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四,受眾規模的競爭。受眾是一種資源,報紙的經營必須要研究讀者的這種年齡結構、階層結構,進而根據其不同的需求來組合版麵,進行信息和知識布局。特別是在開發受眾的“寬眾”時,要注意開發受眾的“窄眾”,從而形成“窄眾”資源與廣告資源的對接。
以上這四大資源競爭的特點,構成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報業競爭的基本特征。市場經濟,市場競爭,機遇與挑戰並存。當今的中國報業,不是誰能做什麼,誰做了什麼,而是誰做得最早,誰做得最好,這是成敗的關鍵。
2001年11月27日
報紙產品的改革與創新
——傳媒業競爭應對
報紙改革的核心就是報紙產品的改革與創新。對此,我們每位報人都應具有這種思維,順應“入世”後形勢的巨大變化,適應“人規”後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的要求。同時,也是適應十五屆六中全會對我們的要求,適應“三個代表”對我們的要求,適應改善黨群關係、幹群關係對我們的要求,適應法律出台對我們的要求。2002年及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將突出進行報紙產品的改革和創新,主要是加強四個方麵的轉變。
由單一優勢向比較優勢、集束優勢轉變
不能就計劃生育而計劃生育,就新聞而新聞,就理論而理論。在內部要相互比較,相互競爭。要在每一篇稿件上增加含量,在每一塊版麵上增加含量。欄目的豐富、稿件的含量,版與版之間內容的含量與交叉,都是一種競爭,是一種相疊。就單一優勢向比較優勢轉變,至少有四個方麵的內容:
第一,強調新聞的速度。這是永遠不能丟的,新聞永遠要講速度,追求時效性,這是其基本規律使然。
第二,強調新聞的含量。簡單地強調速度是不夠的,還要強調新聞的含量。這是我們作為編輯記者必須去思考和實踐的。
第三,要變檢索原則為深度原則。我們過去遵循的基本原則是檢索原則,新聞的優勢強調檢索原則,把新聞提出來就可以了,至於新聞中有多少含量,有多少思想和深度的原則則不去思考或者說思考不夠。因此,我們要變檢索原則為深度原則,這是從數量到質量、從形式到內涵、從淺層次到深層次的變化。
第四,要變單一的導向(指導)和教育原則為服務原則。這同“三個代表”、“兩個轉變”的要求有直接的關係,同國家計生委提出的對整個計劃生育工作轉變的要求有直接關係,同《條例》和法律的出台有直接關係。新聞要以變應變,要從簡單的教導原則逐漸向服務原則發展和轉變。
當然,這些是基本原則,還有更多的要求。如果我們能夠做到從單一的優勢向比較優勢和集束優勢轉變,新聞就將發生質的變化。
由及時性向即時性轉變
第一,今日新聞的搶占優勢。對於我們的報紙來說,所謂的今日,指的就是這一期報紙所能搶占的新聞,即有效新聞。凡是今天能發的東西,絕對不能推到明天去發,十天前、半月前的新聞一般就不應再發了。今後,如果沒有特殊的客觀原因,再出現這種情況是不應該的。
第二,昨日新聞的後發編排優勢。新聞已經過去了,我們又是隔日報,天天都會麵對咋日的新聞,怎樣才能把昨日新聞救活,變成今日新聞呢?對此,我們所有的編輯、記者都應該研究這個問題,特別是總編室應該下大功夫認真硏究。來年報紙要有新的變化,新聞要上一個新的層次,報紙要上一個新的層次,要跳出自我,向更高的層次努力。
第三,明日新聞的預告優勢。實際上,這裏講的今日、昨日、明日新聞,就是前麵說的四點,隻是變了一種說法而已。明日、即時、現場、含量,就是這些內容。通過這樣的即時,通過這樣的現場,通過這樣的速度,通過這樣的含量,通過今日、昨日、預發,逐漸使新聞形成報紙的核心。所有的報紙新聞,包括理論、科技、專刊、副刊都是如此。很多明日的、預發的新聞就是專刊、副刊的內容,而昨日的新聞既有專刊、副刊的內容,也有新聞的內容。這是新聞的基本規律,對新聞、理論、科技、專刊、副刊都是如此,從一版到四版都要遵循這條規律。隻有解決了這個問題,導向性、新聞的含量問題就解決了,新聞的核心地位、主旋律和知識的結構問題就解決了。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第二個轉變,即由及時性向即時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