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而易見,自製使任何事情都能保持正確的方向和良好的動機。在美國紐約,一位長者告誡一個年輕小夥子說:“現在,你要控製好你自己,不要太放任、不要沉迷於懶惰和貪玩之中,你現在已經到了自己拿主意的年齡了。否則,將來有一天,你會置身於自掘的墳墓中哀歎,你將無力推開堵住墳墓出口的岩石。你要果斷起來,好好學習,明確自己的人生之路。這樣,就會使漂泊不定的生活安定下來,不再像秋風中的落葉一樣飄忽不定。”
範斯隆巴第,是美國橄欖球史上一位了不起的教練。美國的綠灣橄欖球隊在他的精心調教下取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成績。聽聽範斯隆巴第的言論,能從另一方麵讓我們對他們之所以能夠創造這一奇跡有更深刻的理解。
範斯隆巴第告訴他的球員:“我隻要求一件事,一定要取得比賽的勝利。如果不把目標定在非勝不可上,那比賽就沒有絲毫的意義。不管打球、工作、思想,一切的一切,都應該‘非勝不可’。”
他告誡球員:隻要你跟我工作,除了依次照顧好你自己、你的家庭和球隊,你要克製自己,摒棄其他的一切。
他還告誡球員:比賽就是不顧一切,要控製好自己,不必理會任何人的阻攔,你要不顧一切地去得分,無論你前麵是一部戰車或一堵牆,無論對方多麼勇猛,都不能阻擋你得分,不要止步不前!
正是這種高度的自製力,使綠灣橄欖球隊的隊員擁有了頑強的戰鬥力。在比賽中,隊員們克製了一切私心雜念,在他們的眼中隻有勝利,為了勝利,他們藐視一切,奮勇向前。
要喚醒自己心中的自製力,就不要讓自己被次要的計劃或無關緊要的事情拉離正確的軌道。我們必須有自我約束的能力,保持頭腦不受雜念的幹擾,我們必須培養一種把那些對衝向目標沒有好處的東西全部擋在外麵的習慣。也就是說:自我控製,專心致誌,是通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4.學習居裏夫人,視名利為玩物
名利是身外之物,凡人不可看得太重。要以視名利如玩物的心態來應付它。
科學家居裏夫人對名利的淡泊態度是舉世皆知的。
居裏夫人即瑪麗·居裏,是一位原籍波蘭的法國科學家。她與她的丈夫皮埃爾·居裏都是放射性元素的早期研究者,他們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釙和鐳,並因此與法國物理學家亨利·貝克勒爾分享了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居裏夫人繼續研究了鐳在化學和醫學上的應用,並且因分離出純金屬鐳而獲得1911年諾貝爾化學獎。
1895年,瑪麗·居裏和皮埃爾·居裏結婚時,新房裏隻有兩把椅子,正好每人一把。皮埃爾·居裏覺得椅子太少,建議多添幾把,以免客人來了沒地方坐,居裏夫人卻說:“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來就不走啦。為了多一點時間搞研究,還是算了吧。”
成名以後,居裏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萬法郎,但她照樣“吝嗇”。她每次從國外回來,總要帶回一些宴會上的菜單,因為這些菜單都是很厚很好的紙片,在背麵寫字很方便。難怪有人說居裏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個匆忙的貧窮婦人”。
有一次,一位美國記者尋訪居裏夫人,他走到村子裏一座漁家房舍門前,向赤足坐在門口石板上的一位婦女打聽居裏夫人的住處。當這位婦女抬起頭時,記者大吃一驚:原來她就是居裏夫人。
居裏夫人天下聞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獲得各種獎金10次,各種獎章16枚,各種名譽頭銜117個,卻全不在意。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來她家做客,忽然看見她的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學會剛剛頒發給她的金質獎章,於是驚訝地說:“居裏夫人,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是極高的榮譽,你怎麼能給孩子玩呢?”居裏夫人笑了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隻能玩玩而已,絕不能看得太重,否則就將一事無成。”
居裏夫人淡泊處世,冷對人生,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的人生境界,真值得我們生活在物欲橫流時代的每一個人借鑒。
無獨有偶,愛因斯坦也有一樣的思想境界。
1952年以色列國鑒於愛因斯坦成就卓越,聲望頗高,加上他又是猶太人,當該國第一任總統魏茲曼逝世後,就邀請他接受總統職務,他卻婉言謝絕了,並坦然承認自己不適合擔任這一職務。
確實,愛因斯坦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終生努力奮鬥才實現了這個目標。但如果他當上總統,卻未必會有多大建樹,因為他未顯示過這方麵的才華,又未曾為此目標作過努力學習和奮鬥。
失落身外之物,而不致失去自我的人,肯定會獲得更多的機會;然而不曾失落任何東西的人,卻會因為找不到自我,而終至失去一切。一時失敗並不可怕,失去自我才值得擔憂;有時候,不曾有過掙紮的考驗,付出的代價會更大。
的確如此,如果我們所得到的是我們從來不曾擁有的,又有什麼好喜的呢?淡然視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