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不能寫一本中國的育兒經?
鄭玉巧
1
弟妹田甜是專欄作家,她為這本書起了書名《鄭玉巧育兒經》,並要我寫一篇重點介紹自己的前言。我真不知從何寫起。我隻會寫專業的東西,從來沒有寫過自己。田甜說,現在的育兒書多了,隻是看育兒知識,媽媽們可以隨便挑一本。但你的這本書很獨特,你的書有人文關懷,有最先進的預防醫學和全科醫學理念,有更深的東西,有醫學的光輝。這些詞都是她問我一些專業問題後總結出來的。她是文學碩士,曾經當過《中國婦女》雜誌記者,《媽咪寶貝》雜誌第一任主筆,是我這本書的文學統籌。田甜說:“你最想說什麼就寫什麼,說真事,說真話。”
2
人們都說我有20年從醫經驗,可是20年隻是一個數字,不會使所有的新醫生都變成一個好醫生。1979年,我考上了承德醫學院,那時叫承德醫學專科學校,入學後才知道校名變遷好幾次,但根基是一所嚴格的軍醫學院,很艱苦時曾用民用剪刀給戰士做手術。
當時2%的大學生錄取率,學習風氣可以說是“玩命”。主修課29門,是用3年的時間學習5年大本的課程。教生物化學的倪教授對我100分的生化考試成績讚歎不已,告訴我學校就要改大本,有帶研究生的資格,希望能帶我繼續攻讀基礎醫學。但是一場嚴重的胸膜炎和家境貧寒讓我永遠失去了機會。
畢業考試前一次臨床實習,我正在產科老師身後觀摩吸宮術,眼前一陣發黑,撲到了老師身上。當我醒來時,已經躺在結核病房。同學們告訴我,我由於超高熱已經昏睡了2天2夜。63天的住院使我失去了參加畢業考試的資格,我的同學,也是我的老鄉高曉麗為我奔走相告,總算允許我參加畢業考試,但內科和外科的臨床考試必須都是優秀才能畢業。我變得焦躁不安,心裏還有另一重大壓力。我家5個兄弟姐妹,我是家裏第一個考上大學的,緊接著兩個弟弟也相繼離家讀書,生活艱難,我每月的生活費才8元。11次的胸穿非常痛苦,我的老師們給我治病,很奇怪這麼不好治,也找不到結核菌。我體會到他們在全心全意治病,但完全不了解我的內心:我不敢告訴父母得病,隻偷偷告訴大姐,她給我寄來30元錢,同學們也為我捐獻的一些錢,因為我的病特別需要營養。
我朦朦朧朧感覺到,我更需要心理的幫助和支持,病才有可能好得更快。我很孤獨,希望醫生像親人一樣。以後的行醫生涯中,一麵對病人我總能想到當時的自己,能夠更多地站在患者的立場,更多地考慮患者的感受。這或許是我贏得患兒和家屬信賴的原因之一吧。所以,我從來不歧視來自農村的、家境貧窮的、身上髒兮兮的病人。我在人民醫院內科進修,突然有一個女人認出我,我已經不記得她了。她招呼過來一個大姑娘,對姑娘說:“這可是你的救命恩人哪!”又對我說:“你還記得你搶救過一個抽風很厲害的女嬰,住在412床,就是她,現在考上了北大附中,當時我們都擔心影響智力。”我漸漸想起,她是一個病毒性腦炎患兒的媽媽,當時哭得亂作一團。我全力搶救,告訴他們大部分預後是好的,不要放棄搶救的信心。我親眼看到許多我幫助過的人以後很有出息。
3
1982年我如期畢業了,家裏不僅沒有錢供我繼續學習,還需要我回到原籍,幫家裏一把。我放棄了更好的單位,分配到秦皇島市婦幼醫院婦產科。那時醫院少、醫生少,病人相對多,工作強度很大。印象中除了吃飯睡覺,一天到晚都在做手術,一個婦產科醫生和一個外科醫生差不多。但是,我們辛辛苦苦接生下的孩子,卻不一定能幸福地隨媽媽出院,這給我很大的震動。那時全國都沒有新生兒科,孕婦生下不好的孩子,婦產科大夫解決不了問題,請兒科醫生會診,有時兒科醫生也並不盡心。有一次決定放棄搶救一個危重新生兒,這個孩子還有最後一口氣,就被放在洗手的水泥台上,我親眼看著孩子死去,心裏很難受,飯都吃不下去。回到家裏眼前一直是這個孩子,現在還能想起孩子當時的樣子。正值醫院要成立兒科,1984年我實現了做兒科醫生的願望。我畫了一張自畫像,一手托著腮幫,一手拿著聽診器,旁邊寫著:怎樣才能做個好醫生呢?我的愛人現在還常常為此和我開玩笑,笑我的幼稚。
那時沒有工作量統計,我總是向其他醫生要病人。別人管三四張床,我卻管十幾張。我知道隻有多管多看病人才能積累豐富的臨床經驗。常常是下午2點接夜班,到第二天中午12點才下班。趕上人員緊張,連續幾天不離病房,抓點空就看專業書。因為有婦產科臨床經驗,我看孩子時總能想到媽媽,詢問懷孕過程、胎兒異常、媽媽的乳房問題、喂養問題,最後把孩子的病落實到媽媽的喂養上,不僅僅是給孩子開方子了事,而是力求對新生兒、嬰兒的治療效果顯著。
4
因為業務好,我主管兒科危重症病房長達兩年之久。當你選擇了做醫生,就意味著選擇了艱辛,因為醫生的手中握著人最寶貴的生命,急重症病房更是這樣。記得有一位肺出血的出生才七八天的新生兒,因硬腫症合並呼吸窘迫綜合征,存活的希望微乎其微。媽媽絕望了,在旁邊哭得死去活來。當時沒有新生兒呼吸機,我隻能以手動人工呼吸維持幼小的生命。到了下班時間,我不放心轉給值班大夫,就24小時守著,三天沒有回家,連續28小時沒有合眼。孩子奇跡般活了下來。這個搶救病例曾經報到省裏。這樣的例子不知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