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靠結果生存
莎士比亞在劇本《哈姆雷特》中寫下了一句著名的台詞:“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這句台詞用在現在的企業家身上,尤其合適。
企業靠什麼生存?這或許是每個企業家思考的首要問題。
現今的企業生存是不容易的,勞動力成本增加,競爭的激烈,環境的惡化,都讓企業家如履薄冰,尤其是處於弱勢地位的千百萬民營企業,生存更是一個大問題。我們以浙江省工商局2006年的統計數據來說明問題,1988年以前注冊的私營企業共有7260家,2006年底還存在1078家。浙江民營企業平均存續時間為7年,全國民營企業存續時間為2.7年。
另一個數據更令人震驚,根據中國社科院2009年統計的數據,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後,全國有1700萬家中小企業倒閉,經曆了一次慘痛的清洗。
了解完這些數據後,我們會再次追問,那麼,企業究竟是靠什麼生存?
有人說通過低成本獲得競爭優勢,也有人說通過OEM這種“傍大款”的方式成長,也有人說通過進入藍海市場打開局麵,這隻是發展的模式問題,歸根結底,企業的利潤就是企業想要的結果,企業隻有源源不斷地獲得利潤,不斷地累積財富,才能走過初生的稚嫩,加速自我的成長,直至做大做強。所有的企業管理教科書都明確無誤地提到,利潤是企業的血液,沒有利潤的企業不但看不到未來的曙光,連明天的太陽都看不到。
那麼,企業利潤又是從何而來?生產要有結果,銷售要有結果,企業才能有利潤。
那麼,企業生存需要什麼樣的結果呢,如何才能獲得一個好的結果呢?
1.企業要確定年度或者月度的任務,要達到什麼目的,取得什麼結果,從結果開始往回思考。企業在考慮任務的時候必須有結果導向意識,才能到想要的結果。
2.對產生結果的過程要加以分段控製。為達成成果保駕護航。
所謂分段控製就是把一件事拆成幾個部分,實際上我們工作的時候,也可以依照類似的方法,將大任務分解成小任務,這樣一來,解決難題的每一個步驟都很簡單,這樣,各項工作才能落到實地,實現其應有的價值。這樣,企業才能獲得一個良好的結果,才能實現生存的目的,企業在解決生存問題的,才能走上大發展的道路。
3.要讓員工明白結果對於企業的重要性。
企業的事情最終要員工去執行,所以員工要理解結果的重要性。
關於結果的重要性,現在各個企業都有了共識,有一個數據可以說明結果對於企業的重要性。國家標準GB/T19580《卓越績效評價準則》及GB/T19579《卓越績效評價準則實施指南》指出,經營過程的重要性占60%,企業的運營結果占40%。可見其比重在企業中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如此重要的觀念,不少員工認識並不深刻,經常可見馬虎了事,上欺下騙的職業行為,這極大地損害企業的利益,拖延企業的發展。
企業的興衰成敗的決定因素就是“結果”二個字,市場不相信理由,請用結果說話,。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會明白為什麼很多老板對員工言之鑿鑿地說:“我隻在乎結果!”因為結果是企業存活的決定性的條件,一個企業沒有好的結果,就無法生存下去。所以,作為企業的員工,要處處為老板考慮,考慮自己的工作與行為會給公司帶來什麼樣的結果,這個結果能創造多大的價值。
董明珠的開拓市場的故事是值得學習的,這是一個優秀員工具有強烈結果意識的表現。
現在的董明珠貴為格力電器的總裁,但是1991年,她還是格力電器下麵的一個年齡偏大的小業務員,跟大街上四處奔走的銷售員沒有區別。
1991年,格力派董明珠到安徽合肥開展營銷工作,她到合肥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營銷中最難的事——追債。
格力在安徽合肥有一家經銷商,拖久了格力42萬元的貨款,而且一拖就幾年,在董明珠之前的前任業務員始終要不回這筆賬。董明珠接到任務後,麵對這塊硬骨頭,沒有抱怨,馬上投入工作,想方設法催賬。
麵對董明珠的頻頻攻勢,這個經銷商也是死豬不怕開水燙,就是不還款,急得董明珠沒有辦法,於是幹脆采取泡的辦法,一上班就到這個經銷商的辦公室去坐著,跟他講道理,然而,這個經銷商卻是一副似聽非聽的樣子,不時地嗯一聲。每次都說到下班時分,董明珠才站起身,一個人沮喪地回到住處。
任憑董明珠苦口婆心、費盡心機,經銷商是依然故我,後來,他對纏人的董明珠也煩了,幹脆對董明珠避而不見,叫門口的前台不要放董明珠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