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順而不從與“情境管理”(1 / 2)

嚴苛政策的高壓,讓中國人“修煉”出了活絡的腦筋。純粹的製度對於中國人是沒有多大用處的,因為再嚴格的製度如果不符合人情或者形勢的話都會有一定的疏漏,而腦筋活絡的中國人都能從製度的空當中找些小借口,貪些小便宜。表麵上裝得唯唯喏喏,但暗地裏卻投機取巧。所以,要因人而異地進行決策和實施管理行為,才能夠真正掌握中國員工的心理節奏。

要因地製宜,因人而異地進行決策和實施管理行為,才能夠真正掌握中國員工的心理節奏。

中國人的在接受責備時態度特別的謙和和順從。對一個普通的中國員工來說,當管理者指出他的缺點的時候,他可能會很耐心、殷勤甚至是誠摯地傾聽並愉快地接受,而且附加說:“是我的過失,是我的過失!”也許他還會感謝你的好意,發誓說一定要立刻、徹底、永久地改正,反映出中國人具有“順”的天性。但是,很可能這些動聽的誓言不過是故作姿態,頂多是“鏡中花、水中月”而已。

中國人的“順”是因為傳統專製的統治時間過長,君主專製的高壓讓人不敢不從。曹操當年親征孫權,某日天氣晴明,於是大宴群臣。高興之餘,橫槊賦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這時揚州刺史劉馥勸說:“大軍相當之際,將士用命之時,丞相何故出此不吉之言?”曹操大怒,當場將劉馥刺死。雖然第二天懊悔不已,但良臣之命已無可挽回。所以,鑒於一個個血的教訓,中國人一向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不敢對上級有任何的違拗。

然而,正是這種嚴苛政策的高壓,讓中國人“修煉”出了活絡的腦筋。從“白馬非馬”到“子非魚”都幽默地顯示了中國人的“詭辯”智慧,為了生存而適應“猛於虎”的苛政,人人都會合理地“陽奉陰違”。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尤其是在鑽製度空子方麵,中國人更有一套“絕活”。下麵的例子頗能說明這種特點:

“武皇則天,聞京城內外官員吃喝成風,乃嚴禁屠牲,雖三令五申而風不止。一日,某京官出巡,縣宰進肉款待,京官問:‘何以殺羊?’縣宰曰:‘非殺,狼咬也。’京官笑曰:‘狼咬則吃無妨。’稍頃,又進鮮魚一盤,縣宰複雲為狼所咬,京官乃大笑曰:‘狼能咬魚乎?當雲小魚乃大魚所咬也。’語未畢,滿堂哄笑,杯盤筷碟即叮當作響矣。”

可見,純粹的製度對於中國人是沒有多大用處的,因為再嚴格的製度如果不符合人情或者形勢的話都會有一定的疏漏,而腦筋活絡的中國人都能從製度的空當中找些小借口,貪些小便宜。他們心中裝著個“小九九”,“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大打“擦邊球”。

在中國的企業中,經常出現二把手架空上級總裁的狀況:一個企業總裁定下了這樣的製度:凡是10萬以下的開支均由經理決定,10萬以上的由總裁決定,結果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沒有一筆開支是找總裁決定的,是因為開支太小了嗎?結果總裁發現,原來10萬以上的開支都被經理分解成了5萬的,分兩次來報,於是總裁的權利就被架空了。順而不從會嚴重降低企業的執行力,敗壞企業風氣,讓企業產生“內傷”。

到了基層中,員工的這種“順而不從”的現象就更為普遍了:員工表麵上唯唯喏喏,但暗地裏卻投機取巧。領導想領導的事,員工想員工的事,領導沒有威信,領導往往被員工貓捉老鼠的遊戲搞得筋疲力盡,滿目盲然。員工的良心並非天生就壞,因為員工想在這樣的環境中混下去,就必須將自己裝扮成所謂的“老實人”。

我們常常看到企業裏的一把手很能幹,而二把手卻沒有太大的能力,但卻“老實聽話”。但是企業一旦遇到困難,這些平日裏的“老實人”,不僅幫不上忙,有時甚至還會落井下石。

那麼針對這種特性,如何防止下屬和員工們“順而不從”呢?

正如泡菜壇中蘿卜白菜的味道取決於泡菜水的味道那樣,每一種管理文化其實都有它自己特殊的節奏。西方人的製度設計有時候是可以用“精妙”形容的,而且對製度的執行在我們看來近乎呆板,但為什麼中國幾千年來一直就是人治為主呢?不僅僅是封建專製的緣故,因為僅有法製是管不住中國人的,製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聰明的中國人總能找出理由來“瞞天過海”,把製度回避、歪曲、改造,直到這個製度等於沒有。法家韓非也說過:“時移則事易,事易則備變”。所以,管理中國人就應當考慮到中國人順而不從的特性,懂得靈活權變,而不要過於依賴製度和計劃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