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還能增長多久:城市化與人口的悖論(1 / 2)

在過去10年中,尤其是2008年以來,中國政府主導的資本投資大泡沫引發了嚴重的房地產泡沫,並造成了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產能領域的嚴重過剩,這些都是我們有目共睹的。建造大型都市、保持建設,這是中國政府為抵禦衰退所采取的措施,也起到了刺激經濟增長和提高就業率的效果,但這樣的增長還能維持多久?

近期我們發現,歐洲的經濟放緩趨勢在2012年年初已蔓延至美國,並開始影響中國。鑒於歐洲債券外逃使得美聯儲的借貸成本和救市能力維持在較高水平,美國目前出現了最後一輪即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或稱貨幣刺激。在2012年年中遭受一次微型崩盤後,美國股市會出現最後的反彈,然後在2013年年初和2014年年末之間崩盤,出現急劇的下跌,但應該不會跌到5000點以下。隨著全球範圍內的經濟放緩與崩潰,中國政府主導的房地產泡沫行將破滅,並將引發比2008~2009年更嚴重的衰退。關於這一點,我們將在本書中進行詳細講述。

在中國經濟中,消費者支出推動因素逐漸減少,基本上從1980年以來就一直呈下降趨勢,近年來個人消費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百分比約在30%~40%之間,而政府資本支出則漸占上風。這一態勢非常不健康,而且已經助長了史上最大的泡沫生成,勢必與其他泡沫一樣,終會迎來破滅的命運。鑒於過去10年中,中國政府已經過度建設,下一輪經濟衰退發生時,便很難再通過此類方法刺激經濟、保證就業。比如,某項研究顯示,中國24%的城市住房沒有電力消耗,即處於空置狀態,而鄂爾多斯這樣的百萬人口級城市也近乎完全無人居住。

快速的城市化進程是中國1980年之後實現前所未有增長的另一動力。政府不遺餘力的經濟刺激和過度建設,也是為了向從農村到城市的大批農民工提供就業機會。很明顯,中國政府看到了其他新興國家政府尚未發現的事實:城市化是推動新興國家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而不像發達國家那樣,經濟增長主要取決於人口趨勢。以2010年為例,中國城市家庭年均收入超過2500美元,農村家庭則隻有約800美元,前者是後者的3倍多。因此,城市化是推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最快捷途徑。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一直快於印度等其他新興國家,所以才能在新興國家中保持最高的經濟增速。在大部分新興國家中,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收入的增長都與城市化有直接關聯。中國目前的城市化比例略高於50%,以2010年的數據來看,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約為8569美元(以國際元計)。未來20~30年內,隨著中國的城市化比例最終達到70%~80%,中國人均收入可能增長60%左右。持續的城市化進程將是中國經濟發展之外的附加利益。但中國的人口發展卻呈下降態勢,且勞動力增長自2015年以後逐漸放緩。

這就是過去10年的大泡沫在未來數年必然破滅之後,中國出現的悖論。當中國最終消除了房地產、基建和工業產能等方麵的過剩之後,卻必須麵對人口趨勢放緩問題。中國在2010~2015年之間,消費浪潮和勞動力人口同時到達頂峰,隨後勞動力人口趨勢將減緩,消費浪潮也會隨之出現下降和波動。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消費峰值(消費浪潮)出現在出生高峰期46年後與消費者支出和經濟增長間的關係最為密切。但新興國家的收入增長速度不比發達國家,因此其經濟增長與勞動力增長之間的聯係更為緊密;我們目前即可預測出未來數十年的情形。中國的勞動力增長將在2015年達到峰值,此後數十年會像歐洲與日本一樣出現大幅下滑。這也是中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實行獨生子女政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