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激勵效果,應該是安定人心的激勵方式。因為隻有人心安,公司才能夠穩定。人心不安,則公司不穩,公司不穩則會人心渙散,最終不免敗亡。因此在實行激勵時就要努力做到公平和有效,使每個人都能各得其所,各安其職,既激勵人心,又穩定下屬,方為上策。

建安十五年(210年)春,曹操造成銅雀台,在慶賀銅雀台落成的典禮上,他讓武將比試武藝助興。曹操讓近侍將一領紅錦戰袍掛在垂楊枝上,下設箭垛,以百步為界;把武官分成兩組:曹氏家族一組,其餘將士一組。曹操說:“射中箭垛紅心的人賞錦袍,射不中的罰水一杯。”這領錦袍本身值不了多少錢,但它是一種榮譽,猶如世界大賽中的金牌,而且此次比武結果自然會顯示出是“曹家軍”強,還是“聯軍”更勝一籌。

此後“曹家軍”和“聯軍”輪番有好手上場,顯示武藝,仿佛兩軍對陣一樣。曹休箭中紅心,文騁也不示弱;曹洪一箭,夏侯淵箭射眾箭之中,場上氣氛火藥味越來越濃;徐晃一箭射中掛袍的樹枝,錦袍墜地,他飛取錦袍,披在身上。徐晃正在“謝丞相袍”之際,許褚飛馬來搶,二人從馬上打到馬下,把錦袍撕碎。曹操讓二人住手時,二將咬牙切齒,橫眉怒目。曹操是個善於馭下之人,怎能讓眾人為一領錦袍傷了和氣,傳令賞賜所有將領蜀錦一匹,諸將這才消了怒火,場上的氣氛重歸歡融。

在公司中“隻讓一人獨得”之類的獎勵,也是犯了有效激勵的大忌。公司主管要清楚獎勵的目的是什麼,如果獎勵不能促進合作,使員工間相互“留一手”以使自己中獎,拒絕向別人提供幫助,那這種激勵措施也是不恰當的了。如果擔心因為給“獎”不公會造成嚴重的後遺症,不如就采取無預告的方式,隻要某個員工提出一項寶貴的建議,或是在工作上有傑出的表現,就可以頒發一項獎品以資鼓勵。

同樣地,你可以在心中設定一套臨時的獎勵標準,隻要下屬達到這項標準就可給予一項小獎,無須等到目標達成之後才去論功行賞。需要強調的是,獎賞是激勵下屬工作的有效手段,但如果獎賞不當,效果會適得其反。

因此,招到優秀人才還要會用才,有了優秀人才後,要有一定的辦法和措施穩住人才,而激勵則是穩定人才的法寶之一。給員工支付高工資是經營者的職責,也可以說,讓員工們生活得更幸福,是經營者的職責。

所有員工,都希望自己能從工作中獲得滿足。工資待遇是滿足其生存需要的重要手段。有了工資收入,不僅可以使之感到生活有保障,而且還是社會地位、角色扮演和個人成就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心理意義。工資收入對員工的激勵作用,還取決於動機層次的高低,尤其是取決於一個人的成就動機。

一般地說,低成就動機的員工比較容易為工資等物質激勵所激動,而高層次動機的員工更關心的是他的工作崗位、環境能否提供心理滿足。在這個前提下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如果工作崗位、環境和其心理需求相一致,則較少的工資也會接受;一種是如果工作崗位、環境無助於自我實現,他就會要求更高的工資待遇,來抵償失去平衡的心理。

所以,如果工作安排能使高成就動機的人感到在工作崗位、環境方麵有更多的心理滿足,他就會全力工作而不計較工資待遇;而低成就動機的人,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則隨著工資待遇的增加而增長,一旦因為某種原因取消或降低了工資待遇,工作積極性就會隨著下降。

所以,工資激勵必須貫徹勞績掛鉤、獎勤罰懶的原則。工資水平要與勞動成果掛鉤,使升了級的人滿足,升不了級的人服氣。當然,工資激勵在激發員工積極性方麵的作用,還取決於該員工的經濟背景。如果他已經擁有相當可觀的存款和相當齊備的家庭設施,或是出生在相當富裕的家庭裏,一般說,工資對他的激勵作用不會很大。

因此,最有效的激勵是讓員工感到是在為自己工作,下屬持股製是最能讓員工有此種感覺的手段了。在市場經濟中,企業都強調發展前途、長線目標等發展策略,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高層職位的薪酬中,股票期權有時甚至可能占整個薪酬的80%以上。股票期權製度一方麵可以降低企業的現金流出,使企業可以不用支付高昂的薪金,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麵也有激勵員工的作用,使他們願意長期留在企業內一起努力,促進企業的成長。

因此,真正的激勵效果,應該是安定人心的激勵方式。采用這種激勵一定要注意做到賞罰分明和穩定人心。中國自古以來對激勵的要求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個特點在中國式管理激勵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鑒別考察人員是否堪當重任,曆史由來已久。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不僅部落聯盟首領由四嶽會議(四嶽:部落首長;四嶽會議:部落聯盟會議)民主選舉產生,就是其下屬各級行政人員也須經過舉薦。因為在當時,能否取得部落成員的信任和擁戴,有沒有能力處理好部落聯盟事務,關係到部落聯盟的興衰成敗問題。所以,四嶽會議重視選拔人才,也很關注所選人才的品行舉止。

相傳堯的哥哥摯曾是部落首領,因他為人不善而被罷免。堯經公舉,接替了他的職位。堯帝注重吏治,其下屬被推舉出來後,往往先要考察其品德,才予以任用。他們在任職之後,他也經常進行查核;並還有考績之舉。

堯晚年時,四嶽會議一致推舉舜作為其繼承人。堯為了考察他,不僅試以五典百官,而且把兩個女兒嫁給了他。舜在被考察期間表現出色,順利地繼承了堯的位置。他在位期間,每五年巡視一次所屬部落,聽取各部落首領彙報工作,並根據彙報情況及自己巡視的印象,論定功過,予以獎懲。除此之外,他還每三年考核一次各部落首領,考核三次後,根據成績,決定升降賞罰。可見,我國早在舜時,就有了考核公務人員政績的舉措。

考察人員,慎用人才,固然不可或缺,曆代管理者也為我們積累了豐富的察人經驗,但在運用其方法時,還要注意靈活機動、因地製宜、因人而異地去運作。鑒別人才應注意掌握這四大原則:

第一,切莫“按圖索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