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時期的民族實業家行列裏,榮宗敬、榮德生兩兄弟是馳名中外的;他們創辦的企業中,有茂新、福新麵粉公司和申新紡織公司,包括其他機構和附屬企業,規模之大,在當時無人能出其右,儼然一個榮氏王國。在麵粉、棉紗兩大行業中,榮氏兄弟獨領風騷幾十年,因此被冠以“麵粉大王”和“棉紗大王”之美稱。
榮氏兄弟的父親榮熙泰也隻是一個小小的稅吏,而且到榮氏兄弟逐漸長大後,他們的家境已經很沒落了,因而榮熙泰活著的時候,是怎麼也不能想到,他的兩個兒子會取得那麼大的成就。
初涉商業創立錢莊
1873年,榮宗敬出生於江蘇省無錫西郊的一個村落裏。兩年後,其弟榮德生也出生了。他們的父親榮熙泰曾在廣東做過十年稅吏,因而,兄弟出生的時候家境還算殷實。但是,到了兄弟倆漸漸長大的時候,家境也漸漸衰微了。榮宗敬7歲進私塾學習,讀到14歲,他就外出闖蕩了。開始,他先到上海南市鐵錨廠當學徒。榮宗敬是個有誌氣的人,一心想幹出點名堂來,可榮宗敬是他畢竟年齡小,工作又累,不會照顧自己,不久就患上了傷寒,隻得回家修養了一陣子。榮宗敬明白家裏生活艱難,所以身體剛好些,又返回了上海,進入永安街源豫錢莊當學徒。三年期滿後,他去了南市的某彙劃號做跑街。那時所謂的跑街,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業務員,工作辛苦又沒有什麼保障。在他做跑街的時候,正值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他所在的店裏因經營天津小麥失利,虧蝕嚴重,關門倒閉了。無奈之下,榮宗敬隻能打點回家,無所事事。
榮德生可不像哥哥那樣胸襟開朗,雄心勃勃,具有領袖能力,他從小就是一個木訥寡言的孩子。4歲那年才開口講話,童年也隻在私塾裏讀過五六年書,但是私塾的老師和他的父親卻發現他不僅做事嚴謹認真,而且具有驚人的記憶力。15歲時,他背著父母,到上海找到哥哥,讓哥哥給他找個事做,以緩解家庭生活的壓力。
但是上海的工作並不好找,直到第二年,通順錢莊開業,榮德生才由哥哥介紹到永安街通順錢莊當學徒。三年期滿後,他嫌錢莊的薪水實在太低,就沒有再幹下去。1894年2月,19歲的他隨父來到廣東三水河口厘金局。當時有個稅吏是江蘇太倉人,叫朱仲甫,榮德生就在他的手下幫理賬務。榮德生由於做事情極其認真,又有許多的好點子,不久就被人們尊稱為“師爺”。一個剛滿師的學徒,忽然被人如此尊敬,榮德生感到非常快活,像打足了氣的皮球,他工作得更努力了,暗中,便把做稅吏當成了自己的終生職業。正在他踏踏實實地走著自己的每一步,設法得到“實監生”的資格,作為今後捐官的基礎時,孰料,老天作弄,次年冬,他們父子都沒有得到連任的通知。榮德生非常失望,隻得垂頭喪氣地隨父回到了無錫。
1896年正月裏的一天,榮熙泰忽然感覺身體不適,榮德生便陪父親到禦醫馬培之處看病,見馬的處所氣派闊大,而且收入豐厚,心中羨慕極了,回家後就買了醫書,閉門苦讀,妄想也能像馬培之一樣。榮熙泰勸他:學醫並不容易,要熬到中年才能成名,不如開店容易發展。但是榮德生已經陷進去了,他一味沉迷學醫,沒有聽進父親的話。
榮宗敬這時已經22歲了,榮熙泰看見他長期賦閑在家也不是辦法,就帶他到上海找職業。朋友們都勸榮熙泰開個錢莊,榮熙泰看到上海這時已經是中國商業經濟的活躍地帶,進出口貿易十分繁忙,民族工業逐漸崛起,使得金融流通與日俱增。開錢莊已蔚然成風,同輩中周舜卿、祝蘭舫等都因此而發了財,榮熙泰不禁心也動了,他想:兩個兒子本來就是學錢莊出身,業務駕輕就熟,錢莊的管理又容易,開支也不大,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主意打定後,他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馬上與人合夥在上海開辦了一個錢莊,取名號為“廣生”。榮宗敬任經理,榮德生也丟開了醫書,過來管總的賬目,這是榮氏兄弟合作自營事業的第一步。
經營了沒有多少時間,他們看到業務做得不錯,又在無錫設立了分店。就在這年6月,榮熙泰病故,去世前他反複叮囑兩兄弟:一定要小心經營,凡事以信譽為重。兄弟倆遵照父親的遺囑,謹言慎行,以誠為信,開辦三年,不盈也不虧,另外的合夥人見無利可圖,便抽走了股金。這樣,從1899年起,廣生錢莊就由榮氏兄弟獨自經營了。
在他們含辛茹苦的經營之下,機會終於叩響了榮宗敬兄弟的大門。此時政府正在發行新銀幣,內地和上海之間的彙款不斷,利率相差較大,這樣錢莊就開始了贏利。
1900年爆發了義和團反帝運動,北方軍糧需求大大增加,由上海彙往無錫、常州、宜興等地采購小麥的款項為數頗巨,由於廣生錢莊信譽好,彙款業務也隨之大增,初次經商的榮氏兄弟看到滾滾而來的利潤,滿心歡喜,這年贏利約7000元左右。此後一連幾年都是如此。這筆盈餘,日後便成為了榮氏兄弟發家的原始資本。這便是榮氏抓住了天時。
投身實業開辦麵粉廠1899年冬,榮德生受朱仲甫之舉薦,再次到廣東擔任補權局總賬房。因為錢莊的業務比較穩定,榮宗敬一人也能應付得下來,榮德生就放心地去了。廣州是中國近代開放的窗口,這裏的人思想活躍,沒有框框,敢於開拓,善於經營,這些都使榮德生大受啟發。當時,介紹西方科技和實業的書籍也紛紛出版,榮德生對於這些書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一次,他讀到一本《美國十大富豪傳》,書中介紹了美國十個大資本家怎樣依靠興辦實業發家致富的經曆。這本書榮德生讀了許多遍,他聯想到上海、廣東的許多外國企業大獲利潤的實例,驚喜地發現,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比錢莊更賺錢的事業。
但是想歸想,做歸做。那時,他還是想走正道的,即科舉做官的路子。古人雲: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而讀書,就是走正道最好的途徑。有一天,苦悶彷徨的他出門閑逛,遇到一位相麵的人,便向他請教今後的出路,相麵的人端詳了他一番以後,說出了六個字:不是官,不是商。他對算命之類很迷信,相信了相麵人的話,於是決定做一樁新事業。此時正好義和團運動爆發,他怕戰事擴大了回不了家,便托故請假要求回上海。
當時,從廣州回上海,多半要到香港中轉,榮德生待在香港候船期間,天天要到輪埠探問船期。有一天,他突然看見海灘上有一片雪白的東西,走上前仔細一瞧,原來是麵粉袋中落下的粉屑,白花花地鋪了一地。此情景讓榮德生的心中一動:要辦新實業,做麵粉不是新實業嗎?此時洋粉大量湧入,每年不下千萬包,我國每年損失的白銀無可計數。投資麵粉,既挽回了利權,又解決了民生食用之需,何樂而不為?
於是,一回到上海,榮德生就迫不及待地把想法告訴了榮宗敬,榮宗敬也覺得錢莊利潤不大,不如興辦新式工業,完全讚同把錢莊的資金轉移到實業上來。他們堅信,隻有不斷開拓創新,才能找到致富的途徑。
在榮宗敬的支持下,榮德生著手進行可行性調查。他看到,由於八國聯軍的入侵,北方局勢動蕩,市麵蕭條,但是在萬業蕭條中,麵粉業卻一枝獨秀,價格高而穩定。他又看到,內地的舊式商人大都安於舊法經營,企業死氣沉沉,不能得到發展。而滬、港興辦的新實業,大多獲利頗豐,於是覺得開辦麵粉廠前景非常樂觀,可以一為,便最後拿定了主意。在當時中國的境內,已經開辦了四家麵粉廠,即天津飴來牟、蕪湖益新、上海阜豐和英商增加。一開始的時候,榮德生對麵粉廠一無所知,他就想方設法進麵粉廠參觀,但各廠都是對外保密的,他們打不進去。榮德生想盡了辦法,通過賄賂熟人,才得以到增加了去參觀。所謂參觀,隻能是走馬觀花流於表麵,關鍵部門的軋粉車間進不去。盡管隻是看到了皮毛,榮德生還是對建廠所需的造價、營運所需的資金等,在心中大致有了數。
就在這時,朱仲甫卸任返滬了,榮宗敬就將辦廠的事情和他商量,朱仲甫也很感興趣,表示願意合作。他們商定三萬元的股金,朱仲甫和榮宗敬一人一半。因為朱仲甫久在官場,做起來頗得人事之便,他負責辦理立案,榮氏兄弟負責籌劃廠基、廠房及機器設備等。
他們訂購了60匹馬力引擎一部、法國鏈石磨子四部、麥篩三道、粉篩二道,設備很簡單,廠子取名為保興麵粉廠,這個麵粉廠就是榮氏兄弟從經商轉向現代工業的開始。
1901年2月,榮氏兄弟在無錫西門外開始興建廠房。正在動工之時,卻遭到以江導山為首的地方紳士勢力的阻撓,他們誣告保興廠擅自將公田民地圍入界內,又胡說保興的煙囪正對著學宮,導致“文風有礙”,迫使知縣下令讓榮氏兄弟遷移廠址。這場官司一直打到江蘇省撫台,榮氏兄弟據理力爭,朱仲甫多方托人打點關係,齊心合力打贏了這場官司。
遭到了如此的意外,建廠工程被拖延了10個月。1902年2月,保興廠才正式開機,日出麵粉300包。出粉後一開始銷路並不佳,因為人們吃慣了土粉,對機製粉有排斥心理。而且,那些打輸了官司的鄉紳土豪也惡語中傷,到處散布流言,說什麼機器粉顏色這樣白,肯定攙有洋藥,吃了會中毒的,還捏造事實說:有一老翁和少女就因為吃了這種粉中毒死了。他們說得有鼻子有眼,像真的一樣。所以一開始人們對保興粉都有戒心,縱然它賣的比土粉還便宜,但仍打不開銷路。
麵對如此的窘境,榮宗敬兄弟焦慮異常,急忙派人到當地麵館、點心店等上門推銷,先是讓他們免費試用,大家食用後並無中毒事件的發生,這樣才逐漸解除了人們心中的疑團,無錫的市場才逐漸打開。
為了北上開辟市場,榮氏兄弟又覓到了王堯晨和王虞卿兩兄弟。王虞卿擅長推銷工作,和北方的營口、天津等各幫坐莊均有交誼,榮宗敬就放手讓他們工作,王虞卿不負眾望,不多久就把所存麵粉銷售一空,這一年廠裏稍有贏利。
保興廠有了一個不算壞的開端,榮宗敬兄弟也逐漸充滿了信心。可這時朱仲甫卻開始動搖了,他見經營麵粉廠賺錢太少,遠不能和做稅吏相比,心中便覺乏味,想回廣東,榮德生磨破了嘴皮子,真心地挽留他,但是沒有作用。1903年,朱仲甫退出了保興股份。怡和洋行買辦祝蘭舫知道後,意欲收買麵粉廠,但榮宗敬兄弟的辦廠決心非常堅定,隻允許祝認購所有股份中朱仲甫的部分,榮氏的股份不讓,最後祝氏認購了4000元的股份,榮氏兄弟股份增至24000元,保興資本額擴充到了5萬元。8月,保興改組為茂新麵粉廠,榮德生任經理,榮宗敬任批發經理。
日俄戰爭爆發後,日、俄兩國及我國的東北各地都大量地需要麵粉,麵粉利厚而穩定,但茂新廠用的是已經過時的石磨,所出的麵粉比鋼磨的質量次、成本高、售價低,無法與他廠競爭,榮德生便決心更新設備。1905年5月,他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向怡和洋行訂購了18英寸英國鋼磨六部,其他輔助機器因資金不足都由自己仿製,8月正式開車後,每天出粉500包,加上原來的石磨,每天出粉800包,其中大部分運到東北銷售。
日俄戰爭結束後,俄國人在哈爾濱所建的麵粉廠大都垮了。榮德生抓住這個時機,馬上令王虞卿從煙台轉赴營口推銷,僅三個月,就銷掉麵粉二十餘萬袋,獲利兩萬餘兩白銀。這年(1904年),年終結算,茂新廠贏利達6.6萬兩白銀。榮氏兄弟初次嚐到了辦廠的甜頭,不由萬分興奮,決心繼續苦幹實幹,再創佳績。
天有不測風雲,正當榮氏兄弟躊躇滿誌準備大幹快上的時候,茂新局勢卻急轉直下。由於天氣影響,小麥歉收,而受麵粉利潤大的誘惑,新的麵粉廠迅速崛起,致使市麵上小麥需要量激增,加上洋粉不斷地湧進,粉價大跌,終成麥貴粉賤的局麵。在1906~1908年間,茂新廠連續虧損,資本幾乎蝕得一幹二淨。榮宗敬心急如焚,連忙到聚豐錢莊求援,借得大筆的資金,才渡過難關。
造成茂新廠瀕臨倒閉的另一個原因是投機的失敗。由於榮宗敬發財心切,曾入股投機商號裕大祥。1908年,他看準做麵粉投機能賺大錢,便投入大量資金押寶,卻不料粉價大跌,又沉失貨一船,虧本約五萬元,裕大祥遭此劫難閉歇了,廣生錢莊受到牽累,也隻得收歇。這是榮宗敬涉足商海以後最感頭疼的一次,已經到了欠款沉重、生活基本需用都無著的地步。沒辦法,在再三思忖後,榮宗敬隻得拿出田單作抵押向銀行、錢莊借款。這次投機的失敗,也給了榮氏兄弟一個沉痛的教訓,兄弟倆商量後,認為還是辦工廠賺錢最穩妥,從此便一心一意地辦好工廠。
茂新廠經曆這次磨難後,繼續開工生產,在不斷受挫折的經營過程中,榮氏兄弟越來越體會到改進設備,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對企業發展所起的作用。所以,榮德生每次到上海來,總是想方設法搜集各種麵粉生產的新資料、新信息。
1909年7月,他喜獲美商恒豐洋行正在兜售最新式的微機樣本,他看後非常中意,就積極地籌劃更新設備。可惜資金短缺,無能為力,但是他沒有氣餒,經過多方與朋友聯係籌措,在1910年的3月,終於將新機裝備完畢,運回使用。產品的商標用“兵船”牌,這次,榮氏兄弟狠抓質量,在包裝上也力求改進,銷售有所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