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擁有比較後的優越感,才能獲得幸福感。這是我們許多人關於幸福的悖謬與迷思。
年終A君發了年終獎八千元,甚是歡喜。回家的路上美滋滋地盤算:給老婆買個禮物,給自己換雙鞋……這時,電話響了,好友B君打來的:“喂,晚上吃飯啊!我請客。今兒特高興!我們公司發了三萬元的紅包……”
後麵的話,A君沒太聽清。但他分明感覺到一分鍾前的幸福感正在快速消失。支吾了幾句謊稱有約之後,A君訕訕地回家了。本打算買的禮物和鞋子也省了。
發生了什麼呢?為什麼一分鍾的時間,B君並沒有打劫A君,隻是分享了一下自己的喜悅,卻使得A君由天堂墜至地獄呢?
答案顯而易見。
我們大多數人的幸福感,似乎都是比較級——總要有人墊底才感覺得到。就像電影裏的台詞:“我正餓著,你手裏拿著肉包子,那麼你就比我幸福;你正內急,就一個茅坑,我蹲占了,那麼我就比你幸福……”
前麵提到的A君,看起來,他的幸福感不隻在於老板發了多少年終獎,而更在於是否比B君等身邊相似職位的人發得多。更進一步講,要比別人多,才更值得幸福和慶祝。
我在節目裏經常這樣開玩笑:人生有兩教(較)不能信。一個是比較,一個是計較。因為這兩個“較”(教)是邪教!誰信了它們誰痛苦。
生活中,很多朋友都長久地活在與他人的對比當中,且樂此不疲:誰誰誰有幾套房子,誰誰誰又換了台什麼車,誰誰誰競聘成功了……顯然這是一場競技項目,從起點開始,每走一步,都要瞄著旁邊的競爭者。“優先”成為了我們的唯一目標。當別人比我們快時,我們拚命追趕,一次次地衝擊生理的極限,隻為可以優先。為什麼有時亞軍的速度隻比冠軍慢了0.01秒,幸福感卻天壤之別?因為還差一個人,使得亞軍沒有最優先。而更多的鮮花、掌聲、獎金的確湧向了冠軍……所以,大多職業運動員的夢想隻有金牌,而非獎牌,更不是掛在嘴上的“超越自我”。
若人生是一塊競技場,你的目標是什麼呢?
別想了!這個前提便是火坑。每每在某些自詡“勵誌”的書籍或文章中看見“在人生的競技場上……”這句話我就升起一股莫名的擔憂。奧林匹克的競技目的是為了找出誰“更高、更快、更強”,人生的意義亦是如此?
問題是我們實在放不下優越於他人所帶來的快感。那感覺太好了!“看,我比你強!”“看啊,我比他牛!”多少次午夜夢回我們振臂高呼:“我是最棒的!我是希瑞——”當然,夢醒後我們又忙不迭地投入到追趕他人的洪流中。
比較的人生,有這麼幾個問題值得探討:
一、你是要比身邊的張三李四強,還是要比所有人強?
有朋友說了:“我不可能比所有人強,我隻需比張三李四強就OK了。”
但問題來了:你不比張三李四強時,你有目標;可一旦達成目標,就真的修得大圓滿的心境和滿足嗎?
新任務接踵而至,張三李四雖不在話下了,可丁五馬六還在前麵呢!
你看,嘴上說不想強過全世界,實際上呢?超越了誰都不是終點。
二、世界之所以斑斕,是因造物主賦予個體的相異性。
我們不去探究如果數據庫足夠大,究竟有沒有兩片葉子相同。但在地球村的60億人裏,沒有任何兩個人是相同的,更沒有任何兩個人的資源是完全相同的。同卵雙胞胎也不可以。既然每個人的資源是不同的,是否說明“比較”從一開始就失去了公平?我們常聽說:人生而不平等。這是事實。因為人生而不同。
既然“不同”是我們的特性,那麼“比較”豈不成了人類活動最大的荒唐?
三、人生不必比較,這個話題其實也沒什麼爭議。但重點在於:知道不等於做到。就像明知道吸煙有害健康,仍然嘴吞不輟;知道少飲酒為妙,不也還是經常酩酊大醉?
這世間許多事情都不是能與不能的問題,而是願意與不願意的問題。為什麼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皆因通過比較而來的優越感立竿見影。自顧自地成長哪有什麼快感可言?先比之而後快!
那真的隻能算是“快感”。因比較而來的優越感簡直是太短暫了。前一分鍾你還在為比過了張三而沾沾自喜,後一分鍾就可能因較之李四遠遠不如而黯然神傷。
世界之所以斑斕,是因造物主賦予個體的相異性。既然“不同”是我們的特性,那麼“比較”豈不成了人類活動最大的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