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曆史與書齋之間中國的曆史有許多暗角,隱藏著俠客、名醫、商賈、相士、知識分子,以及綠林草莽等,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建國之初便在心裏構建了一個中國曆史上最大的暗角!
洪武十五年(1 3 8 2年),朱元璋親自在拱衛司的駐地“剪彩”,從此,錦衣衛這個在明朝曆史中扮演著特殊角色的組織,終於站到了曆史的前台。錦衣衛,它是屬於明朝的一個身份符號,它的神秘、詭異、殘酷和冷漠,在消費閱讀的潮流中,被虛擬為一種文化的獵奇。
胡楊的文字,借著曆史的蛛絲馬跡,延伸到腰佩著繡春刀,手握著詔令的明朝之夜,月光慌慌,一切的敘事都是謎語一般,煙塵散去,剩下廣場上醉酒的知識分子,提著DV攝影機的業餘導演,還有穿著馬甲的隱者。
關於錦衣衛的翻譯,它的語境已經脫離漢語文化的基本語義場,Secret Service Of The Imperial Court,這是一個虛構的錦衣衛,一個娛樂符號。《明史?刑法誌》中在提到錦衣衛時有一句言簡意賅的評語:“明之自創,不衷古製。”這句話,在胡楊的敘事中,給人的神經刺激和語義聯想是極其詭譎的。朱明王朝的錦衣衛仿佛刺客般的議事、密謀、策劃和監察,如幽靈般出沒在宮城、街肆、酒樓以及明朝政治的每一個暗角。
錦衣衛在胡楊的敘事話語中,是一個謎語,你的嗅覺、判斷力、思維能力、心理水準都需要調節一下。盡管它並非是對正史的一種反叛,卻在虛構與追溯中,對錦衣衛這個符號展開了新的想象。
這不是關於娛樂節目或者CSI(美劇《犯罪現場調查》)這樣的罪案調查,以及類似白宮風雲的現代劇本,它的許多線索都是撲朔迷離、無跡可尋的。
胡楊的筆下,錦衣衛手裏繡春刀的寒氣,早已經漫過了應天高聳入雲的城牆。
洪武十三年,風雨交加、電閃雷鳴,手諭、燈火、煙影、黑衣、失蹤……胡楊的敘事按照小說的節奏和慣例,像一場狩獵遊戲一樣展開。書齋裏的曆史學家肅然間不寒而栗,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這樣的語境和氣氛,再熟悉不過了,它遠比口技者、說書人的講述方式更讓人驚顫。這不是《新龍門客棧》裏劍挑曹少欽的周淮安和《殺人者唐斬》的故事虛構,它更類似一種對曆史暗角的發覺和觸摸,這樣的劇本,送到導演的手上,字和紙,都是冰冷的。
胡楊的敘述與其說是對於一個關於錦衣衛的虛構,或者是對於明朝曆史的解讀,不如說是一種疑慮和困惑。在這個令人窒息的罅隙裏,無論是躲在書齋,還是作為一個迷失在明朝的夜晚的醉客,綠豆芝麻官、儀鸞司裏的幾個小嘍囉都一並成為這個質疑的一部分。
前 言在中國曆史的角落,暗夜的燈光下,你可以在這樣的閱讀中看到謎語從尖峰走向蟄伏、到消亡的過程,它們不斷浮上曆史,又不斷沉沒。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筆跡,紅剌剌的玉璽蓋著,這是一種特殊的詭譎氣氛,這種氣氛比魏晉時期的誌怪靈異小說、趣話更為驚心動魄。
也許,這樣的故事和敘述,你讀到1398年的夜晚,才能來到夢醒時分,這是懸疑,也是曆史和書齋閱讀之間的困境、焦慮。
南京的大雨衝刷著那些古老的城磚,但是始終衝刷不去曆史的欷歔和聲聲歎息,久遠的過去在曆史的深處若隱若現。那些在黑暗的角落裏錦衣潛行的人們,腰佩著繡春刀,手握著詔令,從黑暗裏站起身來。
錦衣衛是一個謎,一個被隱藏在無數血案背後的謎!
人們隻能從曆史的蛛絲馬跡中,找尋那個曾讓明朝的朝臣和民眾們膽戰心驚的名字——錦衣衛。它給那個王朝帶來的震顫和驚悚,給那個王朝留下的未知和災難,都是如此耐人尋味,可我們已經無法去恢複曆史的全景,我們隻能通過它的痕跡,來窺探這段解不開的曆史之謎。
曆史總是在不斷重演著貌似同一幕的鬧劇,每一個王朝的開端伴隨著的都是無盡的流血。俗話說得好:“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開國皇帝的痛苦莫不如此,作為曆史上有名的“淮右布衣”
皇帝朱元璋,他所憂慮的東西自然更多,他必須為大明朝的曆任皇帝開一個好頭,他必須要讓他的大明王朝基業穩固、千秋萬代。所以,錦衣衛就著曆史的洪流和朱元璋的袍袖站立了起來,這個從一出生就帶著特殊徽章的大明朝的“秘密警察”,給大明王朝繪製出了一幅與其他時代完全不同的政治圖畫。
1. 陰雲密布的大明王朝據說寫小紙條這項人民基層的機密情報活動,就是從朱元璋時期開始的,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最喜歡幹的就是寫小紙條、看小紙條。在定都應天,正式當上了皇帝以後,朱元璋就開始培養自己的這項愛好了。他把每天自己想到的要解決的事情都寫在小紙條上,貼到自己的屏風上,以防忘掉某件政事沒有解決。
朱皇帝對小紙條的迷戀基本上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史書上說他吃飯時飯桌上會放著很多雙筷子,因為那時候寫字是用毛筆蘸墨書寫,朱皇帝寫紙條時難免會被墨汁濺到手上啊、筷子上的,所以為了保持衛生,他吃飯的時候會隨時寫紙條,隨時洗手,隨時換筷子。
朱皇帝甚至當著滿朝的文武百官自嘲說他下的是笨工夫,有時半夜想起什麼事,也必定點上燈記下來,才能安眠。他甚至為這件事情還和他的智囊團第一智囊劉基先生開過一個小玩笑,朱元璋問劉基:“古往今來,像朕這麼笨拙的皇上有嗎?”朱元璋這麼說的時候,當然也是有點兒得意勁兒在裏麵,這些小紙條其實正從一個側麵反映出他的勤勉。
當然,除了看自己寫的小紙條,朱皇帝還喜歡看別人寫的小紙條,尤其是他的臣子們寫的。
我們不能否認的是,曆朝曆代的皇帝都有很強烈的疑心病,畢竟曆史上犯上作亂的例子也不在少數,但是曆史後來證明,跟著朱皇帝打江山的那些爺們兒是最倒黴的,因為朱元璋皇帝是曆史上疑心病最厲害的一位。
說起朱元璋的疑心病,首先就要說到一個人,那就是“小明王”韓林兒。韓林兒是紅巾軍的創建人韓山童的兒子,也就是紅巾軍的第二代龍頭老大。當初張士誠派呂珍準備把他滅了,幸虧朱元璋及時把他從虎口中救了出來,並且甘心給他當小弟,說是以後打下江山來還是姓韓。於是後來朱元璋就打著韓林兒的旗號出去征戰,等到元至正二十六年的時候,朱元璋把各地諸侯殺得七零八落了,就把根據地建在了應天(今江蘇南京),並遣廖永忠接韓林兒過來主持大局,等韓林兒到了瓜洲(今江蘇揚州南),忽然發生了“意外”的水上交通事故,韓林兒掉在水裏給淹死了。
其實韓林兒打一開始就是朱元璋手裏的一枚棋子,廢掉也是早晚的事,廖永忠這趟活兒辦的也是幹淨利索。但是八卦的人還是存在的,等到韓林兒死了以後朱元璋坐上了龍椅,就開始有人懷疑了,說是不是朱元璋下了黑手?
這事兒如果不是朱元璋幹的當然也就算了,但是朱元璋和廖永忠心裏明白啊,朱元璋這心裏就更不是滋味了。最明白事的莫過於廖永忠,建國分封群臣雖然隻得了個德慶侯,但是也沒有多說廢話。不過朱元璋還是為“小明王”這件事情不爽,以“僭用龍鳳諸不法事”(“僭用”了皇家器具)為由,把他給辦了。
從朱元璋辦掉廖永忠這件事上,可以集中看出朱元璋性格裏的“疑”。首先,疑人,懷疑廖永忠不忠,將事情泄露了出去;其次,疑事,懷疑有人利用這件事想犯上作亂。
但是廖永忠死了以後,朱元璋皇帝的疑心病反而更加嚴重了,除了和他一起在寺廟裏啃窩窩頭長大的徐達和湯和,他看誰都腦袋後麵長反骨。他急需要關於這些大臣的小紙條傳到他的手裏,他害怕自己會成為第二個“小明王”。
說到這裏,不能不講一個小故事,說的是剛剛建朝不久,朱元璋和他的第一智囊劉基的一次對話。當時朱元璋說他想先封他的皇子們為王,然後再封功臣。
“這不是本末倒置了嗎?”劉基聽了以後,不客氣地說,“文武百官出生入死跟著皇上打天下,誰不求個榮華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