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書法作品作為衛星搭載物登上太空遨遊;
他的書法作品載入電子郵票;
他在中央電視台書法講課時間跨年度並每次播時50分鍾;
他以書法家的身份訪問外國受到部長級接待並被該國幾十家媒體重版報道;
他多次與國家領導人切磋書法技藝並就書法作品作為國禮饋贈賓朋;
他在沒有毛主席原始手書稿的情況下,以毛主席當年的心情、心境,閉門習書數月,終於用“毛體”書法獨立完成了毛主席在兩次反圍剿中的詩作《漁家傲》兩幅“毛體”作品,恢宏壯觀,韻味豐贍,讓人驚歎不已……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文聯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書法協會會長、國際文人畫家總會常務理事、中國扇子藝術協會副會長、美國世界藝術家協會中國區協會名譽主席崔承順。
天天要筆寫字的孩子
藍藍的天空,青青的草原,彎彎的小河一年四季流淌著清澈透明的水,河邊還有金色的沙灘,也有蔥蘢茂密的樹林……這就是內蒙古克旗的一個村莊。1951年,崔承順就出生在這裏。他的父母早年參加革命,在延安接受過革命教育,後隨軍參與攻打四平等多次戰役。新中國成立後,父母因工作需要,均轉至北京工作,隻能把幼小的崔承順暫安在內蒙赤峰外公家生活。
因為不在父母身邊,外公一家對崔承順倍加疼愛,這讓他在農村的生活過得很幸福。據崔承順回憶,那時,這裏的人生活過得樸實而安寧,生活上一直延續著傳統的風俗,如上廁所不用紙,而是用石塊和木棍,外公家人對他卻特別對待,他每次如廁,外公總是在別的孩子的作業本裏撕下幾張紙給他用,這樣時間長了,他自己也會這麼做,由此引起其他小夥伴及比他大幾歲的小舅舅的反對。就是因為“扯紙”,他經常在小哥哥、小姐姐的書包裏拿筆在紙上亂寫亂畫,並產生了“寫字”興趣。
有一次,小舅舅告訴他,以後不能在作業本裏扯紙了,要寫字,他可以教他。這麼一說,崔承順可就當真了,每當小舅舅放學回來,他就纏著小舅舅教他寫字。因為紙和筆少,小舅舅就用樹枝在地上教他寫,村裏有不少小夥伴都陪他這麼玩。一次偶然的機會,崔承順發現外公家有一支毛筆,說是毛筆,幾乎是脫了毛的竹棍,但這對幼年的崔承順似乎很是稀奇,他知道這是小舅舅寫毛筆字用的,偷偷拿到手亂寫一通後被小舅舅發現了,小舅舅奪回了這支毛筆,崔承順哭鬧不休,外公一家人給什麼他都不要,就要這支毛筆,小舅舅又哄他,隻要他不要這支毛筆,每天都領他到河邊的沙灘教他寫字。後來小舅舅真的每天抽空領他和村裏的小夥伴一塊去河邊的沙灘上寫字,可是一連去了3次,就沒人管他了,崔承順就此自己常常在家裏用樹枝在地上寫字,寫的也就是小舅舅和村裏孩子們教他寫的“一、二、三……”
崔承順5歲時,他對寫字已經產生濃厚的興趣,又不時偷偷用小舅舅的毛筆寫字。那時外公家是做醫生的,家裏有紅藥水,也有紅墨水,他常無意識地用這兩種水練毛筆字,可還是被小舅舅發現了不讓他動筆,崔承順動筆,小舅舅就動拳。孩子時的崔承順就是倔,越不讓他用筆,他越要筆,不給就哭或在地說耍潑。每每此時,總是外公來哄他,不僅把毛筆給他寫字,且晚上睡覺時還要抓著毛筆……後來,他經常與村裏的小哥哥、小姐姐們到沙灘那裏練習寫字,一直到上小學。
那時寫字,崔承順不知什麼是字,他隻知道在地上亂畫,有時甚至能畫成動物樣;他不懂書法,就是憑孩子時的天真和一種興趣度過著童年時光。
從內蒙到北京
崔承順8歲那年,正是他念小學二年級。這時父母的工作、生活都在北京穩固了,不久,父母把他從內蒙接到了北京。
剛到北京時,崔承順總有些不適應,他常常做夢夢見遠在內蒙的小舅舅和村裏的小哥哥、小姐姐們,每每此時,父母總是順著他的性子說話做事,這樣時間長了,他也適應了北京的新家和生活。崔承順的父母在北京外貿學院(現北京外經貿大學)且都擔任領導職務,因工作繁忙,有時星期天都加班工作,這樣,年幼的崔承順也就隨父母到大學辦公室過星期天。那時,別看他很小,但他知道父母都是做大事的,所以他很聽話,待在辦公室不亂跑,辦公室的大沙發是他最喜歡的,有事沒事就在沙發上玩耍,沙發成了他的遊樂世界。有一次,出於孩子的天性,他不停地在沙發上蹦跳,突然,從沙發的縫隙中彈出一支毛筆,他喜出望外,抓住毛筆不鬆手。一會兒,再用手去掏,縫隙中就是鋼筆、曲別針和糖果之類的。崔承順別的都不要,就抓著這支毛筆不放。母親知道崔承順喜歡毛筆,說:“這支毛筆歸你了。”崔承順心裏比吃了蜜還甜。
北京的教學條件和教育方式比在鄉下要好多了,一段時間之後,他的學習成績進步很快,老師喜歡他,同學們都樂於與他一塊玩,崔承順的少年心靈充滿了快樂!
在父母的教育下,他不僅繼續寫毛筆字,鋼筆字也寫得不錯,還愛上了畫畫,學校每次發給他的課本上,幾乎沒有空白的地方,都被崔承順畫得花花綠綠,為此媽媽還經常批評他不愛惜書本。據崔承順告訴記者,不知為什麼,父親一直不支持他畫畫,隻支持他寫毛筆字。其中原因至今在他的心裏還是個謎。
小學幾年的光景一晃而過,崔承順上了初中。這期間,因為社會形勢發生了變化,“文化大革命”開始,有人終日忙於參加各種活動。但是他還是覺得學習重要,他利用一切業餘時間在家練習毛筆字和鋼筆字,他沒有因父母的功勞而享受生活,而是把快樂的生活當成一個前進的階梯,一步一步向知識的山峰攀爬。日複一日,他的學習和書法已成了周圍許多人誇讚的資本。
在農村插隊的日子
1967年,他和千千萬萬的年輕人一樣,“到農村去,那裏是大有作為”,奔赴到黑龍江插隊,成了我國萬計知青中的一員。與他同行的還有我國著名相聲藝術家薑昆等人。
臨行前的那天,父母再三叮囑他,知青到農村插隊這是國家的號召,讓年輕人經受一些鍛煉也好,在外要好好照顧自己。崔承順總是樂嗬嗬的,一是他在農村待過,他喜愛農村。二是作為年輕人到新的環境中去生活、工作,也確實是一種鍛煉。三是無論環境艱苦與否,作為一個年輕人隻要有事業心,任何地方都能生存,更能成材。他同時備好自己喜歡的毛筆和字帖,立誌今後在書法藝術上有所成就。
雖然自己在農村生活過,但那畢竟是幼年。如今再次來到農村,一切又是從頭開始,而且是自己獨立地要麵對一切。白天,他和知青們一道下地幹活,晚上回家固然有些腰酸腿痛,但一握上毛筆就什麼都忘了,仿佛這筆中有股靈氣,更有股神氣,激勵著他奮鬥成長!
在兵團生活期間,知青們都是住集體宿舍,所有的床位都是大炕,炕的上方是用幾根木柱頂著,木柱上放上幾塊木板,所有的行李就放在木板上麵。知青中因為年歲大小不一、生活習慣不一、各人的生活條件不一,宿舍裏的環境可謂是“五彩繽紛”,如有人換的衣服多日沒洗,亂扔在炕上;地上的鞋子東一隻西一隻,穿時都要找半天;晚上睡覺有按鍾點休息的,也有打鬧不睡的,更有人呼聲如雷……這就是當時“快樂的單身”生活。但這一切並沒影響崔承順書法練習,他一有時間總是沉浸在自己的“遐想”個人生活的世界,看書學習或用木棍在地上寫寫畫畫。
雖然是知青,但在兵團插隊時工作上幾乎是半軍事化管理,一切規章製度以及分工都很明確,崔承順被分配到北疆打魚隊。為解決大家吃菜問題,隊裏經常抽調崔承順去河裏捕魚,因為這裏地處北疆,河內漁業資源豐富,他和隊友們學著當地群眾的捕魚法,在厚重的冰層上鑿上很多孔,把漁網或魚鉤放到冰層下麵,每次都能捕上好多魚,甚至還能捕到上百斤重的大魚。由於北疆的冬天特別冷,每次捕魚,崔承順的手腳都會被凍壞一次,但他從未因為此而埋怨什麼,他常想:父母曆經那麼多戰爭風險都不怕,我這點困難算什麼!
不久,崔承順又被分配到農機連隊,從來不會開拖拉機的他苦學拖拉機駕駛和維修技術,不恥下問,很快掌握了拖拉機的駕駛本領。當時的拖拉機是東方紅牌的大型拖拉機,這在當時是先進的農機了,能當上一名這樣的拖拉機手是令人羨慕的。所以,崔承順從此學會了耕地、播種、收割技術,成了當時隊友們的榜樣。
可能還是受父母的教育影響,崔承順愛國愛人民,也愛護集體財產。有一次,隊裏的一台拖拉機在維修中不知為什麼突然起火,冒出的柴油煙味嗆得人喘不過氣來,但崔承順第一個撲上去救火,因為拖拉機當時深陷爛泥中,大家急中生智找來一頭牛用繩子係著把拖拉機往上拉,在拉的過程中因躲讓不及,拖拉機的一隻輪胎從崔承順的腿上碾過,就在大家為此驚呼,把他從地上扶起時,崔承順隻是瘸了幾下,卻奇跡般地站立起來了。因為崔承順的工作出色,領導們對他很器重,不久又把他分到武裝連隊。在這裏不僅參加生產勞動,同時也為守衛祖國的邊防線而盡心盡職,他被評為“優秀班長”。
社會總是在變化中發展前進,人們的思想意識和社會價值觀也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這期間,祖國各行各業都在不斷尋求探索發展之路,特別是一些大學不斷到兵團招生,一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悄然在人們生活中形成,崔承順也就在此時被推薦到兵團師部醫院去學習深造。
當然,生活不是一帆風順的,他也經曆了一些小小波折。到了醫院後,對從未學過醫的他一切又是那麼陌生,更讓他難受的是醫院雖然接收了他,卻沒有人願意讓他上崗學醫。時間一天一天過去,崔承順在醫院耗了兩個月,他大部分時間隻能在醫院種菜或幹些其他體力活,如裝車、卸貨、運種菜的牛糞等。當時,醫院種菜是食堂自用,需要肥料就請一個老農拉著馬車到很多地方去積肥,崔承順用鏟鍬把牛糞裝上車,老農坐在車上趕馬,崔承順隻能步行跟在車後,陣陣糞臭味嗆得他不行,地上的雪水浸濕了鞋子,每每此時回到醫院,他總是有些酸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