個讚。

《中國曆代姐妹花之謎》完成之後,我曾邀約王凡、何彪一起共同完成《美女與文學》三部曲。根據當初的設想,第一部著重從美女文化發展源流角度介紹曆代文人名家的主要貢獻,是美女文化的“理論篇”。比如《詩經》界定了美女評價的16字標準;屈原提出了“美人香草”概念;宋玉筆下的“東家之子”與“醜女”互為參照,形成美女與醜女的強烈反差;曹植《洛神賦》則塑造了美女宓妃(甄洛)的形象,“宛如洛水中升起的洛神”,動感爍人(古龍語)。白居易有“小蠻腰”、“樊素口”、“琵琶女”傳世,其“猶抱琵琶半遮麵”、“回眸一笑百媚生”被廣泛引用;此外,像梅鼎祚的《青泥蓮花記》、餘懷的《板橋雜記》、清“蟲天子”(王文濡)的《香豔全書》等,皆在中國美女史上具較高地位,研究美女文化者不能不提,不能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