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少林武功(1 / 3)

我原名叫陳學風,從小我就喜歡武俠,所以自己改了個名字叫陳學武,後來父母拗不過我,隻好到公安局幫我改了名字,因此我的身份證上的名字是陳學武,但是我的父母和親戚也都還是叫我小風。

從有意識開始,我就對武俠非常感興趣,不認識字的時候就看電視,那時侯電視上放的最多的也是古裝武俠片,我羨慕那些俠客的快意恩仇,向往江湖武林的海闊天空,後來認識了字,就開始看武俠小說,什麼武俠小說都看。

慢慢的,我心中就有了個意識:我也想做個俠客。等到大了一點的時候,我才知道原來俠客不是人人可以當的,需要武功,但是我沒有武功,怎麼辦?

於是,我又纏著父母,我要去上武術學校。剛進武術學校的時候我很興奮,但是沒多久,我就失望了,為什麼?因為那裏沒有飛簷走壁的輕功,也沒有隔空打牛的內功,有的是什麼?每天都是跑步,蹲馬步,打沙袋……開始的時候我很不理解,去問老師:為什麼不教我們內功?老師摸了摸我的頭,小子,那些都是騙人的。

騙人的?我那幼小天真的心靈還沒反應過來,那那些書上的人是哪裏來的?如果是騙人的,那麼電視上為什麼還要拍呢,而且那些演員不也是會飛,會隔空打物的嗎?

等到我從那不切實際的幻想中醒過來的時候我已經17歲了,我學過跆拳道、空手道、柔道,但是這些都沒用不過都是些蠻力,最多也就是掌握了一些使力的技巧而已,根本談不上那些武俠小說中描寫的境界。

於是我不再求助於學校和道館。我開始在市井中尋找,學習民間的一些武術,學過洪拳、太極拳、八卦拳、內家拳、還有各種民間武術散手,但還是找不到心中那武俠的感覺,難道我中華武術真的沒落了,還是像那個老師說的:都是騙人的。

不,我不相信,就算那些小說中有很多是誇張的,但是無風不起浪,我就不信真的找不到,中華大地藏龍臥虎,肯定會有幾位前輩高人的。

我不死心的繼續我的學武路,這次我要去“天下武功出少林”的少林寺。

少林武術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據《朝野僉》記述,北魏太和年間(公元496年),印度僧人跋陀主持少林寺,他的弟子中有個身體瘦弱名叫僧稠的,經常被一些會武的小和尚戲弄,於是他發憤苦經練,練得筋骨強勁,拳捷驍武。後來名揚天下,成了少林拳創始人之一。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高僧婆羅門種姓,摩迦葉(釋迦牟尼弟子)的二十八代佛徙菩提達摩來到少林,他講經時,見弟子們因長坐精神萎靡。就根據觀察到的鳥獸的跳躍等動作,模仿創造了十八勢,武術行稱它是達摩十八手,這便是少林拳的雛形。此後,曆代少林寺僧在吸收中國傳統的各個流派的民間武術基礎上,綜合提高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內容豐富,套路繁多。按性質大致可分為內功、外功、硬功、輕功、氣功等。內功以練精氣為主;外功、硬功多指鍛煉身體某一局部的猛力;輕功專練縱跳和超距;氣功包括練氣和養氣。

按技術法又分拳術、棍術、槍術、刀術、劍術、技擊散打、器械和器械對練等共一百多種。其中少林拳為武藝之源,有羅漢拳、小洪拳、大洪拳、老洪拳、少林五拳、功力拳、五戰拳、昭陽拳、潭腿、柔拳、六合拳、圓功拳、地躺拳、少林拳、梅花拳、通背拳、金剛拳、伏虎拳、醉八仙、猴拳、心意拳、鷹爪拳、大通臂等四十餘種。

少林拳術的特點是,剛健有力,剛中有柔、樸實無華、利於實戰,招招勢勢非打即防,沒有花架子。在練習少林拳時不受場地限製,有‘拳打臥牛之地‘之說,其主要體現一個‘硬‘字,攻防兼備,以攻擊為主。拳勢不強調外形美觀,隻求技擊的實用。步法進退靈活,敏捷,有衝拳一條線之說。在身段與出拳上,要求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進退出入,一切自如。眼法講究以目視目,運氣要氣沉丹田。其動作迅如閃電,轉似輪旋,站如釘立,跳似輕飛。除此之外,少林功的棍術、槍術、刀術、劍術、鞭術、叉術、鏟術、戟術、錘術、斧術、圈術、鏢術等一百多個套路,幾十種器械,各有特點,各有絕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