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傳說開江(5)(1 / 2)

寶塔鎮住了罐子,卻未能阻止罐子的破損。位於刀背梁下的孫溝子河有一油榨房,村裏及附近村民全在那兒榨菜油。油榨房的轟鳴,就像一曲永不歇息的高亢山歌,終日回蕩在峽穀;又像寺廟僧侶們手中的木魚,綿綿不斷敲擊著刀背梁下的罐子。地久天長,罐子破了,山泉滲漏了。一些放牛娃因為好奇,上了刀背梁,便圍住那石縫不斷地往下丟石子。石縫中昔日清脆悅耳聲逐漸變得沉悶混沌,直至消失。罐子、石縫也逐漸被各種沙泥、石子填滿。

記得十年前,一朋友隨我去老家,我向他講起那個神秘的石縫,講起那奇特的罐子。朋友一臉茫然地望著我,末了硬要纏著我去攀爬那陡峭的刀背梁。我們一路攀岩石,鑽刺蓬,大汗淋漓地爬上刀背梁頂峰。然後弓著身子,搬亂石,拔雜草,以期發現那個石縫。任憑我們雙手刺得血肉模糊,任憑我們雙眼睜得如銅鈴,那石縫就像一滴水消失得了無蹤影,找不出半點痕跡,更別指望聽到那悅耳動名的丁零當啷聲。

也許它早已和周圍的頑石融為一體。

然而,那個優美動聽的傳說,不正像刀刻一樣,深深印在人們心中嗎?

刀鋒山的傳說

位於開江任市鎮西北角與達縣接壤的刀鋒山,林木茂密,鬱鬱蒼蒼,叢生的鬆柏與瘋長的灌木,將山體裹得嚴嚴實實,是任市的天然氧吧!

刀鋒山名副其實。據當地百姓講,站在重慶朝天門碼頭或者梁平偏矮子山遠眺,刀鋒山就像一柄刀鋒仰天而立的長長巨刃,橫臥在那裏。那薄而尖利的刀鋒,閃著森森的寒光,讓人不寒而栗。

其實,刀鋒山的由來,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元朝末年,反元鬥爭風起雲湧,北方的韓山童、劉福通、郭子興、朱元璋,南方的徐壽輝、陳友諒等,先後揭竿而起。他們在反抗元王朝的統治中,相互之間常發生摩擦、爭鬥,各自的勢力,不斷地彼此消長。到元王朝統治搖搖欲墜之際,除了已經歸順元王朝的張士誠,中原腹地,留下的主要是朱元璋與陳友諒的勢力。

朱元璋與陳友諒為了爭奪地盤,雙方摩擦不斷。朱元璋因為體恤部下,善於抓住戰機,在爭鬥中逐漸占據上風。但陳友諒也不是一盞省油的燈,他就像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往往一失敗,他又很快積聚起一支力量,重新與朱元璋爭鬥,弄得朱元璋精疲力竭卻又無可奈何。

正在陳友諒與朱元璋爭鬥正酣之際,陳友諒最敬重的祖父陳千一去世了。陳千一打魚出身,少時讀過私塾,喜歡風水一類的學說,是當地有名的風水師。臨死之前他拉著陳友諒的手,斷斷續續地叮囑他,一定要將他下葬到遠離故土沔陽(今湖北仙桃市)的長江上遊,下葬之處要靠近江河,挖9個池塘,下葬之時除讓他下體著一短褲,其餘全部赤裸,不然……老人話沒說完,頭一歪便咽氣了。陳友諒盡管聽得糊裏糊塗,卻還是不住地流淚點頭。

此後,因為戰事吃緊,陳友諒無法親自為祖父尋找墓地,更別說親自指揮下葬,隻好委托自己最信任的副手,帶著曾經跟隨他祖父的風水師,率領一批軍士,扶著靈柩,從長江與漢水交彙的沔陽出發,沿長江逆流而上。在風水師的指點下,喪船一路穿宜昌,過重慶,走走停停中,直到萬州才棄船登岸。好在是冬天,加上對屍體進行了沐浴消毒處理,又裹上了厚厚的絲織品,屍體並無大礙。

眾人滿以為風水師會在萬州碼頭的某個地方,找一塊風水寶地安葬靈柩,誰知風水師卻指揮著著眾人,抬著陳千一的靈柩,從萬州徒步往梁平而行。那靈柩異常沉重,直壓得一個個軍士鼻塌嘴歪,磕磕絆絆下好不容易走到梁平。揮汗如雨中,軍士們再也不想動彈,但風水師擺弄著手裏的羅盤,依舊搖著頭,沒有絲毫停歇的意思,軍士們隻好壓抑著心中的怒火,咬牙抬著靈柩,繼續往前行。走到今天任市的刀鋒山下,軍士們把靈柩往地上一擱,身子往地下一倒,再也不願起來,他們捏著打滿血泡的雙腳,揉著紅腫的雙肩,隻管唉聲歎氣。副手早就對風水師的指手畫腳心存不滿,今見大家都不願再走,也不催促。風水師見已惹起眾怒,生怕招來不測,便趁勢借坡下驢。他掏出羅盤,對著大山,一番比比畫畫,說此處就是一官好地,正好安葬。副手也不說破,隻管指揮著軍士挖坑挖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