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難,做個好人更難,因為做好人有原則,有道德水準的約束,需要忍讓謙和。忍:事臨頭三思為妙,怒上心頭忍最高,小不忍禍端常起,互無欺各自平安!讓: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能讓人並非我儒,變幹戈和睦常樂!謙:人有成績莫自誇,驕勝自大無益多,曆覽天下許多事,成由謙遜敗歸奢!和:世上誰能無有過,莫為小事動幹戈,和與人交受眾敬,百忍堂中有太和!
人生在這個社會上,並不是孤立的。一個人,是群體中的一員,不可能離開群體獨自生存。個人與群體。群體與個人,是相互依存的。群體是個人的生活的導師與保障,個人是群體構成要素與動力。為了群體就是為了自己,為害群體也是危害了自己。個人與群體的關係是唇齒相依。
唇全而齒暖,唇亡而齒寒。一個人格健全的人,努力工作,能夠促進社會的進步與完善。而一個進步且日趨完善的社會,又能為一個人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促使其進步。
相反,社會上有一個人墮落,這個社會也會隨著有一分墮落。而社會的墮落嚴重一分,也會使個人多一分墮落的理由。因此,個人的行為,隨時影響著社會。
做人不可能麵麵俱到,也不允許麵麵俱到。想麵麵俱到不得罪任何人,又想討好每一個人,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因為做人方麵,你不可能顧及每一個人的利益,即使你認為顧到了,別人也不一定這麼認為;甚至根本不領情也有可能。做事方麵,你也不可能顧到每一個人的立場。每個人的主觀感受和需要都不同,你想要給每個人滿意,事實上就會有人不滿意:這樣,最終的結果可能隻有兩個:
一是為了麵麵俱到,反而把自己累死。因你唯恐對方不滿意,隻得小心翼翼、察言觀色、細心揣摩。這樣下去恐怕就會神經衰弱。日久累加便會傷及元氣。
二是別人摸透你想麵麵俱到的弱點,便會軟土深掘,得寸進尺地索取。唐太宗時,有位大臣上書“隴洲趙貴,貓鼠同養,不相危害”。宰相視為吉祥,認為貓不食鼠是“仁愛之心”。故率百官同賀。另有大臣反對說:“仁則仁矣無乃失性,貓不食鼠是貓職不修”,它好比“法吏不懲邪、疆吏不悍敵”如此同賀,“吏治危矣”!因為他們知道你想麵麵俱到而不會生氣,別人就會胡攪蠻纏。即便你已作了讓步,甚至幫助了別人,別人不但不會感激,有的還會以怨報德。這樣一來,你豈不成了天下超級的大笨蛋!更為嚴重的是會釀成“會哭”的就多占便宜的惡性循環,摧殘了法律的公正和威嚴!
做人不能沒有準則。沒有了做人的準則,也就沒有了衡量對與錯的尺度。如果自己都不知道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那麼,就很容易走入歧途。因為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時時事事都要受到社會公認的法律和道德等準則的約束,不斷完善人生的起點,把握適度,不求最好,隻求更好,在不斷進步中快樂自己,奉獻社會。
做人,不管處於何種環境、出於何種目的,都不可偏離自己的本分:你之所以成為管理別人的人,關鍵在於你自己的事業有所成就,你在被別人管理的時候對得起自己的工作,對得起自己的本分,對得起自己做人的準則。
本書以做人為出發點。深入剖析人生的準則問題,從各個角度論述和挖掘什麼是人生的準則,力求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對人生的規劃和價值有所頓悟,更好地維護好自己的人生,寬闊自己的心胸,找到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