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高技術在軍事上的應用(3 / 3)

(3)無線電通信反偵察、反幹擾。無線電通信反偵察、反幹擾,是在組織實施無線電通信時,針對敵方實施無線電通信偵察和幹擾而進行的電子防禦行動。

無線電通信反幹擾的技術措施有:采用抗幹擾能力強的通信方式;增大發射功率,縮短通信距離;采用強方向性天線,合理選擇台站位置;采用抗強阻塞幹擾,抗幹擾糾錯編碼等技術。

無線電通信反幹擾的組織措施有:多種通信手段並用;建立隱蔽的無線電通信網路和方向,組織複式無線電通信網,建立值班網;編製和使用反幹擾聯絡文件;加強通信人員的反幹擾訓練;在可能的情況下,及時測定敵方幹擾源位置,以火力摧毀之。

2.雷達對抗

雷達對抗,就是交戰雙方為保障己方雷達有效地工作,並極力破壞對方雷達正常效能的發揮,而進行的雷達偵察與反偵察、幹擾與反幹擾、摧毀與反摧毀的鬥爭。

(1)雷達對抗偵察。雷達對抗偵察是指為獲取敵方雷達的戰術技術參數而實施的電子偵察。其基本原理是:用雷達對抗偵察設備,對敵方各種雷達設備所發射的信號進行偵收、檢測、識別、分析、定位和處理。以查明敵方雷達的類型、用途、性能和配置,並測定其各種參數,實施告警和引導幹擾或為火力摧毀提供坐標。

(2)雷達幹擾。雷達幹擾就是用雷達幹擾設備或器材發射、反射或衰減無線電波,破壞敵方雷達的正常工作。

①有源幹擾。有源幹擾又稱為積極幹擾。它是利用幹擾發射機作為幹擾源,發射或轉發某種電磁波所形成的幹擾。按照幹擾性質劃分,又分為壓製性幹擾和欺騙性幹擾兩種。

②無源幹擾。無源幹擾也叫消極幹擾。它是利用幹擾器材反射或吸收電磁波的作用,擾亂、欺騙敵方雷達的正常工作。通常根據其實施方式及用途的不同,大致可分為空中幹擾器材和反雷達偽裝器材兩大類。

(3)反雷達對抗偵察與反雷達幹擾

①反雷達對抗偵察。反雷達對抗偵察,就是己方雷達為防止敵方雷達對抗偵察而采取的措施。

②反雷達幹擾。反雷達幹擾就是指削弱或消除敵方雷達幹擾對己方雷達的影響,保證雷達正常工作而采取的措施。

(4)反輻射摧毀與反摧毀

①反輻射摧毀。反輻射摧毀是用反輻射導彈對敵方的雷達及電子設備實施火力摧毀,使其無法工作的一種最徹底的對抗措施。

②反摧毀。反摧毀是指為保證己方電子設備不被敵方摧毀而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適時控製輻射電磁波;多站輪換開機;使用多種跟蹤手段;預先打擊帶有反輻射導彈的載機;利用無用雷達設置假目標;幹擾反輻射導彈上的無線電引信,使其提前爆炸;構築堅固的工事,采用升降天線等。

3.光電對抗

光電對抗是作戰雙方以紅外線、可見光、激光等光波波段的光電子設備進行的電磁鬥爭。

(1)光電對抗偵察。光電對抗偵察就是用光電對抗偵察設備查明敵方光電設備的性能、部署和作戰使用情況,並以聲、光或圖像報警,為實施光電幹擾和火力摧毀提供可靠情報的一種電子偵察行動。

①被動式光電對抗偵察。被動式光電對抗偵察是利用各種光電探測裝置來截獲並分析對方光電設備的光輻射,從而判明對方光電設備的性能和部署情況。探測裝置主要有紅外報警器、激光報警器和複合報警器等。

②主動式光電對抗偵察。主動式光電對抗偵察是向對方發射光波,並對目標反射回來光波進行分析,以確定對方光電設備的性能和部署情況。主要偵察裝備有濾光探照燈和激光雷達等。

(2)光電幹擾。光電幹擾是利用光電幹擾設備破壞或幹擾對方光電設備,使其效能受到削弱或喪失的電子對抗行動。

①有源幹擾。利用光電幹擾設備發射的光輻射或轉發對方的光頻段電磁波,壓製或欺騙對方的光電設備。主要幹擾手段有:紅外幹擾,激光幹擾,紅外誘餌等。

②無源幹擾。利用自身不發射電磁波的器材對光的吸收、反射或散射以及人為地改變目標的光學特性等手段,來迷惑、欺騙對方的光電設備。常用的方法有:煙幕或水幕等遮障、塗料偽裝、投擲光電幹擾箔條等。

(四)電子對抗技術的發展重點和趨勢

1. CI對抗與反對抗是電子對抗發展的重點

2.隱身與反隱身技術是電子對抗技術發展的新領域

3.計算機病毒對抗是電子對抗技術發展的新課題

4.電子對抗技術的新發展增強了電子戰的應變能力

七、核、化、生武器技術

核武器、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同屬於大規模毀傷性武器,一旦使用在戰場上,不僅能導致軍隊大量傷亡,同時也嚴重威脅著一般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一)核武器

核武器,又稱原子武器,它是利用能自持進行的原子核反應瞬間放出的巨大能量,產生爆炸作用,造成大規模殺傷破壞效應的武器。原子彈、氫彈和具有特殊性能的中子彈、衝擊波彈、核電磁波彈等均屬核武器。核武器一般由核彈頭和投擲發射係統組成武器係統。

1.核武器分類

(1)按核彈原理結構劃分:原子彈——第一代 氫彈——第二代 特殊性能核彈——第三代

(2)按投放方式劃分:核導彈 核航空炸彈 核炮彈 核深水炸彈 核魚雷 核地雷

(3)按作戰使用劃分:戰略核武器 戰術核武器

(4)按威力大小劃分:高威力核武器(100萬噸TNT當量以上) 中威力核武器(10~100萬噸TNT當量) 低威力核武器(小於10萬噸TNT當量)

2.核武器殺傷破壞作用

核武器爆炸產生的殺傷破壞因素主要有光(熱)輻射、衝擊波、早期核輻射、核電磁脈衝和放射性汙染等,它們將對人、畜和物體造成殺傷破壞作用。前三種因素的作用時間都在幾十秒之內,核電磁脈衝的作用時間不超過幾百微秒,它們是核爆炸產生的在較短時間內起殺傷破壞作用的因素,統稱為瞬時殺傷破壞因素;放射性汙染的作用時間可持續幾天,甚至更長的時間。

(二)化學武器

化學武器,是指以化學毒劑的毒害作用殺傷有生力量,遲滯、困擾敵方軍事行動的各種武器、器材的總稱。包括裝有化學毒劑或毒劑前體的炮彈、航空炸彈、火箭彈、導彈彈頭、地雷以及航空布灑器等施放器材。

1.化學毒劑分類

按毒害作用分為:神經性毒劑 糜爛性毒劑 全身中毒性毒劑 窒息性毒劑 失能性毒劑

按殺傷作用持續時間分為:暫時性毒劑 持久性毒劑

按殺傷作用效果分為:致死性毒劑 非致死性毒劑

2.化學武器特點

(1)劇毒性。以化學毒劑的毒害作用殺傷人、畜,因而救治較複雜。

(2)多樣性。具有多種毒害作用,且傷害途徑多。

(3)空間流動性。能使較大範圍的空氣和地麵染毒,毒劑雲團和染毒空氣能隨風流動,擴散到一定地域,造成更大範圍的殺傷。

(4)持續性。可使空氣、地麵、物體、糧食和水源等染毒,故殺傷持續時間較長,短者幾分鍾,長者幾天甚至幾周。

(5)局限性。主要是受氣象、地形條件影響大。氣溫過高和過低、近地麵風向和風速、下雨和下雪、地形及地物等對其殺傷作用都有明顯的影響。

(三)生物武器

生物武器,是以生物戰劑殺傷人、畜和毀壞植物的武器。包括裝有生物戰劑的炮彈、航空炸彈、火箭彈、導彈彈頭和航空布灑器等。

1.生物戰劑分類

按形態和病理分為:細菌 病毒 立克次體 衣原體 毒素 真菌

按毒害效果分為:失能性戰劑與致死性戰劑 傳染性戰劑與非傳染性戰劑

2.生物武器特點

(1)致病力強,具有傳染性。

(2)汙染麵積大,危害時間長。

(3)傳染途徑多,不易被偵察發現。

(4)隻傷害生物,沒有立即殺傷作用。

(5)受氣象、地形等多種自然條件影響較大。

(四)核化生武器威脅分析

1.核化生武器仍是當代毀傷威力最大的武器

核化生武器同屬於大規模毀傷武器。其中,核武器的毀傷威力最大。它能在瞬間造成大範圍的巨大殺傷破壞。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將僅有的TNT當量僅為2萬噸左右的兩顆原子彈分別投到了日本的廣島和長崎,頃刻之間就將這兩座城市夷為平地,並造成20多萬人的傷亡,從而震驚了世界。

化學武器是戰役作戰中具有特殊殺傷效能的大規模毀傷武器。早在1915年4月,德國與英法聯軍在比利時的伊普雷地區經過數月激戰,形成對峙。為改變不利態勢,德軍在前沿陣地6千米的正麵上,布放了6000具吹放鋼瓶,吹放氯氣180噸,致使毫無準備的英法聯軍15000人中毒,其中死亡5000人。德軍兵不刃血,僅用1小時就突破了英法聯軍防禦陣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交戰各國共使用毒劑炮彈6600萬發,造成中毒人數達130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在集中營中使用毒劑屠殺了500餘萬人;日本在侵華戰爭中使用毒劑1300餘次。美國在侵朝和侵越戰爭、越南在侵柬戰爭、蘇聯在侵阿戰爭以及兩伊戰爭中都曾使用過化學武器。其中,美軍在侵越戰爭中,共用毒200餘次,染毒麵積達520萬公頃,占越南總麵積的30.4%,中毒人數達153.6萬人,死亡31800人。

生物武器是戰爭中最具潛在威脅的武器。例如,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曾在我國10餘個省的廣大地區使用了生物武器,造成了鼠疫、霍亂病的大流行,給中國軍民造成極大的傷害。

從上述事實可以看到,核化生武器的威力巨大。特別是現代高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應用,又使核化生武器的毀傷威力得到了極大提高。當今,雖然有些高技術常規武器的毀傷威力空前增大,但目前還沒有哪一種常規武器能取代核化生武器。特別是核武器,它仍然是未來戰場上的一張王牌。

2.核化生武器仍在發展和擴散

在核武器方麵,《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隻不過是核大國維護自身核優勢的產物。多年來,它既未能限製住有核國家更新核武器,也未能遏製住無核國家發展核武器。特別是美俄等軍事強國,一方麵利用條約限製其他國家發展核武器,另一方麵借機裁減過期淘汰的核武器,高性能的核武器仍在不斷發展。例如,美國在不斷改進現有核武器以提高其性能的同時,還在發展中子彈、增強X射線彈、衝擊波彈、核電磁脈衝彈、感生輻射彈等具有特殊性能的第三代核武器,以及反物質武器等第四代核武器。印度不僅拒絕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和《全麵禁止核試驗條約》,而且在1998年5月11~13日聯合國審議通過《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三周年之際,連續進行了5次核試驗,以發展核武器。

在化學武器方麵,雖然《全麵禁止化學武器公約》已經正式生效,並被國際社會認為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最完善的一部公約,但是它也有其局限性。例如,該公約不禁止以防護為目的的毒劑研究,美、俄等國就以此為幌子,發展該公約之外的化學武器。盡管該公約有著極其嚴格的核查製度,但實施起來也相當困難。例如,對伊拉克的武器核查已進行多年,至今也無法查清,若想核查整個國際社會,特別是那些軍事大國,更是天方夜譚。美國製定的一項法案就規定:美國總統有權拒絕核查美國的化學武器。此外,化學武器造價低,便於秘密生產,能生產農藥的國家就可以生產化學武器,因此被稱為“窮國的原子彈”,這也是化學武器得以擴散的重要原因。目前,一些國家把化學武器視為“可靠的威脅力量”和軍事實力的重要因素,正在加速進行化學武器的更新換代,研究新一代超毒性毒劑和二元化學武器。

在生物武器方麵,雖然早在1972年國際上就簽署了《禁止生物武器的公約》,但美、俄等國一直沒有停止生物武器的研究與發展。目前,生物武器的發展趨勢主要是改進現有生物武器的性能,尋找新的生物戰劑,利用遺傳工程方法研製基因武器等。

據有關資料預測,到21世紀初,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和地區將增加到20多個;研究和發展生物武器的國家將有10多個;目前已被證實擁有或被懷疑擁有化學武器的國家和地區已達30多個,而我國周邊就有7個之多。總之,從發展趨勢看,核化生武器的擴散難以遏製。

3.核化生武器仍有使用的可能性

擁有核化生武器最強大的國家是美國。它不僅擁有,而且一直沒有放棄使用。美國雖然曾多次調整其核政策,但其核戰略的實質並沒有變。他們強調“核武器仍然是未來美國安全的基石”,“核武器仍作為美國國防的支柱”。為此,美國在核體製上繼續保留“三位一體”的核力量結構;在裝備上貫徹減少數量,提高質量的原則;在核技術上要求繼續保持領先地位;並再次拒絕作出“不首先使用,不對無核國家和地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的承諾。

特別應指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有美國參加的200多次軍事事件中,美國曾經有30多次討論過是否使用核武器的問題,其中,有些是針對我國的。例如,在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金門炮戰期間,以及我國核武器研製初期,美國都曾對我國實施過核威脅並計劃使用核武器。在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不僅動用了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高技術常規武器,在各方麵都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仍然在伊拉克周圍部署了近千件核武器。美國當時的副總統奎爾公開威脅說:“美國在反對伊拉克的戰爭中將不排除使用核武器。”即使在打擊恐怖分子本·拉登的行動中,美國也曾擬使用核武器。

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曾指出:“核力量是確保國家安全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俄羅斯強調,將用保持令人信服的戰略威脅力量來彌補常規軍事力量的不足,並表示在將來的衝突中,更多地依靠核武器。

印度則公開宣稱,其擁有的核武器是針對中國的。印度還正在加緊研製與核打擊配套的飛機、導彈、核潛艇、預警衛星以及核武器的指揮與控製係統。此外,它還是一個擁有化學武器的國家。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一些國家不僅擁有核化生武器,而且還有自己的核化生威懾政策。因此,在未來的戰爭中,將不可避免地麵臨核化生武器的嚴重威脅。

八、軍隊指揮自動化係統

(一)基本概念

在軍隊指揮係統中,綜合運用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各種技術設備,實現軍事信息收集、傳遞、處理自動化,保障對軍隊和武器實施指揮與控製的人—機係統。

(二)軍隊指揮自動化係統的結構與分類

軍隊指揮自動化係統是根據軍隊體製、作戰編成和指揮配係構成的。它自上而下逐級展開,左右相互貫通,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是一種“金字塔”式的能級結構。

軍隊指揮自動化係統,按軍種、兵種可分為陸軍指揮自動化係統,海軍指揮自動化係統,空軍指揮自動化係統,戰略導彈部隊指揮自動化係統等;按作戰任務範圍可分為戰略指揮自動化係統,戰役指揮自動化係統,戰術指揮自動化係統等。

(三)軍隊指揮自動化係統的構成

在軍隊指揮機構中,采用自動化的硬設備及相應的軟設備等現代化工具,實施指揮與控製的“人—機”係統,它是軍隊實現指揮自動化的手段和工具。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稱之為C4ISR係統,即指揮(Command)、控製(Control)、通信(Communication)、計算機(Computer)和情報(Intelligence)、監視(Surveillance)、偵察(Reconnaissance)的簡稱。

指揮自動化係統通常可分成若幹個分係統,從不同的角度看,各分係統的組成也各不相同。從信息在C4ISR係統中的流程角度來看,C4ISR係統通常可看成由信息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顯示、決策監控和執行等分係統所組成。

1.信息收集分係統

也稱情報獲取係統,主要由各種自動化偵察探測設備,如偵察衛星、偵察飛機、雷達、聲呐、遙感器等所組成,它能及時收集敵我雙方的兵力部署、作戰行動及戰場地形、氣象等情況,為指揮員定下決心提供實時準確的情報。

2.信息傳遞分係統

主要由通信信道、交換設備和通信終端設備三部分組成。通信信道主要有短波、超短波、有線載波、微波接力、散射、衛星通信及光纖通信等。交換設備主要有電話自動交換機、電報和數據自動交換機等。通信終端設備主要包括電傳機、傳真機、漢字終端機和數字式電話機等,通常由這些設備組成具有各種功能的通信網。從而迅速、準確、保密和不間斷地自動傳輸各種信息。

3.信息處理分係統

含用來進行信息處理的電子計算機及其輸入輸出設備。電子計算機是自動化指揮係統各種技術設備的核心,用來進行文字、圖形和數據處理;輸入輸出設備除通用的磁盤機、磁帶機、光電輸入機、鼠標、觸摸屏、鍵盤、打印機等外,還有多媒體係統中的視頻、音頻輸入/輸出設備,如掃描儀、CD-ROM光盤、數字錄像機、話筒、激光唱盤等。

該係統能對輸入計算機的各種格式化信息自動進行綜合、分類、存貯、更新、檢索、複製和計算等,並能進行軍事運籌,協助指揮人員擬製作戰方案,對各種方案進行模擬、比較、選優等。

4.信息顯示分係統

主要由各類顯示設備如大屏幕顯示器、信號顯示板、光學投影儀等組成。以文字、符號、表格以及圖形圖像等多種形式,為指揮員提供形象、直觀、清晰的態勢情報和戰場實況,供指揮員直觀了解情況。

5.決策監控分係統

由輔助決策設備和監控設備組成。包括協助指揮員定下決心的人工智能電子計算機、各種功能的監控工作台以及地麵、海上、空中、空間的監視係統等,有些係統則需指揮員或操作員進行決策監控,如作戰指揮係統。

6.執行分係統

主要由自動把指令信息變成行動的執行設備和人員組成,如導彈武器係統的發射控製和製導裝置、火炮的發射控製裝置以及各種遙控設備和執行機構等。執行分係統與信息獲取分係統具有反饋關係。執行分係統的當前情況可由信息獲取分係統反饋給指揮員,從而進一步修訂計劃,更加有效地指導執行分係統的動作和行動。

(四)軍隊指揮自動化係統的功能

1.迅速收集和處理情報

2.自動查找和提取情報

3.輔助參謀人員擬製軍事文書

4.實時觀察戰場情況

5.對武器進行自動控製

6.提高後勤指揮效率

(五)軍隊自動化指揮係統對作戰的影響

1.對作戰指揮的影響

一是使指揮機關的組織結構發生變革,變得更加精幹、高效。

二是使指揮工作方式發生變革。進一步簡化工作程序,改革作戰文書的格式和指揮方式。

三是使指揮決策更加科學化。可以利用自動化係統的“智能”功能,對預定作戰方案進行可行性驗證和優選最佳方案。

四是使戰場調控更趨完善。指揮員可以根據信息對戰場的兵力部署作出及時的調整,控製戰場態勢向著對己方有利的趨勢發展。

2.對軍隊機動的影響

通過精確定位和導航設備可以了解和確定自己的精確位置、運動速度、時間等數據;通信係統可以保障部隊在機動中隨時與上級取得聯係;便攜式計算機中的各種地形資料為機動部隊提供了更方便、更可靠的支持。

3.對武器效能的影響

武器控製自動化是軍隊自動化指揮係統的一個主要內容。現代的武器係統,從觀察搜索目標到確定攻擊方案、實施攻擊,均可由計算機自動控製完成。不僅反應速度快,而且殺傷效果好、精度高。

4.對作戰保障的影響

對信息保障的影響。軍隊自動化指揮係統的應用為高效收集、傳遞和處理各種戰場信息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對後勤保障的影響。可以科學地預測不同規模作戰的各種物資消耗量,製定後勤保障需求方案,有計劃地組織生產、采購、運輸和儲備,使後勤保障在宏觀上日趨科學化。

九、新概念武器

(一)基本概念

新概念武器是相對於傳統武器而言的高新技術武器群體,目前正處於研製或探索性發展之中。它在原理、殺傷破壞機理(殺傷效應)和作戰方式上,與傳統武器有顯著的不同,投入使用後往往能大幅度提高作戰效能與消費比,取得出奇製勝的作戰效果。

(二)新概念武器的主要特征

1.創新性

與傳統武器相比,新概念武器在設計思想、工作原理和殺傷機製上具有顯著的突破和創新,它是創新思維和高新技術相結合的產物。

2.高效性

一旦技術上取得突破,可在未來的高技術戰爭中發揮巨大的作戰效能,滿足新的作戰需要,並在體係攻防對抗中有效地抑製敵方傳統武器作戰效能的發揮。

3.時代性

新概念武器是一個相對的、動態的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某一時代的新概念武器日趨成熟並得到廣泛應用後,也就轉化為傳統武器。

4.探索性

新概念武器與傳統武器相比,高科技含量大,技術難度高,在技術途徑、經費投入、研製時間等多方麵的不確定因素多,因而探索性強,風險也大。

(三)新概念武器介紹

1.網絡戰武器

計算機病毒對信息係統的破壞作用,已引起各國軍方的高度重視,發達國家正在大力發展信息戰進攻與防禦裝備與手段,主要有:計算機病毒武器、高能電磁脈衝武器、納米機器人、網絡嗅探和信息攻擊技術及信息戰黑客組織等。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病毒的運行機理和破壞機理;病毒滲入係統和網絡的方法;無線電發送病毒的方法等。

2.基因武器

基因武器,也被稱作遺傳工程武器或DNA武器。它運用遺傳工程技術,用類似工程設計的辦法,按人們的需要重組基因,在一些致病細菌或病毒中“植入”能抵抗普通疫苗或藥物的基因,或者在一些本來不會致病的微生物體內接入致病基因而製造成生物武器。

3.束能武器

這種武器能以陸基、車載、艦載和星載的方式發射,突出特點是射速快,能在瞬間燒穿數百千米甚至數千千米外的目標,尤其對精確製導高技術武器有直接的破壞作用,因此被認為是戰術防空、反裝甲、光電對抗乃至反戰略導彈、反衛星的多功能理想武器。

4.非致命武器

指為達到使人員或裝備失去功能而專門設計的武器係統。按作用對象,非致命武器可分為反裝備和反人員兩大類。國外發展的用於反裝備的非致命武器主要有超級潤滑劑、材料脆化劑、超級腐蝕劑、超級粘膠以及動力係統熄火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