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騰:通向互聯網未來的七個路標(1 / 2)

40多年前,兩台相距幾百公裏的計算機第一次連接,此後互聯網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計算機連接起來,誕生了很多新現象,我們麵對的世界可謂日新月異。

現在是移動互聯網的時代。移動互聯網的使用時長已經超過PC互聯網,而且還在快速上升。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模式正在迅速成熟,其潛在的機會一定是PC互聯網的10倍甚至更多。

移動互聯網將更多的實體、個人和設備連接在一起,互聯網不再隻是新經濟、虛擬經濟,而要成為主體經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一個大趨勢。

現在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無論是純粹的互聯網公司,還是傳統的各行各業,如果沒有抓住機會,未來都會相當危險。企業家如果認為互聯網與自己所在的行業沒有關係,或者想結合互聯網但沒有考慮移動互聯網的特征,未來都可能在競爭中被邊緣化。不過,擁抱移動互聯網也不見得很難,隻要適應移動互聯網的產品特征和精神,思路稍加轉變,一樣能夠跟上形勢。

未來互聯網會走向何方,會怎麼發展?作為一名從業者,一位企業家,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中間有一些自己的樸素感受,可以整理成以下七個方麵。

第一:連接一切

我們的感受是,智能手機是人的器官的一個延伸,這個特征在這兩年越來越明顯。智能手機有攝像頭、感應器,把人的器官延伸增強了,而且通過互聯網連在一起,這是前所未有的。

不僅人和人之間連接,人和設備、設備和設備,甚至人和服務之間都有可能產生連接,比如微信的公眾號就是人和服務連接的一個嚐試。PC互聯網、無線互聯網、物聯網等,都是互聯網在不同階段、不同側麵的一種提法,它最終是很大、很全麵聯係的一個網絡實體,這也是我們談論未來一切變化的基礎。

第二:“互聯網+”

互聯網加的是什麼?加的是傳統的各行各業。過去十幾年,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很清楚地顯示了這一點。加通信是最直接的表現;加媒體產生網絡媒體,對傳統媒體影響很大;加娛樂產生網絡遊戲,已經把以前的遊戲顛覆了;加零售產生電子商務,過去大家都認為電商的份額很小,但現在已經不可逆轉地顛覆著實體零售行業。還有,最近互聯網金融非常熱,討論很多,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已經不敢輕視互聯網這個話題了。

互聯網一定要加上每一個行業嗎?傳統行業不管怎麼做,都永遠不可能打造成互聯網企業嗎?我的觀點是,傳統行業的每一個細分領域的力量仍然是無比強大的,互聯網仍然隻是一個工具。

我們來看過去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18世紀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發明了蒸汽機技術,19世紀、20世紀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有了電力技術。蒸汽機和電力幾乎改造了所有的行業。有趣的是,蒸汽機發明之後,蒸汽機的動力可以大大加速印刷的規模,書籍大量地產生,造成知識的大範圍傳播,培養了大量有知識的人。電被利用之後,收音機、電視機、電話都有利於資訊的傳播和溝通。這些和互聯網的傳播、通信的特征很接近。

互聯網是不是第三次工業革命,或者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這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在沒有電的時候,金融已經存在,銀行可以記賬,交易所通過經紀人叫價也可以成交。隻不過,有了電之後,這些都可以電子化了。所以,傳統行業不用怕,“互聯網+”不是一個神奇的東西,而是理所當然的。我相信,互聯網會衍生出很多新的機會。

第三:開放的協作

《第三次工業革命》這本書提到,未來大企業的組織架構會走向分散合作的模式。有人說,既然中小企業變得更有效率,大企業應該不存在了吧,就像現在網購有了平台之後,很多小的電商很多事情都可以做到。我認為大企業還會存在,但是形態一定要轉型,大企業本身應聚焦在核心模塊,而其它模塊則可以和社會上更有效率的中小企業分享合作。

前不久,在上海複旦大學組織的“三馬論壇”上,平安保險董事長馬明哲提到一個觀點:未來五到十年,現金和信用卡會消失一半,未來十到二十年,銀行或大部分銀行營業網點的前台會消失,後台也消失,隻保留中台,就是服務。服務的核心是中台,因為前後都可以外包出去,這是一個大方向。我認同這個觀點。

第四:消費者參與決策

互聯網把傳統渠道的不必要環節、損耗效率的環節拿掉了,讓服務商和消費者、讓生產製造商和消費者更加直接地對接在一起。廠商和服務商可以如此之近地接觸消費者,這是前所未有的,消費者的喜好、反饋可以快速地通過網絡來反映。

互聯網的一個重要精神,是追求極致的產品體驗和用戶口碑,這種精神也會出現在廠商和服務商身上。市場上已經開始出現了這樣的企業,比如蘋果公司,還有國內的小米手機、雕爺牛腩也是好案例,它們的產品種類不多,但是很精,有大量的用戶反饋,有自己的粉絲,講究的是產品體驗。這給我們帶來思考,越來越多公司意識到,消費者參與決策對提高競爭力是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