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自動化是人類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不斷追求的目標。在“狹義製造”概念下,製造自動化的含義是生產車間內產品的機械加工和裝配檢驗過程的自動化,包括切削加工自動化、工件裝卸自動化、工件運送儲存自動化、零件與產品清潔及檢驗自動化、斷屑與排屑自動化、裝配自動化、機器故障診斷自動化等。而在“廣義製造”概念下,製造自動化則包含了產品設計自動化、企業管理自動化、加工過程自動化和質量控製自動化等產品製造全過程以及各個環節綜合集成自動化,以使產品製造過程實現高效、優質、低耗、及時、潔淨的目標。
4.1認識製造自動化技術
4.1.1製造自動化技術的內涵
自動化是美國人D.S.Harder最先於1936年提出來的,其核心含義是“自動地去完成特定的作業”。當時Harder先生所說的特定作業,是指零件在機器之間轉移的自動搬運,自動化功能目標是代替人的體力勞動。
隨著技術的進步,自動化的功能目標在不斷地隨著自動化手段的提高、時代的進步而變化。在計算機用於自動化領域前,自動化的功能目標是以省力為主要目的,以代替人的體力勞動;隨著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和信息技術作為自動化技術的重要手段,使自動化的視野大大擴展,自動化的功能目標不再僅僅是代替人的體力勞動,而且還能代替人的部分腦力勞動。
製造自動化是人類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不斷追求的主要目標,製造自動化技術是先進製造技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今製造工程領域中涉及麵廣、研究十分活躍的技術。
製造自動化是在廣義製造概念、製造過程的所有環節中采用自動化技術,實現製造全過程的自動化。製造自動化的任務就是研究對製造過程的規劃、管理、組織、控製與協調優化等的自動化,以使產品製造過程實現高效、優質、低耗、及時和潔淨的目標。製造自動化的廣義內涵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形式方麵
製造自動化有三個方麵的含義:代替人的體力勞動,代替或輔助人的腦力勞動,製造係統中人、機器及整個係統的協調、管理、控製和優化。
(2)功能方麵
製造自動化的功能目標是多方麵的,該體係可用TQCSE功能目標模型描述。其中T、Q、C、S、E含義如下:T表示時間,是指采用自動化技術,提高生產率,縮短產品製造周期,產品上市快;Q表示質量,是指采用自動化技術,提高和保證產品質量;C表示成本,是指采用自動化技術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S表示服務,是指利用自動化技術,更好地做好市場服務工作,也能通過替代或減輕製造人員的體力和腦力勞動,直接為製造人員服務;E表示環境友善性,含義是製造自動化應該有利於充分利用資源,減少廢棄物和環境汙染,有利於實現綠色製造及可持續發展製造的戰略。
(3)範圍方麵
製造自動化不僅涉及具體生產製造過程,而且涉及產品生命周期所有過程。其主要有製造係統開放式智能體係結構及優化與調度理論,生產過程和設備自動化技術以及產品研究與開發過程自動化技術等。
4.1.2製造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曆程及現狀
(1)製造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曆程
回顧曆史,可將製造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曆程分為剛性自動化、柔性自動化和綜合自動化三個發展階段。
1)剛性自動化。主要表現在半自動和自動機床、組合機床、組合機床自動線的出現,解決了單一品種大批量生產自動化問題,其主要特點是生產效率高、加工品種單一。這個階段於20世紀50年代達到了頂峰。
2)柔性自動化。為滿足多品種、小批量甚至單件生產自動化的需要,出現了一係列柔性製造自動化技術,如數控技術、計算機數控、柔性製造單元、柔性製造係統等。
3)綜合自動化。隨著計算機及其應用技術的迅速發展,各項單元自動化技術的逐漸成熟,為充分利用資源,發揮綜合效益,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計算機為中心的綜合自動化得到了發展,如計算機集成製造係統、並行工程、精益生產、敏捷製造等模式得到了發展和應用。
1945數控銑床(美國)
1948申農,韋弗:《通信的數學理論》出版(美國)1952帕森斯:三軸數控立式鑽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1954施沃爾:工業機器人專利(美國)
1958自動編程係統(美國)
1973哈林頓:計算機集成製造CIM概念
1989CIM專利:生產實施法(美國電話電報公司)1994先進製造技術計劃(美國)
1996綠色製造(美國)
21世紀,製造業競爭焦點是技術創新及創新產品的上市速度。製造自動化的目標更主要是提高製造企業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的響應速度,提高製造業競爭能力。
總之,製造自動化是製造技術先進性的主要標誌之一,也是21世紀先進製造技術中的一個最活躍的環節。製造自動化的發展將以其柔性化、集成化、敏捷化、智能化、全球化的特征來滿足市場快速變化的要求。我國製造自動化的發展是以立足國情、瞄準世界先進水平、提高競爭力為前提,采用人機結合的適度自動化技術,將自動化程度較高的設備(如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和自動化程度較低的設備有效地組織起來,在此基礎上,實現以人為中心,以計算機為重要工具,具有柔性化、智能化、集成化、快速響應和快速重組的製造自動化係統。顯然,製造自動化技術也是我國必須大力發展的重要先進製造技術。
(2)製造自動化技術的研究現狀
1)製造係統的係統技術和集成技術已成為研究熱點。近年來,在單元技術和專門技術(如控製技術、計算機輔助技術)繼續發展的同時,製造係統中的集成技術和係統技術的研究已成為製造自動化研究的熱點。其中集成技術包括製造係統中的信息集成和功能集成技術、過程集成技術(如並行工程)、企業間集成技術(如敏捷製造)等;係統技術包括製造係統分析技術、製造係統建模技術、製造係統運籌技術、製造係統管理技術和製造係統優化技術等。
2)更加注重製造自動化係統中人的作用的研究。在過去一段時期,人們曾認為全盤自動化和無人化工廠或車間是製造自動化發展的目標。隨著實踐的深入和一些無人化工廠實施的失敗,人們對無人化製造自動化問題進行了反思,並對於人在製造自動化係統中有著機器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進行了重新認識。近年來,提出了“人機一體化製造係統”“以人為中心的製造係統”等新思想,其內涵就是發揮人的核心作用,采用人機一體的技術路線,將人作為係統結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使人與機器處於優化合作的地位,實現製造係統中人與機器一體化的人機集成的決策機製,以取得製造係統的最佳效益。
3)單元(係統)的研究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以一台或多台數控加工設備和物料運送儲存係統為主體的單元係統在計算機統一控製管理下,可進行多品種、中小批量零件自動化加工生產,它是現代集成製造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自動化工廠車間作業計劃的分解決策層和具體執行機構。近年來,對基於多主體的單元化製造係統的研究也正在興起。
4)製造過程的計劃和調度研究十分活躍。美國英格索蘭機床公司曾分析了傳統的製造工廠從原材料進廠到產品出廠的製造過程,機械零件隻有5%的時間在機床上,而另外95%時間中,零件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機床之間運輸或等待。減少這95%的時間,是提高製造生產率的重要方向。優化製造過程的計劃和調度是減少95%的時間的主要手段。鑒於此,國內外對製造過程的計劃和調度的研究非常活躍。
5)柔性製造技術的研究向著深度和廣度發展。柔性製造的研究已有較長曆史,但由於其複雜性和不斷發展,至今仍有大量學者對此進行研究。目前的研究主要圍繞柔性製造的係統結構、控製、管理和優化運行等方麵進行。
6)適應現代生產模式的製造環境的研究正在興起。當前,並行工程、精益生產、敏捷製造、虛擬製造、仿生製造和綠色製造等現代製造模式的提出和研究推動了製造自動化技術研究和應用的發展,以適應現代製造模式應用的需要。圍繞敏捷製造這個在21世紀占主導地位的製造模式的研究,主要包括敏捷製造模式下的製造自動化係統體係結構,高效柔性製造係統的建模與重構,製造能力測量、評價與控製和製造加工過程的虛擬技術等。
7)底層加工係統的智能化和集成化研究越來越活躍。目前,在智能製造係統計劃中提出了智能完備製造係統(全能製造係統),是由智能完備單元複合而成,其底層設備具有開放、自律、合作、適應柔性、可知、易集成和魯棒性好(即係統抗幹擾能力強)等特性。另外,目前世界上剛剛出現的並聯運動機床,變革了傳統機床的工作原理,其性能上有許多獨特優勢,特別是有利於實現車間內各並聯運動機床的控製和集成。又如增材製造(快速原型製造)是一種有利於實現集成製造的新技術,近年來的研究異常活躍。
(3)我國在製造自動化技術方麵的發展進程
我國第一條機械加工自動線於1956年投入使用,是用於加工汽車發動機氣缸體端麵孔的組合機床自動線。1959年建成的加工軸承內外環的自動線是我國第一條加工環套類零件的自動線。而第一條加工軸類零件的自動線是1969年建成的加工電動機轉子軸自動線。1964~1974年,我國機床行業為第二汽車製造廠(東風汽車集團公司)提供了57條自動線和8000多台自動化設備。
在數控技術方麵,從我國1958年研製成功立式數控銑床,至1985年底生產的數控產品已達50餘種。進入21世紀,我國進入了“數控一代”,“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製造裝備”被列入國家十六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國家給予重點支持,得到了快速發展。
在現代生產模式的研究與應用方麵,我國製造業廣大專家學者和企業界在消化吸收、融會貫通國際上有用的製造技術理論的基礎上,努力做到從中國製造業的實際情況出發,發展創新,形成有國情特征的製造理論,如獨立單元綜合製造和管理係統、分散網絡化製造的示範係統、高效快速重組生產係統等。第一汽車集團公司在引進國外生產技術的同時,引進國外公司的管理技術並結合自身特點推行現代管理,從20世紀80年代推行準時生產,到90年代全麵推行精益生產,將精益思想從生產管理擴展到產品開發、質量控製、采購協作、營銷服務、工廠組織、財務管理等各領域,目前,他們推行精益生產的規模和深度,特別是其實用性,不僅在國內領先,從世界範圍看也很出色。
4.1.3製造自動化技術的發展趨勢
製造自動化技術發展趨勢主要是敏捷化、網絡化、虛擬化、智能化、全球化和製造綠色化。
(1)製造敏捷化
敏捷化是製造環境和製造過程麵向21世紀製造活動的必然趨勢。
1)柔性。包括機器柔性、工藝柔性、運行柔性、擴展柔性、勞動力柔性及知識供應鏈。
2)重構能力。能實現快速重組重構,增強對新產品開發的快速響應能力;產品過程的快速實現、創新管理和應變管理。
3)快速化的集成製造工藝。如快速原型製造就是一種快速化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製造的集成工藝。
(2)製造網絡化
製造的網絡化,特別是基於Internet/Intranet的製造已成為重要的發展趨勢。包括以下幾個方麵:製造環境內部的網絡化,實現製造過程的集成;製造環境與整個製造企業的網絡化,實現製造環境與企業中工程設計、管理信息係統等各子係統的集成;企業與企業間的網絡化,實現企業間的資源共享、組合與優化利用;通過網絡,實現異地製造。
(3)製造虛擬化
基於數字化的虛擬化技術主要包括虛擬現實、虛擬產品開發、虛擬製造和虛擬企業。製造虛擬化主要指虛擬製造,又稱擬實製造,是以製造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支持的係統建模技術和仿真技術為基礎,集現代製造工藝、計算機圖形學、並行工程、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等多種高新技術為一體,由多學科知識形成的一種綜合係統技術。它將現實製造環境及其製造過程通過建立係統模型映射到計算機及其相關技術所支撐的虛擬環境中,在虛擬環境下模擬現實製造環境及其製造過程的一切活動和產品製造全過程,並對產品製造及製造係統的行為進行預測和評價。虛擬製造是實現敏捷製造的重要關鍵技術。
(4)製造智能化
智能化是製造係統在柔性化和集成化基礎上進一步的發展和延伸,當前和未來的研究重點是具有自律、分布、智能、仿生、敏捷、分形等特征的新一代自動化製造係統。智能製造技術的宗旨在於通過人與智能機器的合作共事,去擴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類專家在製造過程中的腦力勞動,以實現製造過程的優化。
(5)製造全球化
智能製造係統計劃和敏捷製造戰略的發展和實施,促進製造業的全球化。隨著“網絡全球化”“市場全球化”“競爭全球化”“經營全球化”的出現,製造全球化的研究和應用發展迅速,其包括以下主要內容:市場的國際化,產品銷售的全球網絡正在形成;產品設計和開發的國際合作及產品製造的跨國化;製造企業在世界範圍內的重組與集成,如動態聯盟公司;製造資源的跨地區、跨國家的協調、共享和優化利用;全球製造的體係結構將會形成。
(6)製造綠色化
最有效地利用資源和最低限度地產生廢棄物,是當前世界上環境問題的治本之道。如何使製造業盡可能少地產生環境汙染是當前環境問題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麵。綠色製造概念由此產生。綠色製造是一個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製造模式,其目標是使產品從設計製造、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對環境的副作用最小,資源利用效率最高。綠色製造已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對製造業的具體要求和體現,涉及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和多生命周期。對製造環境和製造過程而言,綠色製造主要涉及資源的優化利用、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最少化及綜合利用。
知識化、創新化也已成為製造自動化技術的重要發展趨勢。隨著知識對經濟發展重要性的加大,未來的製造業將是智力型的工業,產品的知識含量成為競爭的基礎力量和決定勝負的關鍵。要求製造業必須提高技術和知識含量,實施知識管理,注重知識共享,迎接“以知識為基礎的產品”新時代,創新作為知識經濟的核心,將成為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根本。製造業必須不斷提高技術創新和知識創新的能力,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4.2機床數控技術
數控技術是指用數字化信號對設備運行及其加工過程進行控製的一種自動化技術,也是典型的機械、電子、自動控製、計算機和檢測技術密切結合的機電一體化高新技術。數控技術是實現製造過程自動化的基礎,是自動化柔性係統的核心;也是現代集成製造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數控技術把機械裝備的功能、效率、可靠性和產品質量提高到一個新水平,使傳統的製造業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本節摘錄中國工程院院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2011年11月在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第十次代表大會上所作的學術報告“《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創新工程》的戰略意義和技術路線”來反映當代數控技術的主要內容、發展現狀和趨勢。
4.2.1《“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創新工程》的戰略意義
(1)機械產品創新是機械工業科學發展的關鍵
我國今後的發展,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加快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核心是產品的技術創新和升級換代。
經過新中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奮鬥,中國機械工業實現了曆史性的跨越式發展,製造業生產總值成為世界第一,我們國家已經成為“製造大國”。但是,我們還不是“製造強國”,機械工業還沒有擺脫粗放型、外延式發展的模式,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掌握得不多,自主創新的產品少,附加值不高,核心競爭力不強。綜觀世界,中國製造既麵臨其他新興發展中國家的低中端競爭,又麵臨西方發達國家重振先進製造業的壓力,在全球製造產業新的調整中既麵臨大好發展機遇,又麵臨極為嚴峻的挑戰。麵臨的挑戰很多,問題主要有兩個:產品質量問題和產品創新問題,因而產品質量和產品創新應該成為今後一段時期機械工程科技進步的主要方向。
應用數控技術實現我國機械產品的全麵創新和升級換代非常必要且完全可能,對於我國機械工業的科學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2)數控化是全麵創新機械產品的有效途徑
機械產品的創新有多種途徑,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創新工作原理或者說工作裝置;二是創新運動的驅動和控製係統。傳統機械產品的構成包括動力裝置、傳動裝置、工作裝置。工作裝置的創新是根本性的,極為重要,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不斷創造出各種新的機械,形成了適用於完成各種不同任務的成千上萬的機械產品。數控化則是對於機械運動的驅動和控製係統的創新。
數控化是創新機械產品的有效途徑,其核心的技術路線是用伺服電機驅動係統取代傳統機械中的動力裝置與傳動裝置,更重要的是用計算機控製係統對機械運動與工作過程進行控製。數控技術的核心是數字化,是先進的信息技術與自動控製、機械製造技術相結合的集成技術,是機械產品創新的使能技術。數控技術的應用引起機械產品本身的內涵發生根本性變化,使機械產品的功能極大豐富,性能發生質的變化,可以從根本上提高機械產品的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應用數控技術對機械產品進行創新具有以下顯著特點:
1)先進有效。產品功能、性能、質量均極大提高,同時,機械結構大大簡化,節省能源和材料。
2)由於實現了數字控製,為各種先進信息技術的進一步應用乃至於將來實現智能化奠定了基礎。
3)可行性強。創新方案與技術路線具體明確、相關技術成熟可靠。
4)應用麵廣。適用於各行各業機械產品的全麵創新。
綜觀全球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機械產品升級的曆程:蒸汽機技術使機械工業由人力製作時代進入機械化時代,電氣技術使機械工業由機械化時代進入電氣化時代,數控技術正在使機械工業由電氣化時代躍升為數字化時代;在可預見的將來,機械工業將由數字化時代進入智能化時代。可以看到,對於驅動和控製係統的創新具有鮮明的特征,具有本質的規律,可以普遍運用於各種機械產品創新,可以引起機械產品的升級換代,引起機械工業的深刻變革。這也是我們提出“數控一代”這樣一個概念的緣由和根據。
(3)當前是中國機械產品升級換代的最佳機遇期
當前,我國機械工業正處於產品數字化發展時期,全世界的機械工業也正處於產品數字化發展時期。由“電氣一代”到“數控一代”是一場深刻的變革,必然要經過艱難的攀登過程。在這方麵,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先行了60年,還要經過數十年才能完成這樣一個曆程。對於中國機械工業來說,經過我們大家的艱苦奮鬥,一定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完成這一場變革,完成向“數控一代”的進軍,這是中國機械產品升級換代的最佳機遇,也是中國機械工業跨越式發展的最佳機遇,主要理由是:
1)需求強大。需求是最強大的發展動力。由於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由於國際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數控機械產品的市場需求越來越旺盛,企業產品創新積極性越來越高漲。我們現在麵臨的形勢是:一是要數控技術應用於中、低檔機械產品,以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二是要攻克高端數控機械產品,以滿足經濟、社會、國防等方麵日益提高的需求。
2)技術支持。數控技術的落後是長期以來製約我國機械產品創新與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經過多年來對數控技術的持續攻關,特別是由於電機技術、功率器件技術、控製技術、計算機技術的突破性進展,我國的數控產業已經基本形成,國產經濟型數控係統已主導國內市場,中檔數控係統形成了產業規模,高檔數控係統也已經掌握關鍵技術。我國的數控技術已發展到了技術成熟、質量可靠的階段,全麵推廣應用的條件已經成熟。
3)人才隊伍與應用示範帶動。數控機械產品的創新需要掌握數控技術、機械設計與製造技術、產品領域知識等複合型知識結構的人才,這也是長期以來影響我國機械產品創新的一個重要原因。經過多年努力,我們在人才隊伍和應用示範方麵已具備了良好的基礎。
(4)《“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創新工程》的戰略目標
2011年初,18位院士提出了關於實施《“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創新工程》的建議,中央領導同誌高度重視、親切關懷,科技部、工信部、發改委等深入調研、認真部署,已於近日正式啟動了《“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創新應用示範工程》。
《“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創新工程》既是數控技術應用工程,更是機械產品創新工程;既有機械工業發展強大需求的推動,又有成熟數控技術的支撐。我們要充分發揮我國的製度優越性,采取協同創新技術路線,在整個機械行業推進有組織的創新。
《“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創新工程》的戰略目標是:在機械行業全麵推廣應用數控技術,在5~8年內,實現各行各業各類各種機械產品的全麵創新,使中國的機械產品整體升級為“數控一代”,為我國機械工業從“大”到“強”的跨越式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4.2.2應用數控技術實現機械產品創新的技術路線
數控機械產品的出現是以數控加工機床的誕生為標誌的。20世紀40年代末,美國帕森斯公司提出了應用計算機控製機床加工樣板曲線的設想,並與麻省理工學院合作,於1952年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三坐標立式數控銑床。它的誕生標誌著機械製造數字控製時代的開始。
(1)X52K立式銑床
為實現不同的刀具切削速度,X52K型立式銑床設計了複雜的主傳動和進給傳動變速係統。
X52K型立式銑床的數控改造包括兩個方麵:一方麵是機床進給係統的改造。其方案是:將原工作台進給電機與齒輪進給箱拆除,將原普通絲杠替換為滾珠絲杠,然後用三個伺服電機分別驅動機床的升降、縱向和橫向坐標軸,不僅機械傳動係統大大簡化,而且可實現精確的無級變速。
另一個方麵是增加一個計算機數控係統對機床運動和工作過程進行控製。數控化改造後的X52K銑床具備三坐標(三個進給軸)聯動的能力,可根據輸入的零件加工程序對各進給坐標軸進行精確協調的運動控製,從而可加工具有曲線曲麵輪廓的複雜形狀零件,機床的加工精度、效率、柔性、自動化程度均大大提高。
(2)X52K型的產品升級——XK714型立式數控銑床
從係統的角度出發重新進行設計,對X52K型立式銑床進行產品升級,得到XK714型立式數控銑床產品。
就總體方案而言,XK714型立式數控銑床與X52K型立式銑床的數控改造大體一致,即:①工作裝置基本不變;②進給運動和主軸運動均用速度精確可控的伺服電機取代原普通電機和機械變速與傳動機構;③增加一個計算機控製係統對機械運行過程進行自動控製。由於是重新設計的新產品,XK714型立式數控銑床更好地體現了機與電的有效融合,其機械係統的設計更好地考慮了伺服電機驅動係統的特點,而其伺服電機驅動係統的設計則與機械係統的特性有更合理的匹配。
XK714型立式數控銑床可進行銑、鏜、鑽、擴等多種工序的加工,特別是具有三軸(三坐標)聯動的功能,適合加工各種形狀複雜(如箱體、殼體、曲線曲麵輪廓等)的零件,同時,可有效節省工藝裝備與縮短生產準備周期,提高零件加工質量與生產效率。
(3)XK714型的產品升級——XHK714型三坐標立式加工中心與XHK714/3-5型五坐標立式加工中心
在XK714型數控立式銑床的基礎上,增裝刀庫和自動換刀裝置,升級為XHK714型三坐標立式加工中心。由於具備自動換刀功能,XHK714型加工中心的自動化程度有顯著提升,適宜於加工形狀複雜、工序多、要求高、需用多種類型普通機床和刀具夾具且經多次裝夾和調整才能完成加工的零件。
在XHK714型加工中心的工作台上增加一個兩坐標數控轉台,即升級為五坐標聯動的XHK714/3-5型立式加工中心。與三坐標相比,五坐標聯動機床可使刀具相對於工件呈現任意姿態,從而可給加工更大的自由度,理論上能夠一次裝夾完成工件裝夾部分外的其餘表麵的完全加工;可以加工在三坐標機床上由於存在刀具幹涉而難以完成的複雜曲麵零件,例如發動機葉輪;可以選擇更有效的刀具和采用最有效的刀具相對工件的姿態進行加工。
進而,通過傳感、控製、信息處理、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升級,可使產品性能和智能化程度不斷提高,如實現智能編程、自適應控製、機械幾何誤差補償、熱變形誤差補償、三維刀具補償、運動參數動態補償、故障監控與診斷等。
總結從X52K到XK714、XHK714和XHK714/3-5的產品創新升級過程,數控機械產品與傳統機械產品之間存在一個相同點和兩個不同點。
相同點:兩者的工作裝置基本相同。
不同點:①在於動力傳動係統。在數控機械產品中,傳統機械中作為動力源的普通電動機被具有動力與變速功能的伺服電動機取代,使傳統的機械變速機構得以取消或極大簡化,機械傳動鏈大幅度縮短;同時,每個機械運動由單獨的伺服電機驅動、並由計算機控製係統進行協調和控製,用“電聯係”取代了各執行裝置之間的機械傳動聯係,傳動機構大大簡化。②數控機械產品擁有一個具有強大信息處理與控製功能的計算機控製係統,也可以說是增加了一個“大腦”。計算機控製係統使數控機械的運動可根據需要進行任意的控製,從而使數控機械具有多功能、高柔性、高精度、高效能、高可靠和操作方便等特征;同時,計算機控製係統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使得其智能化成為可能,使產品性能進一步發生質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