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穹頂之下》這部片子,作為曾經的媒體從業者,我不得不承認,看完後,心潮難平。從周末兩天引發的熱議來看,最大的觸動是,公民的自由表達對於一個幾乎窒息的社會是多麼重要。讓公眾知道更多真相,這需要的不隻是100萬的投資和一年殫精竭慮的勞作,還需要一顆勇敢的心。柴靜做了她能做的,我們呢?
作為母親,把女兒的遭際作為整部片子的緣起,我不知道這是柴靜本人的意願還是製作團隊的主意,但我相信在柴靜的內心裏,是經過反複掂量的。因為這不光涉及到作為調查新聞第一要義新聞客觀性減損的考量,還有作為母親,麵對一個沒有行為能力的孩子,一個世界上最需要你嗬護的弱小生命,因為你的這個決定,她將從此生活在別人異樣的目光和一個曾經的腫瘤患者的陰影下,而這樣的付出對孩子是否夠公平。我願意相信柴靜是為了公益而犧牲隱私,但是作為一個母親,看到這樣一個開始,我的心情是複雜的。
從環保的專業角度,作為外行,我確實無法對整部片子做出任何基於理據的判斷。但從電視製作的角度,我覺得有三個方麵把握得相當值得稱道:在涉及公共利益的宏大敘事與個體相關性之間的自然銜接;在專業性話題與受眾的私人化體驗之間的自如穿插;以及如何小心翼翼地隱藏觀點,用邏輯替代情懷進行表達的敘事技巧。
至於作者的處境。某些有心人士試圖把柴靜女士裁剪成一片以一己之力獨自成就國殤的孤絕的剪影。我認為,這是不客觀的。且不提近兩年來微博等社交媒體上對於霧霾現象排山倒海的熱議浪潮,我關注的大V不多,但是也記得有千萬級的大V在微博上曾經直截了當要求所在省市主政官員,必須對於本地區愈演愈烈的霧霾承擔領導責任。什麼叫膽色,我以為,這就是。幾億中國蟻民的力量和柴靜的專題,影響力大小也許霄壤之別,但是他們的勇氣和努力是一般無二的。他們的力量結合在一起,才會晴朗共和國的天空。
再者,如果說中國現今有什麼人神共憤,從引車賣漿者到總書記都已在最大限度上達成朝野共識的話,那就是霧霾了。目前的口徑是,霧霾治理已刻不容緩,而且見效要快,力度要狠。原因也很簡單,當什麼事情演變成“辦得好我接見,辦不好岐山見”的時候,辦法就如雨後春筍般呼之欲出了。這也是一種同呼吸,共命運。
故而,霧霾作為一個命題,我的判斷是,雖然目前仍然肆虐,但在即將到來的降維打擊之下,它已經算不上一個問題,而是一個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必將得以解決的又一政績工程。從APEC之後,所有北京人應該已經切實感受到北京的藍天多了起來。(我手頭沒有數據,有興趣的網友可以檢索一下去年10月至今與前年同時期藍天天數對比來看。)當然,這隻是說明,我們這樣一個特殊的製度環境下,一旦進入啟動模式,資源的動員能力和某些效用的達成是相當驚人的。
所以,我以為,我們要擔心的絕不是霧霾的問題能不能得到解決和何時得到解決——解決的速度一定比專家預測的要快得多,在這一點上我對政府有著絕對自信——我們應該擔心的是,隨著霧霾被當成重大政治任務狂飆突進式的得以解決之後,我們又將付出什麼樣的代價享受這片蔚藍。
這些代價就像我們曾經希望經濟跨越式發展但是以自然的破壞資源的枯竭天空永遠50度灰為代價;我們希望開寶馬,住豪宅,結果得到了這種開著寶馬車喝著臭水住著豪宅吸著毒氣的啼笑皆非的後現代生活。而這些未經任何公議就被強加於國人的代價,在仍未見任何約束跡象的權力的股掌間,又會在什麼樣的黑箱裏與何種利益私相授受並加以無恥的交換,直至再一次以公眾的福祉作為犧牲。
我的一位朋友在某地環保局的下屬影視中心供職。他曾經在一年前當地PM2.5爆表的日子裏跟我聊起來,上級指示突擊檢查城區工地揚塵問題,他們的領導如何在采訪車裏指揮若定,聯絡即將被檢查的關係戶,趕緊進行苫蓋和壓水,以應付檢查。我問他,他們和他們的孩子不也生活在這個城市裏麼,怎麼能這樣公然造假掩耳盜鈴?朋友說,“跟馬上到手的個人好處相比,不可預知的公眾危險在他們眼裏算個屁啊。”這個他們,我想,不是腐敗的個人,而是這個政以賄成的整體。
最後,就這個視頻和這個話題的著落,我還是比較同意慕容雪村所說的,霧霾肆虐的根源不是政府監管不力,而是監管政府不力;解決霧霾問題不是需要一個更強大的政府,也許,恰恰相反。所以,就個人來說,我是不會很SB地去打任何時候都很NB的政府熱線的,這裏也包括12369。原因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