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澳門紀行(3 / 3)

陳先生是澳門本地人,對民間藝術情有獨鍾,曾看好一件毛公石螭虎雕件,可能是出於價格的考慮,說:“我明天再看看吧。”第二天下午,當陳先生趕到時,卻早被一位香港的老先生買走,他非常惋惜地自語到:“沒緣分,沒緣分!”抱憾而去,離澳時,我們留下了聯係信息。

張先生,原為“葡京”總部的工作人員,現已退休賦閑在家,同樣非常喜愛民間藝術品,是展演期間的常客,曾買了兩件毛公石雕件。有天下午,當看到我的一件萊石“福壽有餘”作品在運輸過程中一隻蝙蝠的翅膀斷下來,他即好奇地問:“王先生,這隻蝙蝠的翅膀是不是要粘上去?我是廣東人,我們廣東人是很講究的,蝙蝠諧音福,如果斷下來一塊,即成‘斷福’了,是不會有人買的。”我說:“沒關係,小菜一碟明天就修好。我們萊州玉雕是以料取材,因材而施藝。在雕刻中經常會出現破損,也常會因石質的天然因素,出現與原來的設計思路不同的現象。這應根據具體情況,在不破壞自身結構與運動規律的前提下,修改調整。有時還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呢。一旦沒修改價值,我們會廢掉,但絕不粘合應付。”他聽後表示理解,但看表情不相信我能修好。說:“你何時能修好? 我來看看行嗎?”我說:“現在就要下班了,你明天隨時來都可以。”他說:“好, 我也見識見識你是怎樣修好的。”說完將信將疑地走了。第二天,當修好的“福壽有餘”呈現在他麵前時,他看了又看。當我給他介紹修改的過程與原理後,他高興地說:“哎呀,王先生,了不起!”當即表示要買下這件作品。我說:“對不起,我已說好要送給珠海的一個朋友。”他說:“很遺憾,那我們合影留念吧。” 劉煥儀女士是香港草書藝術研究社的書法家。此次來參加澳門書藝展,當得知山東民間工藝在此展覽時即前往參觀,當買到最後一方毛公石雕紐章時, 高興得愛不釋手並合影留念,留下聯係地址,一再邀請我去觀看書展,可惜因時間太緊未能如願。

7月24日是第二個工作坊日,很有意思的是在六名學員中竟有陳玉妍、陳玉婷、林淑娟、林淑美兩對姐妹,她們都非常喜歡中國的民間藝術,在學習中也特別認真。當我的示範操作不到一分鍾即完成時,他們不由地鼓起掌來。工作坊時間結束時,林家姐妹仍意猶未盡。我們又聊了很多關於中國民間工藝的問題,並特意為她倆重刻了一個相贈,她倆才高興地離開。

作為對我們赴澳展演的答謝,澳門文化局在休息日派專車與導遊帶我們遊覽了澳門的馬祖廟、黑沙咀、大三巴炮台等名勝風景區及博彩場,及到由葡萄牙人開設的餐館品嚐葡菜。下午我們來到了澳門回歸時由中央政府贈送的“盛世蓮花”廣場。在綠茵與花崗岩平台的襯托下,“盛世蓮花”金碧輝煌而莊嚴, 使人深刻地感到祖國的強大而自豪,我們很慶幸能在此留影作為終生紀念。

展演即將期滿,8月31日是我們要離開澳門的日子,和盧家大屋的工作人員20多天的相處,也成了很好的朋友。分別在即,都有一份不舍。同為60多歲的老丁與老許,用平板車幫我們把行李拉上坡道,再裝上文化局送行的汽車, 握手道別。車子越跑越遠了,他們還在那裏揮手,我心裏一熱:澳門同胞真好! 再見了,澳門。這座祖國美麗的城市,在經曆了幾百年的滄桑後,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你的美麗與繁榮,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願萊州玉雕與所有的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與你共同為增進世界人民的友誼做出貢獻。我深信,當我有幸再次來到她的身邊時,澳門一定會更加繁榮和美麗!

(原載《萊州灣》雜誌2011 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