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讀書行走(1 / 2)

讀書,是一件愜意的事情,讀與鄉土相關的書,更是一件溫暖心靈的事情。一年以來,我和我的學生就常常一起讀與鄉土相關的書,感覺特別有意義。現在我的書桌上,就有《明儒學案》、《方孝孺》、《琵琶記》、《中國繪畫史》、《文化苦旅》等書,還有收錄寧波作家作品的如《古文觀止》一類的文集,犖犖大觀,可能許多同學的書櫥裏也會有這樣一些書。這些書籍都是與寧波這塊土地相關,或是這塊土地的生民的智慧,或是對這塊土地的吟唱。無論哪一本,在中國的文學史、文化史上都是非常鮮亮的一筆。老實說,我們的同學雖是高中生,但因為種種原因,實際讀的書並不多,就是連常常列舉的名著也未必真正閱讀過,更何況《明儒學案》一類的巨著呢?現在我們居然收藏起與自己土地相關的這麼多的書籍,自然別樣欣喜。可能這些書,特別《明儒學案》這種學術性極強的巨著,對現在的同學來說,未必能夠懂得其中的多少,但是我知道他們一定會有一種朝聖的心情,為鄉土超凡的智慧感到驕傲。這些書在身邊,會引起他們對民族文化的關注,以及對自己是一個讀書人、是一個知識分子的身份的確認。

說實在話,自己對鄉土也並非很熟悉,更何況去梳理鄉土的文化呢。對其中的一些書不甚明了,現在有這樣一個活動,也是逼著自己讀書,因為我總要做到能夠較好地引導學生讀哪些書,怎樣讀這些書,更何況有學生會拿著其中的一些疑問來問我呢;我常常擔心自己會回答不出學生的問題,但我卻時時盼著同學來問我。有時候做老師的快樂真的很簡單:就是與學生互相聊聊讀書的事情,他們讀的角度、想到的方麵往往跟我不一樣,我談我的意見,他們有時堅持自己的想法,沒有教參的約束,我們自由地爭論,我感覺自己能從學生身上學到很多。

不僅讀,讀書以後還要去尋訪,尋訪回來再細細琢磨,互相交流,寫寫感受,形成一些共識,並出出一些小報紙。我們給活動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叫“沿著水路走讀寧波”,走讀是走與讀相結合的意思。“讀”使我們對視界充滿期待,“走”使視界最終達到融合,“寫”使走讀的過程充滿內省與反思,充滿探究與創造;而“水路”是我們選擇的一個走讀角度。畢竟我們的能力與時間有限,要梳理厚重的寧波文化的全部幾乎不可能,隻能選擇一個角度;之所以選擇“水路”,是因為我們想創造一份詩意,擷取最美麗的幾幀,既能抓住寧波的靈魂,感受寧波的容貌,展現寧波的生態之美,又能在某些細部上讀得細些,領略得充分些。

越讀我們越是感到,寧波與水的緣分特殊。比如我們讀慈城,讀馮驥才的一些文章,讀慈孝的故事,我們在慈城孔廟的“明倫堂”,聽語文組梁老師給我們上《論語.沂水春風》一課,我們也禁不住驚歎慈湖之美;我們讀餘秋雨的《鄉關何處》,當我們走進秋天的上林湖,漫山紅葉掩映下的碧湖是何其絢麗;我們讀李白、陸龜蒙、劉長卿等人的詩,沿著傳說中的唐詩之路走金斤嶺,到曉雲、鹿亭漂流,滿耳是山溪潺潺的清唱;我們讀《琵琶記》,尋訪鄞南古村的時候,最動人的就是古樟樹橫蔽的河流、青苔斑駁的石板橋,我們在一條唐代建成的它山堰上久久地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