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企業要生存,經濟結構必須調整,由政府拉動改為企業推動,這樣內地企業才會有前途及競爭力。事實上,政府的信息有時未必正確,如當初大力鼓勵發展光伏行業,最後結果卻令人失望。中國政府曾力推光伏行業的發展,但由於盲目發展,產能過剩,又遇到外國反傾銷,市場縮小,令光伏產業出現了現金流斷裂,資金流動困難。若政府要改革,應控製自己的開支,包括控製投資和政府消費,同時放鬆對實體經濟領域的管製,給企業家精神以足夠的發揮空間。
四、城鎮化反思:著力擴大居民消費需求而非現代化
2012年12月16日剛剛結束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城鎮化是中國現代化的曆史任務,是未來擴大消費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這種提法雖然客觀,但在當前地方政府嚴重依賴土地財政,以及中央政府缺乏對地方政府責任有效約束的情況下,城鎮化很有可能延續原有的圈地造城運動,依然是粗放經濟,依然是地方政府和開發商主導,而城鄉居民仍處於被盤剝和掠奪的狀態,13億人的消費、企業家精神等可能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真正動力,被徹底壓死了。如果是這樣,新型城鎮化根本談不上轉換發展方式,仍然在走老路。
什麼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換?筆者認為不是粗放增長與集約增長的區別,最關鍵的是變政府推動的經濟為13億居民消費推動的經濟。如果任由政府高層借頂層設計為名,代替人民作出重大決策,而置全國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的要求於不顧,仍然依靠素質低、私心大的政府官員階層推動所謂新型城鎮化道路,那麼,經濟發展必然將在重重的矛盾爆發中走向死局甚至崩潰。
例如,中央高層認為加大城市棚戶區改造有利於清理“貧民窟”,避免出現拉美國家城市的“二元結構”局麵。可是,隻要農民工分不到保障房,隻要城市人口收入分化的局麵不改,單純依靠城市建設的“一元化”,根本無法掩蓋城市居民階層的“二元化”。隨著大量低租金的城中村的消失,農民工的住房便成了一個大問題。
事實證明,最高明的治理,從來都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我們實施計劃生育和實行火葬製度,實際上限製了居民生老病死的天賦人權,其依據是要防止人口太多消耗資源。然而,為了“保增長”這個口號,我們的政策卻放任各級政府、央企、地產商的瘋狂占地和大興土木,放任身價上億的社會“成功人士”成十套、百套甚至千套炒房囤房。我們以世界不足20%的人口,卻耗費全球一半以上的煤炭、鋼鐵、水泥。這些都屬於現實給自上而下製定政策者的殘酷教訓。
按照被西方社會廣泛接受並踐行的中國老子的觀點:最好的統治者,人民並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並且稱讚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統治者是多麼悠閑,他很少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啊。”
為何要限製政府權力?新奧地利學派的創始人米塞斯認為“國家機器的任務隻有一個,就是保護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私產以及抵禦暴力侵略,一切超出這一職能範圍的政府行為都是罪惡”。哈耶克認為,“需對所有的強權或專製給予限製”,“對於政府,則要求其按規則管理國家,明確其責任範圍,且絕無逾越該責任範圍的權力”。
限製政府的權力,關鍵要嚴格控製政府的開支,特別是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目前,中國政府投資多缺乏目的性,很多被懷疑為基於決策者升官發財的動機產物;由於規模太大,而且無限貸款透支未來時期的稅收,導致依賴拆遷賣地推高房價、民不聊生;由於資金嚴重短缺,大部分地區涉及挪用社保基金的問題,口頭說減稅事實上多在增稅。不僅要限製政府投資,還要限製作為政治組織存在的國有企業的投資,將其規劃在一個不影響民營經濟活力的範圍。
中國擴大消費的動力在哪裏?筆者認為並非來自城鎮化和現代化,而是來自房價回落,來自民營實體經濟振興擴大就業增加普通居民收入,來自控製政府和國有企業的亂投資,將節約的資金用於給實體經濟減稅和為城鄉居民充實並發放社會保障資金。由此,收入分配改革關鍵不在個人之間的收入分配,而在於政府(含國有企業)、企業(主要是民營企業)和居民個人之間的分配關係。隻有改革收入分配製度,才能改變政府、企業和居民個人的需求結構,才能實現產業轉型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五、治理房地產和金融混亂重回實體經濟
中國房地產和金融業過度繁榮且管理混亂的局麵,與實體經濟特別是農業、製造業的凋零,屬於同一經濟整體結構失衡的正反麵。例如,隻有200多萬人的房地產開發業和地方政府土地經營機構,2011年經營收入達9萬億元,超過了包括農林牧漁在內的大農業總產值的8.63萬億元,而後者就業人口高達2.6億人。
金融業的暴利更是令人觸目心驚的。以國家規定存貸款利率和利差的銀行業為例,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末,國內銀行業總資產規模突破128萬億元,中國銀行業成為國內金融係統的重要支柱。從贏利能力上看,2011年全年中國銀行業淨利潤達1.04萬億元,伴隨著宏觀經濟整體下行,盡管銀行淨利潤增速放緩,2012年前三季度16家上市銀行仍淨賺8127億元。與此同時,以銀行理財產品、私募股權投資、信托產品、委托貸款等為名的影子銀行業務,其利率更是達到了14%30%,甚至更高,成為吞噬各行各業利潤的重要工具。目前,國內影子銀行主要集中在三類,其一是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及項目公司,其二是部分房地產企業,其三是信貸可得性差的民營企業。尤其是2010年後地產調控和融資平台清理,兩者均出現資金緊張,被迫尋求外部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