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前言——創作思想交底

思想是作品的靈魂。創作思想則是作品的上帝。讀者選擇一部書,有權力知道作者的創作思想,以便判斷值不值得購買,這是我要在這裏做出交待的原因。

我揀主要的說:

1、與上帝同好

成功的小說家有三種類型:卡夫卡的貴族小說;金庸的平民小說;曹雪芹的二者兼有。如果把小說當作精神餡餅的話,上帝大約會比較的喜歡曹雪芹,既然都是他老人家的孩子,幹麼隻給一部分人吃,不讓另一部分吃?

養隻“文學熊貓”

美國的動物園裏什麼動物都有,就沒有熊貓,美國人都想瘋了,所以,當中國贈送他們熊貓時,美國全國哄動,成了世界新聞。物以稀為貴麼,誰叫熊貓是全世界都稀少的家夥呢!

還有個全世界都稀少的東西——長篇“喜劇小說”!著名評論家高嵩先生說:“就世界文學而言,現代小說的無論哪個流派,都缺少喜劇作品。”就中國而言,長篇“喜劇小說”,兩千多年,按魯迅先生的說法,“有名而幾乎惟一的”,是《儒林外史》;而1947年《圍城》之後,確確實實空白了近半個世紀。《阿Q正傳》是“喜劇小說”的經典,可惜是中篇。

然而,光“缺”還不足以驕人,熊貓的另一特點是頑皮。“喜劇小說”就挺頑皮,它是“文字的漫畫,紙上的相聲,長篇的小品,抒情的雜文”,諷刺、幽默、滑稽它全占,難怪人們要叫它“文學熊貓”。中國13億人,是個小說大國,要是沒了“喜劇小說”,就像動物園裏沒有熊貓、百花園中沒有玫瑰、像春節晚會上沒有相聲、小品,是不是有點遺憾?

當然,熊貓和喜劇小說還有許多值得一說的優點,限於篇幅,不羅索了。

3、火星歸來

一位物理學家,一位化學家,一位生物學家,一個什麼“家”都不是的遊客,一起來到火星上。“家”們目的明確,目光敏銳,緊盯著自己的領域,撒大網,細搜求,物理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能量,比核能大許多倍;化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上所沒有的;生物學家發現了生命起源的另一種可能。這些發現偉大嗎?太偉大了!三位科學家帶著他們發現的結論和能夠證明那個結論的所有素材回來了,他們理所當然地受到了盛大歡迎。

什麼“家”都不是的遊客沒有發現。但他並沒有空著手。他敲了點岩石,挖了點土壤,裝了點液體,把他認為可能有價值的東西各樣都帶了點回來。他是糊塗的,因為他不知道這些岩石、土壤、液體等東西的確切意義;他又是明白的,因為他確知這些東西帶到地球上來,肯定有非凡的意義。說不定“家們”的所有發現它都包括進去了,還包括了“家們”沒有發現的!

任何結論都不能窮盡宇宙,一撮生活的泥土可能比一個人終生的發現都沉重。

4、難得混沌

創作有三種狀態:糊塗,明白,混沌。

超越糊塗是明白,超越明白是混沌,混沌最難。

糊塗出垃圾,明白出作品,混沌出境界。

以畫來比擬,糊塗是塗鴉,明白是工筆,混沌是寫意。

以行為來比喻,糊塗是盲人騎瞎馬,明白是朗日出遊,混沌是霧中飛翔。

糊塗是農民造原子彈,殼兒能弄像,裏麵不知道該填啥,不能學;明白是技術,是功夫,是美國的國會山,精致、漂亮、簡單,需要學,亦可學而致;混沌是禪,是醉拳,是上帝指揮他做夢,是天然的黃山,精致、漂亮、豐富,像王羲之寫“蘭亭序”,可遇不可求。

從結果來說,明白作品,無論作者玩什麼花樣,都逃不過評論家的眼睛,能被看穿看透,即使精致到極處,也隻仿佛德高望重的老科學家絞盡腦汁製造的機器人,能動,能聽,能看,能說,能幹活,人人稱奇,但沒有生命,頂多是個“似人”;而混沌作品,不論作者還是評論家,都說不清說不透說不完,看似簡單,卻如剛進研究院的青年研究員和愛人快快活活生的孩子,表麵稀鬆平常,沒有人稱奇,卻是活潑潑的生命。

鄭板橋說“難得糊塗”,南台說“難得混沌”。

這便是我要給讀者諸君交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