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行山的頂峰有一座廟,裏麵供奉的是彌勒佛祖。由於它終日笑逐顏開,似乎永遠也不會有煩惱的事情,也因此深受民間人們的喜愛。香火連綿不斷,不曾有過斷供的現象出現。蚩尤統治天地已經成為事實,諸神無不憤慨難平,唯有彌勒佛祖仍笑咪咪地看著諸神以及眾生。時日,有一失魂落魄模樣的書生在廟裏上完香後,對著彌勒佛祖感慨地道:“如今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為何佛祖仍能夠喜笑顏開,難道眾生的疾苦你看不到嗎?”落魄書生知道佛祖是不會回答的,但情難自禁地自顧自說開了:“其實,人們的願望很簡單業很樸實,隻是想過太平日子,像太康盛世那樣,安居樂業,無論是誰掌管,統治天地倒並不太重要。無何這樣的願望總是難以實現。佛祖啊,你能告訴我答案嗎?”
周圍上香的人都用怪異的眼神打量著這個落魄書生。那書生旁若無人地自言自語著:“佛祖若有靈,就請賜道於竹簽之上吧。”說完虔誠地跪在佛像前的蒲團之上,雙手合十,緩緩將竹筒裏麵的竹簽搗了搗,然後開始搖起來。直到有一根竹簽脫穎而出方才罷手。書生拿了那跟竹簽,便走出彌勒廟,不知所蹤。
這個書生姓散名康近,是助西周武王開國大臣散宜生之後。原本倒也是大富大貴之貴族,後中道敗落,至瑞王登基時已然家徒四壁,一貧如洗了。然而散書生卻傲骨猶存,並立下重誓決計不食嗟來之食。家中尚有80歲老母,以販賣針織度日。常是饑一頓,飽一頓的,有了上頓沒下頓地過著生計。
三清合一收勢後,散書生的困境日益凸現,無奈諸神爭霸,人間煉獄叢生,便有了責問佛祖之念,也有了開頭的一幕。
卻說彌勒佛祖對於參拜者的初衷又豈會不知,對於書生的過激言辭也都字字入耳,有意收了散書生為弟子。它命賜福童子暗中尾隨書生,到了落魂嶺,那書生果真有了輕生之念,隻是家中老母從此無依無靠心中憤慨,落魂嶺前也不由得猶豫再三。賜福童子暗道:“老爺早以料定你將作何打算,你的生命已由不得你了。”當下,對著書生吹一口仙氣,將福氣灌注其印堂正中,又化身為一個老伯模樣,在書生身旁嚎哭起來。書生為哭聲所引,緩步上前來詢問道:“老伯何故在此啼哭?小生願效勞。”老伯兀自大哭不止,也不搭理書生。散書生無奈,隻好陪伴其左右,不時用好言相勸,一直到了黃昏,老伯才收起哭聲,見書生關切之神色,淒然道:“我本有一子,乃倚老之宿命之所寄也,怎料此子竟不顧老朽年邁徑自前去投靠了蚩尤,也罷,我就當作從沒有過這個兒子罷了。”散書生見老伯如此神情思及家中老母又何嚐不是如此,若今日此一跳,老母的悲傷隻會有過之而無不及。心中輕生之念已經消卻大半。老伯斜眼望了望書生,已知其所思所想。知道老爺交代的事已經有眉目了,必定能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