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成便利考證
我跨越世紀思考,所謂的便利究竟是什麼?
高中時,我曾犯下「停課卻去了學校」的令人痛恨的錯誤。台風剛過的早上,我一如往常去學校上課,發現最近的車站有異狀。從電車下來的學生很少,對麵月台不知道為什麼也有學生杵立著。後來才聽說,發布了洪水還是暴風之類的警報,學校停課了。
我沒精打采地爬上明顯比平時冷清許多的月台階梯,往對麵月台走去。等著才剛搭過來的線路的回程電車時,想到從家裏到學校之間來回的兩個小時,我原本可以在床上呼呼大睡,就覺得很不甘心,把身體扭來扭去。我早上都不太起得來。記得高中三年,我都會縮在棉被裏直到最後一刻,邊許願「請讓我繼續睡五十年吧」,不知道為什麼指定了整整半個世紀的時間。
也因此,早兩個小時起床,白白浪費了時間,讓我懊惱得咬牙切齒。我家吃早餐時,沒有看電視的習慣,想著台風已經過去,雨也停了,所以我完全沒料到會發布警報就出門了。結果落得這樣的下場。
那麼,怎麼做才能避免這樣的失策呢?不用想也知道,答案隻有一個,那就是看電視,或是聽收音機。當時的即時資訊來源,隻有這兩種。差不多是二十年前的事了。我家沒有電腦,也沒有手機,不過那時候也還沒有網路,說到「亞馬遜」,隻會想到假麵騎士裏布滿鱗片的亞馬遜騎士。
如果那個時代有具備現在機能的電腦,不,有一支手機就夠了,我一定不會白白浪費那兩個小時。起碼會收到一通朋友傳來的簡訊說:「今天停課喔!」我就會停止正在穿製服的動作。科學技術的進步所帶來的便利,可以輕鬆挽閱我的兩個小時,讓我開開心心地重返回籠覺的世界。
那之後時間飛逝,世紀的變化目不暇給,現在我眼前就放著一台筆電。
隻要哢噠哢噠打幾個字,全世界的資訊就會如雪片般飛來。我是不知道有沒有那種資訊啦,但隻要你想知道,連立陶宛國內有沒有發布什麼警訊、警報都可以去檢索看看。現在不用上學了,所以無法證實,但我想我應該不會再重蹈「停課卻去了學校」那種狼狽的覆轍。實際上,想去某家餐廳吃看看,大老遠跑去卻在店門前慘叫「唔,公休」的次數也真的驟減了,因為會事前查清楚公休日再去(P41的「鬆葉」也在網路上查過,上麵說沒有公休日)。
我擁有這台電腦,究竟享受了多大的便利呢?以前在家時,想吃什麼就要自己去店裏吃,現在連隻能帶回來當伴手禮的美美卯烏龍麵,都可以在五分鍾內完成網購。這都是二十世紀時無法想像的事呢——我這麼喃喃自語,隨手拿起桌上的PSP掌上型遊戲機。我打開電源,想試試新買的遊戲,卻出現了這樣的畫麵:「請更新軟體」。
最近的遊戲機的結構很複雜,連雙手便可掌握的機體,有時都會要求更新本體軟體。不更新,新出來的遊戲就不能動,我也隻能配合著做了。可是,要怎麼做呢?完全忘了更新方法的我,當然是立刻使用眼前的電腦檢索。
好便利的時代。轉眼間,我就找到了解決方法。在幾個更新方法中,我選擇了不必從椅子上站起來也能完成的方法。那就是把PSP裏的薄薄一片記憶卡插入電腦裏,用這片記憶卡來取得軟體的最新資料。
我立刻把隻有小指頭前端大小的薄薄記憶卡從PSP拔出來,插入電腦側麵的插槽。
那時,我看到了奇怪的注意事項標簽。
貼在插槽旁的標簽,指名我正要插進去的記憶卡,上麵寫著「請務必安裝轉接頭再插入」。
我邊讀著「請務必安裝轉接頭再插入」的文字,邊緩緩把記憶卡壓進去。眼睛與手的神經沒有直接相連。眼睛的資訊要先送到大腦處理,再由大腦對手下令。無意問,我體驗到那種時間差,但現在不是分析這種事的時候。我猛然回神時,記憶卡已經完全插進去了。
我定住不動,看著插槽好一會兒。當然,我沒有先安裝注意事項所說的專用轉接頭,可是看起來是很順利地插進去了。
我搞不清楚怎麼回事,心想還是先抽出來吧。當手指碰到插槽時,我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記憶卡出不來。
通常在這種狀態下,隻要按一下插槽,就會產生反作用力,把記憶卡推出來,現在卻沒有任何動作。看來,是因為沒有安裝專用轉接頭,記憶卡與插槽口的大小不合,直接滑到裏麵卡住了。
冷靜、冷靜。
我在心中重複這句話。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不過是一張薄薄的塑膠片鑽進了狹窄空間裏,總有辦法解決。
我把指甲伸進插槽與記憶卡之間,試著把記憶卡拉出來,但動也不動。
我拿出掏耳勺,想把記憶卡掏出來,但動也不動。
我拿出鑷子,想把記憶卡夾出來。試著夾住記憶卡上下,結果反而跑進更裏麵去,完全不動了。
到這個地步,我終於體認到,事情比我想像中嚴重許多。
這時候,我想起自己麵對的是筆記型電腦。既然是筆記型電腦的問題,問筆記型電腦不就行了?我試著輸入PSP的記憶卡名稱,以及「取不出來」這兩個關鍵字。
檢索結果,來自日本各地的類似體驗報告,密密麻麻地列出了一長串。
我心想這果然是誰都會經曆的事,有了莫名的連帶感、安全感,把所有記載看過一遍,尋求解決之道。
我的臉逐漸變得僵硬。
對手不過是厚度兩公厘、大小比小指頭指甲再長一些的塑膠片,卻沒有方法可以很簡單地取出來。有人說怎麼做都沒用,隻好送修,花了不少錢。看到這麼可怕的體驗案例,我的臉都綠了。我想幹脆自己把電腦拆開會快一點,可是萬一把電腦搞壞就得不償失了。
漸漸在電腦前變得垂頭喪氣的我,終於看到一件解決的案例。那就是在牙簽前端抹上三秒膠,用牙簽黏住記憶卡,再拖出來。可是我家沒有三秒膠。
我又發現另一個解決方法。就是在美工刀的刀片貼上雙麵膠帶,再把刀片伸進插槽,黏住記憶卡拖出來。我頗有同感,覺得這樣的成功率很高。可是我家沒有雙麵膠帶。
搞到這地步,是不是該去便利的結晶——超商——呢?可是現在是半夜三點。更何況,想到超商可能沒賣三秒膠或雙麵膠帶,我就懶得把屁股從椅子上抬起來。既然這樣,最好的辦法就是拖到明天再解決,可是我明知沒啥用,還是又把掏耳勺、鑷子通通拿出來,想繼續試。結果,因為用力過度,把我最喜歡的掏耳勺拗斷了。
我看著被扯斷後,斷麵慘不忍睹的掏耳勺,不得不投降。啊,睡吧、睡吧。
我終於抬起了沉重的腰。這時候,我發現文具盒裏有樣東西——透明膠帶。我把手緩緩伸向透明膠帶,剪下前麵三公分左右的寬度,然後把這片透明膠帶小心伸入插槽與記憶卡之間。接著再利用鑷子的一邊,從膠帶上麵往下壓,讓黏著麵黏在記憶卡上。
我屏住氣息,小心翼翼地把膠帶往外拉。
記憶卡無聲無息地從插槽露出來了。呼!我大大喘口氣,甩手指一口氣拔出了記憶卡,緊緊抱住這個終於生還的極小人質。
從問題發生到徹底解決,兩個小時過去了。
我再次跨越世紀,自問所謂的便利是什麼。
假如以前有網路、電腦這樣的便利,我這個活在二十世紀的高中生,就不會不知道台風後發布了警報,在那樣的早晨糊裏糊塗去了學校,損失了重要的兩個小時。
相反地,假如現在世上沒有這些便利,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就不必在三更半夜花兩個小時的時間,把糊裏糊塗插入電腦的薄薄一片塑膠記憶卡救出來,因為根本不會發生那種問題。
寫到這裏,我終於找到了答案。
問題不在便利的有無,而是橫亙在便利之前的「糊裏糊塗」的有無。亦即,便利再怎麼發達,都無法超越人類的糊裏糊塗。科學再怎麼進步,也永遠勝不過人類的糊裏糊塗。
我是以愁雲滿而的一張臉,把這個跨世紀的發現傳達給各位。
少年時代
我要寫關於遠投的事。
在這之前,這世上應該沒有詳細介紹遠投的文章,以後也不會有。也就是說,關於遠投的記載,這是第一篇也是最後一篇。
遠投的讀音是「tonage」,實際念成「to~nage」。在發音方式上,「to~na」是同樣發音,隻有「ge」提升了半個音。
通常,與遠投扯上關係的人,都有四年的時間。一定是四年。為什麼以四年做區分?因為遠投這玩意,隻能在那個地方進行。不論任何人,經過四年都要離開那個地方,而在那之後,再也不會遠投了。
下雨天不能遠投。風太強的日子,也不能遠投。
遠投隻需要一顆球。
就是在學校福利社販賣的塑膠球。
少年們把小小的肩膀都奉獻給了那顆塑膠球。
少年時代,我沒有在操場打過棒球,也沒有踢過足球,也沒有打過籃球。
隻做過遠投。
◎
第一次站在遠投的地方,是九歲的時候。
學校裏有個「大操場」,還有一個稱為「中庭」的空間,是那個操場的三分之一大。升上三年級之前的一、二年級,隻能在中庭玩,禁止進入「大操場」。
「大操場」經常進行著不可思議的遊戲。
幾個人組成一組,用原本使用於棒球的大塑膠球,彼此投球。其中一組中的一人,以很遠的地方為目標,把球高高投出去;另一組人在球落下的地點等著接球,會有一個人接到球。接到球的少年,助跑幾步,把球投回給對方,就這樣投個沒完沒了。
下課時間,從「大操場」旁邊經過,會看到很多球呈現優雅的圓弧狀,在空中飛來飛去。那顯然不是同組同伴在練習投接球,而是根據什麼統一規則在進行比賽。但是,二年級不準接觸那個秘密。我們知道那個中央畫一條線,上、下寫著數字的東西叫做「分數」。然而就像那裏有道看不見的牆壁,本能告訴我們,還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才能了解裏麵的內容。「大操場」的一隅,有巨大的複合型遊戲器材和半徑很長的蕩秋千,聽說比中庭的器材大好幾倍——我們心裏都明白,跟那些設備一樣,那是我們還沒有資格接觸的遊戲。
可是,有時會在無意間,從有哥哥就讀高年級的同班同學那裏,聽到秘密的片片段段。
譬如說,那個遊戲的名稱好像是「遠投」。
◎
升上三年級,我終於踏上了「大操場」。
披著神秘麵紗的遠投規則,瞬間在少年之間傳開來。
我雙手交握。
抬起手肘,連同手肘向左右張開,讓手掌心朝向正麵。
二十五步。
用大拇指、食指、中指三根手指頭,以握球的方式伸向半空中。
三十五步。
兩手的手腕交叉,像剪刀般抓住。
十五步。
使用五根手指以及手掌全部,重點是隻用一隻手。
五步。
像鬱金香的花瓣般,雙手交合使用。
三步。
藏在遠投裏的秘密,就是這些接球的方法與步數。
隻要記得這些,任何人都有遠投的權利。三年級的學生立刻與高年級的學生分享操場的場地,開始遠投。三到四人一組,彼此拉開距離麵對麵。接下來隻要使盡全力把球丟出去。
丟到空中的球會掉下來。雙手交疊,把手掌心朝向正麵,擺出自己做出接球手套的姿勢,接住掉下來的球。
如果沒漏接,球穩穩地掉在手掌心裏,就往前二十五步。少年拿著球,意氣風發地向前跑二十五步。步步逼向聳立在操場盡頭的教室牆壁。少年靠整整二十五步的助跑,把球丟出去。從極近距離丟出去的球,從對手頭上飛過去,撞上教室的牆壁。
這樣就獲得了一勝。
沒有特殊名稱,就是說「得到一分」。
操場邊界的建築物,一端是教室,一端是遊泳池,遠投的真相是把球投到教室的牆壁或遊泳池的牆壁上,比賽雙方能丟到多少球。
從操場的一端到另一端,距離很遠。即使肩膀比一般人強勁一些,也不可能丟得到牆壁,所以產生了上述的接球方式與步數。要接住對方丟過來的騰空飛球,而不是落地彈跳的球。依接球方式而定,可以做三步、五步、十五步、二十五步、三十五步的助跑。當然,漏接的話,就是零步。必須撿起漏接的球,
從那個地方把球丟回去。
與棒球的投球一樣,對方少年用大拇指、食指、中指三根指頭握住塑膠球,使出渾身力氣把球丟出來。
球在空中畫出弧線。
我立刻等在球將落下處,同樣隻使用三根手指頭準備接球。
完成這個很難成功的接球方式,就能取得三十五步的助跑權利。
我在同伴們的歡呼聲中,大喊著數字,一口氣向前跑三十五步。操場的盡頭近在眼前,我從容不迫地把球丟到遊泳池的牆上,擺出握拳振臂的勝利姿勢,回到同伴的地方。
◎
有時也會跟隔壁班進行對外比賽。
四個人抱著代表班級的氣概,與隔壁班同樣人數對決。雙方都不想輸,拚命奮戰。遠投原本是很紳士的競賽,大膽把球投向站在正前方的對手,才是遠投的真髓。明知很可能被接到,還是要堂堂正正把球拋向正前方,希望球能飛過對方頭頂。
然而,在班級對抗這種非比尋常的環境下,有時會讓少年們變得感情用事。
當一邊兵敗如山倒時,就會爆發輸的一方耍性子,把球丟向沒有人的地方,讓贏的一方去追球的常例事件。不變更球路、正麵對決的不成文規定不知道跑哪去了,被逼得不得不拚命追著球跑的勝利組的少年們,也報複似地瞄準操場最遠的邊界,把球高高丟出去。接下來,不講仁義的亂球時間,會一直持續到宣告午休結束的鍾聲響起。最後,交流比賽悲慘結束,彼此都發誓再也不跟對方交手了。
但也不是隻有仇恨。
有時也會從其他班級突然飄來清新的氣息。
某天,隔壁班的T會「兩片刃」的消息,在少年之間傳開來。據說,在遠投界向來以實力堅強聞名的T,練就了魔球技術,隻要碰到他的球就會受傷,所以被稱為「兩片刃」。
少年們立刻向T提出比賽要求。
「我要在下過雨的隔天比賽。」
T少年提出附帶條件,答應了他們的比賽要求。
那之後下雨了。
與T的對戰,在雨停後的午休時間展開。T用來對決的塑膠球,彈力非常好。
第一次看到T的「兩片刃」時的震撼,我至今都忘不了。
T的投球方式,原本就比較偏向側投,大家看到沿著低彈道飛過來的球,推測落下的地點時,都覺得「啊,會落在前麵」,把守備位置往前移,球就在這時候突然浮起來,越過了少年們的頭頂。
所有人都啞然望著骨碌骨碌往後滾的球。對方因此大舉入侵了我們的陣地,即使從球落下處把球投回去,T也可以輕易接住,靠幾步的助跑,再次使用「兩片刃」。球又是中途猛然浮起來,暢行無阻地撞上牆壁彈回來,就這樣取得了一分。
少年們哪有心情繼續比賽,馬上衝向T,請教他怎麼投「兩片刃」。
T很幹脆地告訴了我們那個秘密。
「把球沾水後側投就行了。」
僅僅隻是這樣。
的確如他所說,每次我們投完,他都會把手浸入昨天雨後留下來的水窪裏,先做好「兩片刃」的萬全準備。他還說軟塑膠材質的球,可以提升浮起來的性能,把令人嫉妒的研究成果也告訴了我們。
就這樣,開始了空前的「兩片刃」潮流。
有水窪的日子,每個人都會把球浸過泥水後再擺出投球姿勢。放晴的日子,就會看到有人在投球位置的地麵踩下鞋印,跑到飲水區的自來水管,刻意把球弄濕再跑回來投球。
但人心都很容易改變,流行沒多久就沒落了。
最大的原因是,少年們都習慣了「兩片刃」的彈道。隻要鍛鏈守備的技術,就跟一般球一樣可以接得住。最後,大家都覺得每次投球都要沾水,是很麻煩的一件事。
操場又回歸到過肩投球。
在下過雨的第二天,有時會有人不經意地想起來,把球浸水後再投。可是,手指沒辦法配合太久沒使用的「兩片刃」投法,在投出去的瞬間,球就滑下來掉到腳下了。這樣就等於是投完球了,對方會立刻跑去撿球——「兩片刃」的時代就在這種光景巾結束了。
◎
少年們都喜歡遠投。
為什麼在少年們就讀的小學,遠投會這麼流行呢?因為操場禁止使用球棒的棒球,也禁止踢足球,在這樣的限製下,少年們別出心裁,創造了遠投這種球技。我父親也跟我從同一所小學畢業,令人驚訝的是,在半個多世紀前,父親還在學生時代,就有類似遠投的運動了。遠投長久以來受到大家的喜愛,但是遠投本身愛不愛少年們,非常值得懷疑。
用來遠投的塑膠球很輕。
少年們使出全力不斷投著球。小學三年級時,球還飛得不遠,對肩膀造成的負擔也小。到了四年級,球突然飛得很遠了。他們各自創造出動用全身部位的投球方式,揮動手臂的幅度變大,球速、球路的威力也因此大大提升。然而,球的重量沒有變。
我們班上有位Y同學。
我很喜歡看Y以柔軟且敏捷的一連串投球動作投出來的球。
小學四年級的學期過半時,Y的球速突然減弱了。
長距離的球明顯減少,隻投中距離的球或滾地球發動攻擊。
某天,我聽說Y在暑假時去了醫院。他告訴我,因為傷到手肘,所以班導師叫他少玩遠投。當時我無法理解那是什麼意思,還以為隻是像留下大瘡疤的擦傷一樣,經過一段時間就會複原。
然而,事實是,開始遠投一年多一點,Y的手肘就毀了,那時Y才十歲。那之後,Y的強大臂力再也無法重現了。
投那麼輕的球,居然會磨損自己的肩膀和手肘?誰也沒注意到、也沒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