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方言 (1 / 1)

阿貴公12歲時跟隨篾匠父親走出家鄉莒江,到福建一帶做雲遊篾匠。幾十年過去了,父親早已入土,他還沒找到個落腳點。

帶著滿身疲憊回到家鄉的阿貴公,住在他祖父留下的舊房裏。阿貴公的回鄉讓小小的莒江村活潑了不少,至少他那個破敗的木屋子比原先多了幾倍幾十倍的笑聲。回到家鄉的阿貴公帶回了滿口的閩語口音,把莒江方言篡改得麵目全非,但他卻堅持聲稱自己的莒江方言最正宗。

和阿貴公講方言是件很開心的事。每逢周末我們沒有課,都會找阿貴公講“遊南洋”,其實我們對阿貴公怎樣遊南洋並不感興趣,隻是想聽他變味的方言。阿貴公每次都是這樣開頭的:以前啊,福建一帶叫做南洋……沒等他講上幾句話,我們會故意插話搗亂:阿貴公,我們的曆史書上可不是這樣講的哪?這時阿貴公就很不屑地瞥一眼插話的人,繼續講他的“遊南洋”。過不了幾秒鍾,我們中又會有人嚷嚷:阿貴公,“吃飯”這個詞你發錯音了!阿貴公,“東西”你也說錯啦!阿貴公,你的方言太正宗了我們聽不懂哦!阿貴公被搗亂得講不下去的時候就生氣,胡子一翹一翹的。每當這個時候阿貴公就正色道:“我小的時候莒江方言就是這樣,你們這批後生仔從小吃著皇糧,竟然把老祖宗的口音也吃掉啦!”我們在阿貴公氣得手舞足蹈的當兒,以麻雀受到驚嚇飛離穀場的速度離開他,在接下來的一周裏,哥們幾個學著阿貴公的口音把“吃飯”“東西”等詞語當作相聲小品來演。盡管阿貴公讓我們的頑皮氣得翹胡子,下次去找他,他照樣樂嗬嗬的。好象他的方言確屬“唯一正宗”,我們這幫小屁孩,要成為正宗莒江方言的傳人。

阿貴公放棄自己的方言“正宗”,是因為石頭叔。

石頭叔年少時被抓壯丁,後來跟隨軍隊去了台灣。回到村裏的石頭叔已經年逾古稀,頭發花白。人們對石頭叔的肅然起敬不是因為他的箭步如飛,是他那一口極其地道的莒江方言。“該清化的濁聲母均已經清化,不帶半點含糊;該保留的陽調類仍保留著,絕對沒有遺失。”這是村裏對莒江方言很有研究的格子老師給石頭叔的評價。

聽說石頭叔的方言“極地道”,阿貴公有點坐不住,他決定找石頭叔說說方言去,他要讓自己的“正宗方言”與石頭叔的“地道方言”比試比試。

到石頭叔家,兩位年紀不相上下的老人以輩份大小,禮貌地寒暄幾句後,石頭叔的親人端出台灣水果招待阿貴公。

阿貴公以長輩人的口氣叫石頭叔講講闊別家鄉五十年的感想。

石頭叔說:身在他鄉最最想念的就是聽聽本地方言,聽不見方言,時刻讓孤獨感包裹著,透不過氣。

石頭叔的話把阿貴公的比試勁頭打消了些許,他傾聽了起來。

阿貴公到底還是亮出了來意:你在他鄉怎樣講練的方言,才保持如今的“地道”?

石頭叔說,方言是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得知A城有個戰友也講莒江方言,他就每周去一趟A城,和這個戰友天南地北神侃。有時聊過癮了就轉頭,有時聊出親切感了才走,常常是聊著聊著他們都淚流滿麵,然後帶上滿懷的淚水返回。

石頭叔說,他去A城要坐四個小時地鐵,然後步行五裏山路才到戰友的家。石頭叔還說他在台灣為了講方言走的路,比二萬五千裏長征路還要長。

阿貴公聽後,再不堅持自己的方言“正宗”,他承認自己天天在心裏頭跟自己講的方言,不如石頭叔的方言正宗、地道。

之後的周末,我們這幫小屁孩再找阿貴公“學方言”,他仰臉把山羊胡一翹,指向隔壁石頭叔家:去去去,他的方言才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