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激情不是衝動 (2)(2 / 2)

一個大專畢業的小夥子,學曆並不高,但是在工作兩年之後,也就是在他剛滿23歲的時候,他就已經成了一家廣告公司的策劃經理。而他之所以能在23歲這年實現這樣一個重大的飛躍,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寂寞!

在這一年當中,他除了絞盡腦汁挖空心思撰寫每個最可能執行的策劃方案之外,就是不斷地閱讀營銷、策劃和廣告方麵的書籍,並上了一些成功學的課,此外他還在工作之餘向業已成名的前輩和師長學習,研究他們的每一個成功案例,不斷尋找自己與實戰的差距,而且還會努力發現和挖掘自己比他們高明的地方。

而在平時的空閑時間裏,他把更多的時間投入讀書寫作中。盡管有時候他也曾有過短暫的心猿意馬,有時不免也會被窗外的燈紅酒綠所誘惑,但他最後總是能在最快的時間裏發現自己想法的齷齪與墮落,總能在第一時間整理好自己的思緒,調整好自己的狀態,重新靜下心來,繼續著他原始積累階段的艱苦學習。

為了抵抗外部的誘惑,為了能堅守住孤獨和寂寞,小夥子幹脆搬到離市中心30裏的一個交通很不方便的小區裏住下,因為交通的不便利可以迫使他斷了周末遊玩的念頭。為了抵製自己上網聊天、看視頻和電影的念頭,他也堅決地斷了家裏的網絡。這樣他除了看書和寫作外,就無法再有別的誘惑讓自己分心了。漸漸地,小夥子習慣了這種寂寞孤獨的生活,因為他發現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總是快樂的,寂寞這時候不再令人難受,而是一種能真切地感受到的美麗。

耐住孤獨寂寞的回報是豐厚的,這個年輕的小夥不但在公司裏成了不可或缺的骨幹人才,也成功出版了一本圖書,年薪已經超過12萬元,遠比其他同齡人、比那些名牌大學的研究生更加成功。

是的,當你過盡千帆辛酸嚐便,忍受了許多寂寞之後,就真的離成功不遠了。就像丹麥人克爾愷戈爾說:衡量一個人的標準是:在多長的時間裏,以及在怎樣的層次上他能夠甘於寂寞,無須得到他人的理解。能夠畢生忍受寂寞的人,能夠在孤獨中決定永恒之意義的人,距離孩提時代以及代表人類動物性的社會最遠。

忍受孤獨,在孤獨中成長,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有目標的人可以忍受,之所以孤獨也是因為有這樣的目標。也許這種目標不被人理解,甚至會被人嘲笑諷刺。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沒有人相陪,沒有人噓寒問暖,別人的不理解,別人的冷眼更是令人心寒。自己的孤單與自己做伴,向著目標前進,隻要有一顆堅定的心就足夠。孤獨會讓人變得更加冷靜,思維更加清晰。忍受孤獨是一種本領,盡管這本領不易學,但堅持下去必為高手。人生就是一個向上攀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更要忍受住孤獨,目標就在眼前,不能因為受不了孤獨而放棄,不能因為一點點的疲勞而放棄之前所有的付出,一定要堅持到底。如果你做到了,那就一定會攀登上成功的高峰。

孤獨並不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讓我們做一個能夠在孤獨中找到快樂,學會苦中作樂,並且最終擁抱成功的人吧!克製急躁才能走向成熟

在現實生活中,常有人犯急躁的毛病。他們做事情往往既無準備,又無計劃,隻憑腦子一熱、興頭一來就動手去幹。他們不是循序漸進地穩步向前,而是恨不得一鍬挖成一眼井,一口吃成胖子。結果呢,必然是事與願違,欲速則不達。

《孟子·公孫醜上》有則寓言,說的是宋國有個種田人,為了讓自己田裏的禾苗長得快一些,就下到田裏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拔完回到家,他對家人說:“今天累壞了,我幫助田裏的禾苗長高了。”他的兒子聽後,忙到田裏去看,隻見田裏的禾苗全都枯萎了。今天用來比喻強求速成反而壞事的成語“揠苗助長”,就源於這個故事。

植物生長必須依賴一係列條件,要有適宜的溫度,要有適量的水肥,還要有足夠的生長時間等。那個急躁的宋國人急於求成,違反了植物的生長規律,費了半天力氣,卻把事情辦壞了。

生活中有些人,他們看到一部文學作品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就想學習文學創作,可是由於他們對學習的長期性、艱巨性缺乏應有的認識和思想準備,隻想“速成”,一旦遇到困難,便失去信心,打退堂鼓,最後也沒有取得什麼成就。可是也有一些人,他們在明確了自己的目標以後,便一步一個腳印,不去理會別人的看法,也不會想要急於求成走捷徑,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踏踏實實地走下來。最終通過這種平穩取得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