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離開後,荒寂多年的采薇苑中隻剩下我一人。
父親大婚後,管家徐伯給我送來了禦寒了衣物和過冬的食物,當他轉身時我聽到了深深的歎息。
屋中早已沒有了炭火,我一如母親有體寒之症。每夜用被子將自己團的極小極小,仍是不住的顫抖。
無人再來過問這個陶府中的荒院,我亦不知該幹些什麼。
每日隻是依著欄杆,癡癡的看著天上雲卷雲舒,庭前風過草搖。有時思及母親,不禁淚如雨下。
當時雖然年幼,卻依稀知曉,以後的歲月中,已不會再有如此溫暖的懷抱,如此包容的眼神,
再也不會有了。
直至一日,我無意間發現書櫃中那卷落滿灰塵的《幼韻啟蒙》回憶起母親殷切的眼神,心想若有一日我如同父親一般落筆成章,名滿江南。母親定會高興的罷?
至此,我在院角壘起了石頭,費力的抱著書簡翻出圍牆,搖搖擺擺的穿過三條街道,在轉彎便出了城。不一會,已來到了青青鬱鬱的桃林中。,我坐在林中的梨晚亭內,展開書簡,按照當日母親所念一遍一遍大聲的讀了起來。
停下來時,日已西斜,我飲了幾口溪泉,抱著書簡回了院落。
此後,我日日懷抱著書撿來桃林中誦讀。
桃林中人跡罕至,幽深寂寥。
桃葉青青,日光呈影,泉水激石,鶯聲相和。
開始讀時總是咬音不準,斷斷續續慢慢的聲音開始流利輕快起來。
最後,我花了近一年的時間背完了這篇百餘字的《幼韻啟蒙》。
母親的書櫥中還有幾竹卷分別是《國語》和《抱樸夜話》。我一一拿去桃林中誦讀。
之後的一天,楠便出現了。
記得那一日秋意已深,細雨濛濛,如煙似紗籠罩了整個青城。
有水滴從桃葉上滾落,沁人心脾。
楠一身青衣素服,撐著油紙傘,沿著林中的青石路緩緩而來。
直至他走近我才驚覺。慌亂中正對上楠略帶笑意的墨眸。
當他看到我的眼眸時,墨眸中光華微滯,後又平複下來。
他開口,聲音平潤而溫和。
“這三年,我一直聽見有童音日日誦讀古文之聲從桃林中傳出。是你嗎?”
我低垂著眉眼,未有回答。
他卻是不惱,又耐心的重複了一遍。
一邊伸過手來似乎想撩起我額間的碎發。
我心中頓生懼意,猛的的推開他手臂,連台前的書簡也未收拾便以最快速度跑回了家。
第二日清晨,我站在離亭不遠的桃樹後,悄悄地探出腦袋往亭中張望。
鳥聲悠長,泉水激韻。
清涼的風傳亭而過,掠起片片枯葉。
亭中早已空無一人,
石桌之上,《國語》的書簡已被卷起收好,一旁還有一碟以青瓷盛放的桃花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