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231 年,鹹陽城依舊沉浸在冬日的嚴寒之中,但城內的氣氛卻因嬴昭的改革舉措而悄然發生著變化。在秦始皇的支持下,嬴昭的改革已初見成效,秦國的朝堂風氣有所改善,民間對未來也多了幾分期待。然而,就在這個看似充滿希望的時刻,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打破了這份寧靜——秦國與韓國的戰爭正式打響。
嬴昭得知這個消息時,正在與一群支持改革的大臣商議進一步減輕百姓賦稅的事宜。聽到戰報,他手中的竹簡“啪”地一聲掉落在案幾上,臉色瞬間變得凝重起來。他深知,這場戰爭不僅關乎秦國的領土擴張,更會對他正在推進的改革產生巨大的影響。
“這一戰,怕是會打亂我們的改革計劃。”一位大臣憂心忡忡地說道。
嬴昭深吸一口氣,緩緩說道:“戰爭雖會帶來諸多困難,但也是秦國統一六國進程中的必經之路。我們不能因戰爭而停下改革的腳步,反而要在戰爭中尋找新的機遇,讓秦國變得更加強大。”
此時,秦始皇也緊急召集了朝堂上的重要大臣,商討戰事。嬴昭與其他大臣一同來到鹹陽宮的議政大殿。殿內氣氛壓抑,秦始皇坐在高高的王座上,目光冷峻地掃視著眾人。
“如今韓國南陽守騰主動投降並獻出南陽地,這看似是個好機會,但韓國畢竟是戰國七雄之一,諸位愛卿對此戰有何看法?”秦始皇的聲音在大殿中回蕩。
一位武將率先出列,大聲說道:“陛下,韓國如今已呈衰敗之勢,我大秦兵力強盛,此乃天賜良機,應迅速出兵,一舉拿下韓國都城,將其納入我大秦版圖。”
其他一些大臣也紛紛附和,表示支持出兵。然而,嬴昭卻站了出來,他恭敬地向秦始皇行禮後說道:“父王,兒臣認為此次出兵雖有勝算,但也需謹慎行事。如今我秦國正在推行改革,國內需要穩定的環境。戰爭一旦爆發,人力、物力、財力都將大量消耗,這對改革的推進極為不利。”
秦始皇微微皺眉,問道:“那依你之見,該如何應對?”
嬴昭思索片刻,說道:“兒臣建議,可先穩住南陽局勢,利用南陽之地作為緩衝。一方麵,加強對南陽百姓的安撫,讓他們感受到我大秦的仁德,使其民心歸附;另一方麵,暗中集結兵力,做好充分的戰爭準備。同時,繼續推進國內改革,增強秦國的國力,待時機成熟,再出兵攻打韓國都城,必能事半功倍。”
一些大臣對嬴昭的建議表示讚同,他們認為在改革的關鍵時期,不能貿然發動戰爭,以免前功盡棄。但也有部分大臣認為嬴昭過於保守,錯失眼前的大好戰機。朝堂上一時爭論不休。
最終,秦始皇權衡利弊,決定采納嬴昭的建議。他下令先派遣部分軍隊進駐南陽,穩定當地局勢,同時讓嬴昭繼續推進改革,確保國內的穩定和發展。
嬴昭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回到府中,他立刻召集改革團隊,重新調整計劃。他與田言通過書信保持著密切的聯係,田言得知秦國即將與韓國開戰的消息後,也為嬴昭出謀劃策。她在信中寫道:“戰爭雖為不祥之事,但亦能成為推動變革的契機。公子可借此機會,在秦國軍隊中推行一些改革措施,提升軍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嬴昭覺得田言的建議十分中肯。他開始與軍方將領溝通,嚐試在軍隊中推行一些新的製度。例如,改善士兵的待遇,增加立功受賞的機會,讓士兵們感受到自己的付出能夠得到認可和回報。同時,他還組織人員編寫一些關於軍事戰略和戰術的書籍,發放給士兵們學習,提升他們的軍事素養。
在國內,嬴昭加大了對農業的扶持力度。他深知,戰爭需要充足的糧草供應,而農業是國家的根本。他下令開墾更多的農田,推廣新的種植技術,提高糧食產量。為了鼓勵百姓積極參與農業生產,他還製定了一係列優惠政策,如減免農業賦稅、提供農具和種子等。
然而,戰爭的陰影還是不可避免地對秦國的社會產生了影響。隨著軍隊的集結和物資的調配,一些地方出現了物價上漲、百姓生活壓力增大的情況。一些反對改革的勢力趁機煽動百姓的不滿情緒,企圖破壞改革的進程。
嬴昭得知這些情況後,親自帶領官員深入民間,了解百姓的疾苦。他在鹹陽城的集市上,與一位賣菜的老農交談起來。老農滿臉愁容地說:“公子啊,最近這物價漲得厲害,我們這些小老百姓實在是吃不消了。聽說又要打仗了,這日子可怎麼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