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語》的價值決不在《論語》之下,但由於被誤認為出於三國時期王肅偽造,其中大量的珍貴資料長期被棄置不用,至為可惜!由於學術的發展,人們逐步認識到《孔子家語》的重要價值。然而,當人們欲利用《孔子家語》研究相關曆史問題時,卻發現並沒有合適的版本可資利用,僅有的個別譯注本也存在種種問題,因此,學術界迫切需要一個精良的《孔子家語》通行本,以適應學術發展的新形勢。《孔子家語通解》將在堅持學術性第一的原則下,充分考慮現狀,進行序說、分段、注釋、翻譯以適應更多的讀者,進而有利於推動孔子、早期儒學和中國“元典”文化的研究。
本書以“通解”為名,首先有通盤解說全書的意思。其次,我們認為,《孔子家語》中不少篇的“解”出於後人,而“解”《家語》自然不會是有意“作偽”,而應該是讓人們更容易了解該書。我們所做的工作也是如此。
本書的《代前言》是對《家語》成書、流傳及真偽等問題的梳理,體現了我們對《家語》相關問題的基本看法,將它置於書前,是為了簡要說明人們認識《家語》的過程。每篇正文之前以“序說”通說全篇,幫助讀者理解全文;而後按段落分為“原文”、“注釋”、“通解”三部分。
本通解注意學術性與普及性的結合。今天,《家語》的許多學術問題還沒有得到統一認識,基於此,本書立足學術前沿、展示研究成果,注意序說與注、解的科學嚴謹,同時也力求觀點平實,注意讀者的適用範圍。在深入研究《家語》全書及各篇的基礎上,本書的序說認真、細致、準確、條理,注釋與通解則網羅、綜合各家,充分吸收現有注解成果,既做到擇善而從,不標新立異,又爬梳剔抉,陶冶渾成。
各篇的“序說”應該是學術界第一次對《家語》認真梳理。分析其與相關材料的異同,序說各篇章的結構,進而指出其價值,將十分有助於我們理解《家語》的文本,有助於我們利用本書繼續研究《孔子家語》及相關學術問題。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書是集體合作的產物,包含了大家的密切協作,是友誼的結晶。在共同的學習中,大家對學界《孔子家語》的研究現狀深有感觸,都認為應當有一部更為優良的《家語》讀本貢獻給學界,因此,大家分工協作,積一年之力,終於完成此書初稿。
由於所用時間不同,研究深度不一,參加者所傾注的力量也有差別。暑假期間,不少人在酷熱中連續工作多天。尤其是在幾次的統稿中,有的參加者不在曲阜,因而另外許多人不計得失,認真檢查,遇到問題細致研究,直到圓滿解決。為了本書,他們耗費了大量精力和時間,這種認真、嚴謹的態度,這種團結協作的精神,是本書質與量的重要保障。
本書雖由我提出編撰思路,但大家都貢獻了不少好的意見和建議。本書的初步工作具體分工如下:
孫海輝:相魯第一、始誅第二、王言解第三、大婚解第四、觀周第十一
化濤:儒行解第五
王青:問禮第六、哀公問政第十七、郊問第二十九、廟製第三十四、曲禮子貢問第四十二、曲禮公西赤問第四十四
李燕:五儀解第七、辯物第十六
張磊:致思第八、本命解第二十六
孔德立:三恕第九、好生第十、辯政第十四
劉萍:弟子行第十二、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
陳霞:賢君第十三、子路初見第十九、在厄第二十、辯樂解第三十五
王紅霞:六本第十五、論禮第二十七
劉淑強:顏回第十八、五刑解第三十、刑政第三十一、禮運第三十二、屈節解第三十七、終記解第四十
崔冠華:入官第二十一、困誓第二十二
劉義峰:五帝德第二十三、五帝第二十四、問玉第三十六
楊朝明:執轡第二十五、代前言:《孔子家語》的成書與可靠性研究
宋立林:觀鄉射第二十八、冠頌第三十三、本姓解第三十九、曲禮子夏問第四十三
王政之:正論解第四十一
本書曾在台灣萬卷樓出版,由於大陸很少見到該書,征得各方同意,我們又進行了大量修訂。此次修改,劉淑強重新修正了其中的不少篇章,其中多篇幾乎重做;宋立林通改全書,做了大量工作;魏衍華、魏瑋、王冉冉、盧梅也提供了重要幫助。尤其值得提出的是,齊魯書社的幾位編輯同仁尤其是孟曉彬女士,認真負責,細心校改,指出了書稿中的許多缺點錯誤。沒有他們的艱辛付出,本書還會存在更多問題。我十分感謝他們!
楊朝明
2008年9月28日
於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