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的出現大概在1.5億年以前,毒蛇的出現則要晚得多,它是由無毒蛇進化而來,在2700萬年前才出現。目前世界上的蛇約有3000種,其中毒蛇有600多種。
蛇的個體差異很大,世界上最短的無毒蛇,隻有9厘米長,而分布在東南亞一帶的網蛇,最長的可達10米左右。而南美洲的水蟒更長,竟達11米以上,體重100多公斤。1960年在巴西城發現一條南美蟒蛇,重227公斤,長8.46米,腰圍111.76厘米。世界上最毒的蛇為海蛇,每次分泌的微量毒液,就足以使上萬隻老鼠當場斃命。蛇的壽命一般在幾年到二三十年之間,,每年長一圓環,1978年在南太平洋深海中發現了一條長壽綠茸線蛇已活了1687歲。
蛇非常聰明靈活,《聖經》上有“溫馴如鴿子,智慧如蛇”之說。蛇的捕食本領相當高強,能吞進比自己大許多倍的食物。我國古代早就有巴蛇吞象的傳說,說巴地有能吞食大象的巨蛇,三年之後才吐出骨頭。非洲有一種食蛋蛇,還沒有人的手指粗,卻可以吞進雞蛋和鴨蛋,吃完蛋清和蛋黃後,還能吐出蛋殼;巴西草原的果色蛇,全身呈綠色,舌尖上長有果子形的圓舌粒,跟櫻桃相似,小鳥誤認為是果子,因啄食而喪生;東南亞和非洲魯什馬河流域的飛蛇,其肋骨具有較強的活動性,滑翔時能展開,使身體呈扁平狀,故能從樹枝高處躍入空中,陡峭地滑翔而下,有時快得像離弦的箭,能吞食飛行的小鳥;而非洲黑毒蛇爬行最快,可以高於每秒5米的速度向前衝刺,追趕逃跑的獵物。
蛇的記憶力很好,也非常記仇,能準確地認出曾經傷害過它的人,多年以後還會伺機進行報複。蛇的同類受到侵犯時,有時也會群起而攻。
蛇對音樂非常敏感。早在公元前3世紀,印度就有耍蛇的職業,在“蛇郎”吹奏的“蛇笛”中,一條條蛇嫋嫋起舞,舞姿靈活柔美,引人入勝。南美一些地方的蟒蛇還可以馴養成家蟒,負責守家和“照看”幼兒。印尼佛羅勒斯島上居民飼養的無毒蛇能隨同主人一起下地幹活。種子入土後,它便守在地裏,驅趕啄食種子的野鳥;樹上的果子成熟了,家蛇便爬上枝頭,甩動尾巴,將成熟的果子打下。一些國家還利用毒蛇來守衛金庫。他們除了使用現代化的裝置外,再放進一兩條劇毒蛇,使盜金者望而生畏。更為有趣的是用活蛇做耳環。非洲喀麥隆西部,有一種細如手指的“銀槍蛇”,花紋極美,當地婦女捕獲後拔去毒牙,將蛇尾紮成小圓圈,係上細線穿在耳垂上。銀槍蛇時時昂起頭,吐出火紅的舌信,非常有趣。
蛇曾是人們崇拜的一種動物。一些原始部落,如美洲印第安人就有9個部落有蛇氏族,有的甚至將響尾蛇作為民族標誌。澳洲的華倫姆格人有一種圖騰崇拜儀式。儀式上,人們用顏料塗抹全身,扮成蛇的樣子且歌且舞,謳歌蛇的曆史與威力,祈求蛇神護佑。
在我國仰韶文化的陶器上有蛇的圖像。這些圖像可能就是當時的氏族圖騰。有趣的是,傳說中的漢族祖先,亦有不少是蛇的化身。據《列子》中記載:“皰犧氏、女蝸氏、神龍(農)氏、夏後氏,蛇身人麵,牛首虎鼻”。《山海經》裏有“共工氏蛇身朱發”之說。在伏羲部落中有飛龍氏、潛龍氏、居龍氏、降龍氏、土龍氏、水龍氏、赤龍氏、青龍氏、白龍氏、黑龍氏、黃龍氏等11個氏族,它們可能是以各種蛇為其圖騰的氏族。我國傳說中的龍,恐怕就是蛇的神化,例如古代居住於東方的夷族,他們的一個著名酋長叫做太暤。據說他是人頭蛇身,又說是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