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戰場上,明軍的勝利雖來得艱難,卻如同一劑強心針,注入了這個搖搖欲墜的帝國。多爾袞退回營地後,看著營帳外殘兵敗將,心中滿是不甘與憤懣。他深知,此次戰敗,不僅折損了大量精銳,更讓後金的士氣跌入穀底。然而,多爾袞絕非輕易言敗之人,他在營帳內來回踱步,思索著下一步對策。
“大汗,明軍如今士氣正盛,且有李定國的奇兵相助,我們若貿然再戰,恐難取勝。不如暫且退兵,養精蓄銳,再尋時機。”一位謀士小心翼翼地進言。
多爾袞猛地停下腳步,眼中閃過一絲寒光:“退兵?我後金鐵騎何時如此怯懦?此次戰敗,乃我大意所致。如今我已探明明軍虛實,定要讓他們付出慘痛代價。傳令下去,全軍休整三日,三日後,我們主動出擊,奪回失去的陣地。”
與此同時,在明軍營地,洪承疇與李定國正商討著下一步作戰計劃。
“定國,此次多虧你及時趕到,才扭轉戰局。但多爾袞此人狡詐多端,想必不會善罷甘休,我們需早做防備。”洪承疇滿臉疲憊,卻眼神堅定。
李定國微微點頭:“督師所言極是。依我之見,我們可趁此機會,加固防線,同時派小股部隊騷擾後金營地,使其不得安寧。另外,我們應與朝廷保持密切聯係,請求增派援軍與糧草。”
洪承疇讚同道:“正合我意。我這就修書一封,快馬送往京城。”
在京城,朱由檢收到洪承疇的戰報與請求後,心中既欣慰又憂慮。欣慰的是明軍在遼東取得了階段性勝利,憂慮的是戰爭消耗巨大,國庫雖經改革有所充實,但持續的戰事仍讓財政捉襟見肘。
“王承恩,傳朕旨意,戶部即刻籌備糧草,務必在半月內送往遼東前線。至於援軍,命各地總兵再抽調兩萬兵力,火速前往遼東。”朱由檢眉頭緊鎖,對王承恩說道。
“遵旨,陛下。隻是這糧草與軍餉……”王承恩麵露難色。
“朕知道。如今國庫緊張,朕決定削減宮廷開支,節省下來的費用全部用於戰事。另外,命工部加大兵器製造力度,確保前線武器充足。”朱由檢斬釘截鐵地說道。
而在沿海,鄭芝龍擊退西方聯合艦隊後,並未放鬆警惕。他深知,西方列強絕不會就此罷休,定會卷土重來。於是,他一麵組織水師清理戰場,修複受損戰艦,一麵加強沿海防禦工事的建設。
這日,鄭芝龍正在港口巡視,一名手下匆匆來報:“將軍,朝廷派來的使者已到,帶來了陛下的旨意。”
鄭芝龍連忙迎進使者,使者宣讀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鄭芝龍率水師奮勇抗敵,擊退西方列強,功不可沒,特加封為平海侯。望卿再接再厲,加強海防,守護我大明海疆。欽此!”
鄭芝龍跪地謝恩,心中滿是感激與振奮。使者又遞上一封密信,鄭芝龍打開一看,是朱由檢親自寫給他的,信中詳細詢問了海戰的情況,並對他提出了一些海防建議。
鄭芝龍看完信後,對使者說道:“煩請使者轉告陛下,芝龍定不負陛下重托,誓死保衛大明海疆。”
在京城的兵器研究院內,韓霖和工匠們並未因火箭的成功而停下腳步。他們深知,戰爭瞬息萬變,隻有不斷研發新的武器,才能確保大明在戰場上的優勢。
這日,韓霖在研究古籍時,偶然發現了一種古代武器——連弩的記載。他靈機一動,心想若能將現代技術與古代連弩相結合,或許能製造出一種威力強大的連發武器。
韓霖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工匠們,眾人紛紛表示讚同。於是,他們開始查閱資料,設計圖紙,反複試驗。經過無數次的失敗與改進,終於,一種新型連弩研製成功。這種連弩一次可裝填十支弩箭,能連續發射,射程遠且威力大。
韓霖興奮地帶著新型連弩進宮,向朱由檢展示。朱由檢看到連弩的演示後,十分滿意:“韓愛卿,你們又立了大功。此連弩若能大量裝備軍隊,必能大大提升我軍戰鬥力。”
“陛下,隻是這連弩的製造工藝較為複雜,且對弩箭的要求較高,目前產量較低。”韓霖如實說道。
朱由檢思索片刻後說道:“此事朕會命工部全力配合。增加工匠人數,改進生產工藝,務必盡快提高產量。另外,命人將連弩送往遼東前線,讓洪承疇和李定國看看,在實戰中檢驗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