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以怎樣的態度來應付困難的呢?當困難臨頭的時候,你感到慌亂或是恐懼嗎?是猶豫還是逃避呢?你麵對困難的時候,是否用推諉的態度呢?比如你會想“如果我能做的話,我一定做”;還是會以“試試看”的態度來對付困難呢?
其實,人的意誌力有著極大的力量,它能克服一切困難,不論所經曆的時間有多長,付出的代價有多大,無堅不摧的意誌力終能幫助人達到成功的目的。
一個有堅強意誌力的人,會具有推動社會的偉大力量。這種巨大的力量可以實現他的期待,達到他的目標。如果一個人的意誌力堅固得跟鑽石一樣,並以這種意誌力引導自己朝著目標前進,那麼他所麵對的一切困難,都會迎刃而解。
遠大的目標,往往是一個人強有力的精神支柱,它能使年輕人遠離種種試探與誘惑,不至墮落到罪惡的深淵中去。
如果你見到一個年輕人,他用斬釘截鐵的態度去實施他的計劃,而絲毫沒有“如果”、“或者”、“但是”、“可能”的念頭,那麼這樣的年輕人,一定能抗拒種種誘惑,將來也必定會獲得成功。
凡有明確目標、並能照著既定程序去做的人,便能堅定自己性格上的勇氣與力量,而這種勇氣和力量足以支撐他成功。
人人都應該去爭取理想的自由,因為隻有自由地張揚自己的理想,才能創造出宏大、完美的成就。如果一個人不去爭取理想的自由,不以實現最高人生目的為要務,那麼無論他多麼盡心盡職,多麼發奮努力,他的一生也不會有大的成功。
沒有堅強的意誌,便沒有持之以恒的恒心,也就沒有發明與創造的可能性。有許多年輕人最初很熱心於自己的事業,但是往往就在一夜之間,他們竟然會放棄自己原有的事業,而去從事別的事業。他們常常在懷疑著,自己是否處在恰當的位置上?他們的才能怎樣加以利用會最有價值?有時麵對困難,他們會感到灰心,甚至是沮喪,或者當他們聽到某人成功了某項事業,他們便開始埋怨自己,為何自己不也去做同樣的事業。
可以肯定地說,如果一個人經常放棄他一貫期待的目標,他就決不會成為一個成功者。從一個人所做的事業中,可以看出他真正的氣質。每當有年輕人要變換他所從事的職業時,就說明他的中心意誌還沒有確立起來,否則,他是決不會如此的。
要使自己的生命具有特殊意義,要與眾不同,就要做高尚的事情。無論曆時多麼久遠,無論要麵臨多少艱難曲折,決不可放棄成功的希望和誌向。
3.抓住生命的樹枝,在困苦中奮鬥
一個生活的勇士,會永遠含著微笑,從容地走進生命旅程中的風雨,在那裏留下偉岸和義無反顧的身影。
也許,這樣那樣的事情常常會使我們的心靈哭泣,但愈是這種時候我們愈是需要更多一些鬥誌,越是接近勝利的時候越是難以忍受,正如愈是接近天明愈是黑暗一樣。
任何一種有價值的追求無不是一種風險的代償物,因而,對於風險的真正體驗也就是對於鬥誌本質的深刻認同。
下麵所說的一件事,或許能從人生的鬥誌方麵,給我們一些啟發:
一位婦女29歲那年患甲狀腺腫大,脖子上因為手術留下了一圈難看的疤痕。她當時時髦漂亮,經常用一串珍珠項鏈遮住這圈疤痕,跟丈夫出門玩到半夜才回家。
39歲那年,她又因子宮癌在醫院住了一年多。出院後,她變了很多,她不再苗條,也很少笑,經常幫人做衣服到深夜,好像所有的時間都在忙著賺錢。
家裏狀況越來越好,但她卻在59歲那年癌細胞擴散,在切除半邊乳房後,她的身體經常因為無法平衡而摔倒,但她卻活得很起勁,經常去爬山、旅遊,並在海邊蓋了一幢樓房,整天花花草草地忙個沒完。
有一次有人和她談起她的變化。她沉靜地說:“對於命運的任何一種抗爭都不可能是一勞永逸的,你首先要具有不屈的鬥誌。因為害怕危險和困難而放棄行動,這隻能說明生命力量的懦弱。在漫長的壓抑和恐懼感的煎熬中,抓住生命的樹枝,使全部抗爭的可能性都得到充分的證明,這才是生命意義的積極寫照。”
的確,在困難麵前,有許多人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喪失了鬥誌。對於沒有積極進取事業心的人來說,困境無異於一場滅頂之災,困難和不幸可以毫不留情地撕碎他們的各種幻想甚至於生存的意念,湮沒他們對未來的美好希冀。
在狂風暴雨的襲擊中,那些喪失鬥誌的人們唯有束手待斃,但鬥誌堅強的人,卻能夠克服外在的一切境遇,去獲取成功。
有人說,生活是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的。
其實,生活中還有許多說不盡、道不明的不幸和逆境。也許,在我們有限的生活空間裏,已經自覺地承受著各種逆境的困擾和襲擊了。
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中有各種突如其來的水災、火災、地震和風暴等災難,會使人們在毫無精神準備的情況下,承受家破人亡的巨大不幸。現在我們又麵臨著新的困境的侵擾——人口增長、住宅擁擠、汙染嚴重已給人們帶來更多的煩惱,使人們的身心健康受到影響。
從工作和學習的環境上去看,大大小小的困境更是接踵而至。家庭中出現的危機也在不時地困擾著我們。這些逆境通常有一個形成的過程,因而它們是可以預見得到的。像升學落榜、晉級受阻、經濟困難等帶來的身心影響,在事先可以判斷出來時,就應采取必要的措施,也許逆境就會被化為順境。正如海倫·凱勒所說的那樣:“盡管世界上充滿了苦難和痛苦,但在這個世界上也有足夠的力量戰勝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