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這門科學,近幾十年內的發展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種理念如今已是“古今交錯,東西貫穿”,尤其在改革開放的中國,更是“中外合流,洋為中用”。進入新世紀以來,管理學界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已回歸東方,中國式的管理已經蔚然成風,流行於整個世界。
很多人推崇中國式管理,很多人重視中國式管理,卻也有一些人,至今仍然否認中國式管理的存在。他們認為,管理學完全是由西方國家的企業管理人員和學者們探索、發展起來的一門科學,不存在中國式管理。
其實,所謂的中國式管理,是指把西方現代科學融入中國管理哲學,並充分考慮中國人的文化傳統以及心理行為特性,以達成更為良好的管理效果的一種管理模式。中國式管理其實就是合理化管理,它強調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曆程。中國式管理以“安人”為最終目的,因而更具有包容性;以《易經》為理論基礎,合理地因應“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人事現象;主張從個人的修身做起,然後才有資格來從事管理,而事業隻是修身、齊家、治國的實際演練。
與西方式管理依靠各種規章製度來使員工達到經營需要的要求相比,中國式的管理主要中心放在人事和人情管理上,以“情”和“愛”來教育和感化員工,使員工對企業產生認同感和共鳴,進而達到管理經營的目的。也就是說,中國式管理更注重“人”,更強調人的智謀、頓悟和膽識,而且數千年來,管理智慧或思想的基本內容沒變,可以說是真正地倡導“以人為本”。這就決定了中國式管理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對管理的對象——“人”有一個充分而透徹的了解和掌握。
依照分析心理學的觀點,我們每個人的身體裏不僅有祖先遺傳下來的各種生物學基因,還有各種各樣的思想基因,也就是所謂的“集體無意識”,這就是說,隻要是這個民族的個體,遇到同樣的事情都會這樣做。
因而,今天的中國人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心理狀態、價值判斷乃至生活情趣都是由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文化傳統所左右的。而數千年文明的不間斷的傳承、發展和積累讓中國人成為這個星球上最聰明的群體,再加上千年的專製統治、嚴苛政策的高壓,使得他們變得難以管理。
而管理的最高境界,就在於對人對己內心世界的洞察和感知。管理中國人,就是要“知己知彼”,因地、因人而異地實施符合中國人個性心理特點的決策和管理行為,真正掌握他們的心理節奏,了解他們的個性,從而貼近他們的心,搔到他們的“癢處”,方能動其心而順己意,達到《孫子兵法》中“和衷共濟”、“上下同欲者勝”的管理境界。
本書列出了36種中國人典型的行為特征和心理特點,並且根據每一個特點都提出了有針對性的中國式管理方式,這種中國式管理方式特有的親和力和凝聚力適應中國人的民族特性,對於不斷發展壯大的中國企業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