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1 / 2)

《西遊新記》是一部幽默作品。

“幽默”二字,是英文Humor的音譯,屬於喜劇的高級形式,包含著滑稽、詼諧、諷刺、機智等複雜的含意在內。之所以采用音譯,恐怕是因為中文中還難以找到一個準確的對應的詞彙。它是人們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一種方法,通過含蓄、隱喻、引人發笑的手段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或對醜的否定和鞭撻,或對美的肯定和讚揚。懂幽默、欣賞幽默,是文化修養的表現,是對社會矛盾深刻理解的結果。正如果戈裏所言:“笑這個東西要比人們想象的深刻得多,重要得多!”

中國人民,是有著幽默的傳統的。早在先秦時代,哲學家們就常利用幽默小品來宣傳自己的思想。如《孟子-離婁章句下》中“齊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就辛辣地諷刺了那種愛慕虛榮、上諂下驕的典型。漢代司馬遷作《史記》,在其中專門寫了一章《滑稽列傳》,記載了齊國的淳於髡,楚國的優孟,秦國的優旃等人利用“滑稽”批評君王;魏國的西門豹利用“滑稽”戰勝迷信,為民除害的史跡。由於其含意的雋永,言辭的智慧,實際上已經超出了一般所理解的“滑稽”的範疇,而應視為“幽默”了。魏晉以後,大量的筆記、民間故事、寓言、笑話,更是保留了不少幽默作品。在封建社會的漫漫長夜之中,勞動人民往往通過幽默,來抒發自己的憤怒,表達自己的希望。在處境最困難時,幽默感能成為人民樂觀的精神支柱,增強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幽默使人發笑,但發笑並不等於幽默,真正的幽默,應包含深刻的思想和對客觀事物本質的揭露。在中國,幽默一開始見於曆史就是和真善美與假惡醜的鬥爭相聯係的。它並不是插科打諢,粉飾太平,將屠夫的凶殘化為一笑;而是通過諷刺,譴責邪惡,宣揚正義。這乃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幽默文學,在中國的文學史上,應當是勞動人民向統治者進行鬥爭的一種特殊手段。中國人常用“亦莊亦諧”來形容幽默作品,其實“諧”僅僅是形式,“莊”才是其本質。

中國人民對於幽默有一種特殊的愛好。很多地方戲(如川戲)中,幽默的主題是屢見不鮮的;而在表演藝術中,醜角往往具有鮮明的特征。舉國上下都愛聽的相聲,就是以其幽默而著稱。文學大師魯迅先生、老舍先生的幽默小說,言簡意賅,令人忍俊不禁而餘韻深長,至今流傳不衰。國外作家狄更斯、果戈裏、歐-亨利等人的幽默作品,或以諷刺見長,或以結構取勝,在國內也擁有廣大的讀者。至於藝術大師卓別林的電影在中國所覓到的知音,恐怕是出乎卓別林本人的意料的。

幽默來自人民,人民需要幽默。然而自從十年動亂以來,幽默的內容盡管在曲藝、戲劇中有所保留,在小說中,卻相對的少見了。其實在當前四個現代化的建設中,在舉國上下改革的浪潮裏,幽默比之過去更有廣闊的用武之地。對於一切阻礙改革的社會因素,對於一切官僚主義、因循守舊、顢頇無能、鼠目寸光、嫉賢妒能等惡習,都可以利用幽默的形式,進行揭露與批判。讓人民在笑聲之中,得到美的享受,感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換句話說,在當前,幽默應該成為推動社會改革、糾正不正之風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