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創新、創業與人才、人口(1 / 3)

未來中國到底能否成為一個成功轉型的創造型經濟體,人們都有很多的期待,也有人說中國還有很多不足。做經濟研究還是要拿數據來說話,怎樣測量創新和創業,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不僅僅是看一些最簡單的數據,比如說創業投資、專利、研發人數,還有非常多的因素需要考慮進去。現在我引用一個比較權威的指數,把所有創新創業的輸出和輸入都數據化,把所有國家的指數列了一個表。

這個表的橫軸是人均GDP,縱軸是創新指數,圓圈的大小是這個國家的大小,當然不是指國土麵積的大小,國土麵積的大小不是太重要的,指的是人口多少。大家可以看到,最大的兩個圈一個是印度,一個是中國,稍微小一點的圈,在頂上的是美國。大家看完這個圖會有一個印象,中國在中間的地方,也就是說中國現在是中等收入,它的創新創業指數當然比起那些發達國家來說是少一點,但是一個特點就是在同等發展水平下,在同樣的人均GDP的水準下中國的創新創業指數是最高的,而且比其他國家要高出一半。而同樣發展水平的是哪些國家呢?大家可以看一下小圓圈,比如下麵的像巴西、馬來西亞,它的人均收入跟中國差不多,但是創新指數遠遠落後。

這個圖為什麼這麼重要呢?我們研究發現,實際上一個國家的後勁基本上就取決於這張圖。如果你的創新創業指數是領先於人均GDP的,那麼後來幾年增長就是可以得到保證的。當然反過來說,如果創業指數落後於人均GDP的話,那就是增長乏力的情況。從這個圖上來看,中國是非常有競爭力的。所以在今後的幾年當中,由於中國創新創業的活躍度非常高,增長還是會非常好。比較好的是印度,印度當然比中國窮很多,他的發展水平也是先於其他國家的。下麵的陰影是那些國家的創新創業落後於發展水平的,這往往是一些拉美國家。所以以前說拉美陷阱,那些國家雖然是比較富有,但是它的創新能力不足,發展比較落後。

中國會不會陷入拉美式的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實際上是創新不足的陷阱,中國看來沒有這個問題,非常強勁,所以我非常看好。

這是為什麼呢?我們看看深層次的方麵,為什麼中國現在創新能力這麼強?或者創業的活躍度這麼高呢?我們還是回到什麼是創新的根本動力,其實不是政府的政策,也不是產業的政策,這些都沒有用。資本是很重要的,但在全球資本流動的情況下資本也不是稀缺的,真正稀缺的是人才。我們看一看中國人才的指標,從研發人員來看,每百萬人口的研發人員來說,中國是遠遠超過同等收入國家的巴西、墨西哥這些國家,而且這個增長速度非常快。這個數字跟一些發達國家還是有差距,比如像美國、韓國等,但是中國的追趕速度非常快。

接下來我講人才最重要的兩個效應:一個是規模效應,二是結構效應。規模效應就是100個人集中在一起發揮出來的能量是10個人集中起來能量的不止是10倍,可能是20倍或者30倍,這就是我們說的經濟上的規模效應。世界上一些最好的、最活躍的創新中心,比如說矽穀是IT業的創新中心,集聚了世界上最創新的人才,單位人才的產出量遠遠大於美國和世界上其他一些地區,美國將近一半的創業資本都投入到了矽穀。其他的一些創新中心,比如文化的創新中心,像影視的在洛杉磯,也是會產生規模效應,紐約在金融方麵也是產生規模效應。所以美國之所以這麼成功,跟它的人口基數、人才規模效應是分不開的。

中國有沒有這樣的可能?中國完全有這樣的可能,雖然說中國現在人口的教育水平、質量或者人才質量跟發達國家還有一些差距,但是在數量上已經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水平。而且隨著這些年輕人的經驗和國際視野的增強,將來中國非常有可能形成幾個IT業、影視業或者是其他產業的人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