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治學,這個名字對你也許太陌生了,但對於神華烏達礦業公司的10萬職工家屬來說並不陌生。在他們的眼裏,溫治學是“能幹事業的人”。何以“能幹”?在我們采訪過程中,有人評價說:“當年就是他帶領大家克服困難,治理了危害人們多年的沙漠汙染區‘黑風口’,讓百姓有了一個良好的工作、生活、居住的環境。”還有人評價:“正因為有這樣一位好領頭人,才有了烏礦公司今日的銀星工貿有限公司、馬堡店的生態園、北沙灘的葡萄園和17000畝治沙林……”更讓人叫奇的是,他還是中國煤炭作家協會會員,出版過小說和散文、報告文學。
溫治學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唯一的選擇
2007年10月31日上午,陽光燦爛,空氣就像玻璃一樣清新、透明。記者一行在烏海市林業局總工程師周峰冬、辦公室主任溫瑜的陪同下從烏海市出發往南行進40多分鍾,在馬堡店生態園現場見到了這位現任神華集團烏達礦業公司總經理的溫治學。坐在記者對麵的溫治學個頭中等,身體略顯魁梧,表情溫和。在不知不覺的對話中,記者開始了對溫治學的采訪。
溫治學現年50出頭,籍貫山西省。早年父母參加革命工作到了陝西。溫治學就出生在陝西。5歲那年,溫治學隨父母參加支邊行動來到了當時貧窮落後的鄂爾多斯。在這裏,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光,後插隊在牧區。1970年,18歲的溫治學到原烏達礦務局當了一名煤礦工人,一幹就是6年。這6年中,摸爬滾打幾乎井下所有的工作他都幹過。
1976年,由於工作表現出色,他進了山西礦業學院深造。在大學裏,溫治學無比珍惜寶貴的時光,就像海綿吸水一樣尋求知識的補給,因為他沒有忘記父母的囑托和礦區人民的期望,沒有忘記上大學肩負的重任——報效祖國。這是他鄭重的選擇。
不以官職大小論享受
幾年的大學生活很快結束了,溫治學又回到了他日夜思念的烏達礦務局。用溫治學自己的話說:“大學時代我是吸取養分的時代,走上社會和工作崗位就是體現人生價值的時代,作為年輕人體現人生價值的方式就是為祖國的建設奉獻。”
當時,由於多方麵的原因,各種教育、科技人才正處於青黃不接的局麵,烏達礦務局也不例外,局技工學校教師相當缺乏,急需一批有知識、有文化、懂技術的人才來挑起培養後備軍的擔子,溫治學服從安排,高興地走上了技工學校的講壇,當上了一名光榮的教師。
黨的三中全會後,我國正處在撥亂反正的時期,社會主義建設和經濟發展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此時的溫治學如魚得水,全身心地把所學的煤炭專業知識奉獻給煤炭事業。後來,因工作需要,他又成了一名技術員、辦公室秘書、采煤隊隊長、辦公室主任、礦長。
經過多年的磨煉,溫治學在礦務局成了一名出色的人物,1997年,經過黨組織多年培養和礦務局領導支持幫助的溫治學當上了礦務局副局長。
一個人成功最明顯的標誌,就是他堅強的意誌,不管環境變換到何種地步,他的初衷和希望仍不會有絲毫改變。溫治學上任後,他不以官職大小論權力,不以官職大小論享受,不以官職大小論錢財,不以官職大小論工作。始終保持著父輩的那一種“吃苦在先,享樂在後”的本質,工作上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始終保持著與工人們兄弟姐妹的情懷,以博大的胸懷奉獻他對祖國建設和對煤炭事業的熱情。
1999年,正是礦務局的非常時期,企業經濟效益不景氣,當時全局的十幾家企業虧損嚴重,虧損額達1000多萬元。局領導為改變這種局麵,起用溫治學分管多種經營這一塊。
溫治學不懼困難,不論得失,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從頭做起。“改革”兩字說起來容易,真正做起來太難了。那段日子裏,溫治學深入各企業調查研究,分類排隊,大膽提出了“能搞活就搞活,搞不活就搞死”的解決思路,力爭一年消滅虧損。
有人不信:“他溫治學不就上了幾年大學嗎,這個企業從1958年成立到現在,還沒人像他這樣亂來的。他能治理好這個局麵?”更有一些存有私利的人采取各種手段威脅他。但溫治學絲毫沒有退讓和膽怯。他在局領導的支持下,對全局多家企業進行全麵整治,成立了以“銀星工貿有限公司為龍頭企業的創業模式”,廣納人才,大膽創新,不畏困難,銳意改革,僅在一年的時間內,就全麵扭轉了虧損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