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當代科技(三)(1 / 3)

可怕的基因武器

2000年人類基因科學工程捷報頻傳。中、美、日、德、法、英6國科學家聯合宣布,他們繪製出準確、清晰、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這一重大成果標誌著生命科學又向縱深邁進了一步,是人類科學史上的又一座新的裏程碑。但是,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正推進著生物戰進入一個更加恐怖的階段:一種隻需20克,就足以使全球60億人死於非命的超級熱病毒基因武器,正一步步地逼近人類。

基因武器,是采用遺傳工程技術,按設計者的需求,通過基因重組,把一些特殊的致病基因移植到微生物體內,而製造出的新一代生物戰劑。萌芽中的基因武器被稱為現代及未來戰爭中的瘟神。

一百年前,南美亞馬遜河畔的一個農場發生過一場人蟻大戰,農場工人與長10千米,寬5千米的食人蚊群激戰兩天兩夜,食人蟻群所經之地,動植物全被吞噬一光。美國一個動物考察隊在巴西亞馬遜河的熱帶雨林中,曾經被一種變異的紅色“血蛙”和一種“巨蛙”包圍。“血蛙”尾巴中能噴出濃濃的墨汁,這種黑汁射入人的眼中會使眼睛失明,射在皮膚上會引起皮膚糜爛;“巨蛙”更可怕,它們竟然吃人。如果這些食人蟻的殘忍基因被轉接到普通螞蟻上,把它們投入戰場,後果則不堪設想。如果“血蛙”和“巨蛙”被克隆,就可能成為戰爭中的惡魔。

這可能嗎?隨著“多利”羊的誕生,人類要克隆殺人蟻、食人蛙並不困難。事實上,法國科學家已培育出了一種改變了基因的老鼠,這種老鼠具備了很強的攻擊力,能非常凶猛和敏捷地對人進行攻擊。

發展基因武器更可怕的方式,就是改造微生物的基因,使之成為致命的微生物,從而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利用基因技術改造後的生物武器殺傷威力極其巨大,遠非傳統的生物戰劑可比。據美國政府評價局的一份報告中指出:“一顆炭疽杆菌彈頭的導彈如果在一個一般風力的天氣中落到華盛頓市區,就可以殺死3萬至10萬人。而如果一架載有100千克炭疽杆菌培養液的小飛機,在華盛頓上空撒下這種培養液,那麼將可能造成100萬人死亡。”

基因武器與常規武器及核武器相比,具有更加特殊的效能,主要表現在三方麵。

一是生產成本低,可利用的物種資源豐富,殺傷力更大,持續時間長。用5000萬美元建造一個基因武器庫,其殺傷力遠遠超過花費50億美元建造的核武器庫。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有6種微生物的基因全序列已經發表,每組基因的費用僅為300元左右。

二是使用簡便,不需要複雜的裝置。在戰爭中,可采用人工、飛機、火箭、導彈、氣球、水麵艦艇、潛艇以及火炮等多種方法對敵方實施基因武器攻擊。

三是保密性強,難以防治。一旦擁有了基因武器,使用者用不著興師動眾,隻需將經過遺傳工程改造的病菌投入他國領土,讓病毒自然擴散、繁殖,即可使敵方悄悄地失去戰爭能力,而其他戰爭設施又不至於受到破壞。

倍受人們喜愛的青蛙、蜜蜂、螞蟻,一夜之間就會改變了性格和形狀,從而變成“殺手”。對這種動物,人們是很難進行有效防禦的。如果這些動物攜帶的是一種重組後的基因病毒,隻有製造者才知道它的遺傳密碼,敵方很難在短時期內破譯和控製。

基因武器給人類造成的恐懼也許比核武器的出現還要大。人類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理智,時刻警惕基因武器這個“瘟神”走入人間。

本文提示:

1.科學是一柄雙刃劍,它的一麵的刃愈鋒利,其另一麵的刃也愈鋒利。

2.世界人民的聯合、國際法的尊嚴,以及科學家的道義、良心,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3.人類的行為,科學的行為,人生和事業,都不應當是隨心所欲的,都不能逾越法律的約束。

可引用本文素材的命題範圍:

1.正義與邪惡。衡量正義與邪惡的標準,在於是為人類造福還是危害人類,正義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

2.科學技術。科學技術一旦濫用,科學技術將失去它推動社會前進的作用。

3.適度。凡事皆有度。基因技術與其它先進技術一樣,必須在法律、公德的限製下研究和使用。真理超越一步便成了謬誤。

什麼是知識經濟中的“知識”

在人類曆史長河中,曾經湧現出兩位培根。一位是羅·培根,生於13世紀;另一位是弗·培根,生於16世紀。兩位培根都是英國偉大的哲學家。

羅·培根開辟了“實驗方法論”。他的實驗涉及的領域幾乎無所不及,凡是值得調查的事情,他都用實驗去證明,發現了許多有用的事實。人們在他的碑石上寫著:“羅傑·培根,偉大的哲學家,通過實驗方法,他擴大了科學王國的領域,在漫長的一生孜孜不倦的活動後,在公元1292年安息了。”

另一位培根——弗·培根,是17世紀英國傑出的哲學家,他有兩句膾炙人口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真理是時間的女兒,不是權威的女兒。”400年來,這兩句名言一直激勵著人們探求真理,探求知識,堅持真理,開拓未來領域。培根早年寫過《論說隨筆文集》,擁有廣泛的讀者。這本文集是一部富有科學精神又滲透人情世故的精湛之作,以思想深、文筆美而風靡多年,直至1985年,還被美國公眾選為最返歡迎的10本書之一。弗·培根的主要代表作是《新工具》,書中所闡明的自然觀,開創了近代英國唯物主義的先河。

《論說隨筆文集》和《新工具》給後人留下許多驚世妙語,例如:

科學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標說來無外是這樣:把新的發現和新的力量惠贈給人類生活。這句話告訴我們,搞一切事業,包括科學發明、產品開發、經營管理,第一位的任務是為社會造福,為人類服務。

“人們之所以在科學方麵停頓不前,還由於他們像中了蠱術一樣,被崇古的觀念,被哲學中所謂偉大人物的權威和被普遍同意這三點所禁止住了。”這句警言告訴我們,隻有不惟古,不惟人,不惟傳統,才能解放思想,膽子更大些,步子再快些。如果古人雲吾雲,哲人雲吾雲,眾人雲吾雲,社會就會停頓不前。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長於思辨。”這句話告訴我們,汲取知識如同吃飯一樣,不能偏食。各種不同的食品有不同的營養成分,廣泛吸收營養成分,人才能健康聰明。各種個性不同的科學有不同的知識成分,廣泛汲取知識,人在精神上才能健康。

有人對知識經濟卻不以為然,他們認為,我早就擁有知識,而且我的知識正在變成財富。知識經濟有什麼了不起!難道大中專畢業還不算有知識嗎?還不能在知識經濟中捷足先登嗎?其實不盡然,你所掌握的“知識”可能並非屬於知識經濟中的“知識”的內涵,說不定還可能與知識經濟相悖。

知識內容方麵:

在知識經濟社會,知識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創造財富,而且是為了創造新財富;不是為了更高速地開發土地、石油這些稀缺資源,而是為了開發人類尚未開發的富有資源。所以,在工業經濟社會中一些極有價值的知識,在知識經濟時代則可能被丟棄。

知識經濟中的“知識”不是指泛泛的知識,更不是過時了的知識。過去我們學到的不少知識已經陳舊、老化,落後於時代發展的要求。更令人不安的是,為工業經濟服務的大量知識是用於向自然無度、加速地掠奪資源方麵。這些知識雖然為人類在近3個世紀的長足進步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但是同時也對人類的未來產生了巨大的負麵影響。人類目前賴以生存的土地、石油、礦產、森林、水源等稀缺資源愈來愈少了,大自然對於人類掠奪資源的非禮,組織了一次比一次猛烈的報複。

知識經濟中的“知識”絕不應當包括那些仍然繼續掠奪稀缺自然資源的知識。知識經濟中的知識以高科技知識為主,它改變了人類向自然掠奪稀缺資源的工業經濟的生產目的,它包括信息、生命、空間、海洋、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新材料、環境保護、管理者方麵的高科技新知識。通過這些高科技知識去開發富有的自然資源,創造新材料。例如用原子能、太陽能取代石油和煤,用非金屬材料製成的光纜取代用金屬製成的電纜。所以,盡管許多人“知識”不少,“學富”五車,但是在知識經濟麵前卻有可能是“文盲”、“科盲”,這並非危言聳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