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江南小鎮花鎮,煙雨迷蒙,一年四季雨水的浸潤,使得這裏的鮮花經久不敗。生活在水鄉花鎮的女子,因為經常接觸花兒,久而久之,身上也帶有花的清香。這裏還有一個習慣,生下來的女孩好以花命名,比如我的一剪梅奶奶、青梅花姑媽……
一剪梅奶奶出生在花鎮鎮東,熟悉她的人會覺得她是一個真誠、熱心腸的人。
接觸過一剪梅奶奶的人都會發現,她的長相頗有特點:兩隻眼睛彎彎的,笑起來如月牙一般,眼裏充滿了柔情;她的嘴唇薄薄的,說起話來像兩片小花瓣,被風吹得微微地抖啊抖,透著一股機敏和靈氣;她的臉龐左下方,有一顆醒目的媒婆痣,隨著一剪梅奶奶身體的擺動,這媒婆痣像在臉上跳躍一般。因了這顆媒婆痣,一剪梅奶奶走到哪裏,說媒也就成了她天經地義的分內事。在花鎮鎮東,經一剪梅奶奶撮合成對的夫妻人數,算起來比一剪梅奶奶的年齡要大許多。
一剪梅奶奶說媒,可不是瞎子摸魚——碰運氣,她的手頭有一本明細賬,鎮東誰家姑娘成人,誰家小夥子可婚配,在她的記事本上都有翔實的記錄。在鎮東人看來,一剪梅奶奶把說媒這件事當作了人生的事業來追求,每天拿著記事本沿著鎮東走街串巷地挨家挨戶詢問,這是一剪梅奶奶最熱衷的事。
說起來,一剪梅奶奶對待她的這份事業,相當地執著與專注。她把一周的日程,安排得周密且有條不紊。每周前兩天,一剪梅奶奶來到鎮東可婚配的男孩子家裏,了解男孩家的基本情況,並順帶記錄下男孩家人對女方的要求。周三與周四,一剪梅奶奶就到鎮東可婚配的女孩子家裏,了解女孩子的心意。
周五在家,一剪梅奶奶開始翻開手頭的記事本,細數哪家的男孩子與哪家的女子要求相當,可以牽紅線。到了周六,是一剪梅奶奶安排男女雙方見麵的時間。一剪梅奶奶把家裏的一個房間隔出來,作為“梅豔芬芳”手工活動室,男孩女孩們可以在這裏做一些手工,送給鄉下的孩子們玩。每到周六,“梅豔芬芳”活動室就變得熱鬧起來,鎮東尚未婚配的男女,經常聚在一剪梅奶奶這裏,一邊做手工,一邊接受一剪梅奶奶的媒妁之約。
但是有時候,一剪梅奶奶打開記事本,也有手頭“發緊”的時候。有好幾次,一剪梅奶奶都發覺這些登記在冊的男女“入不敷出”,不是適婚的男孩子太多,就是適齡的女孩子太多,這讓一剪梅奶奶一陣頭疼。為此,一剪梅奶奶專門去鎮東的公交車站守候。碰到有單身下車的年輕人,一剪梅奶奶就趕緊迎上前去,邀請對方到自己的“梅豔芬芳”活動室做客。有時候,一剪梅奶奶也去鎮東的商務樓電梯口“蹲點”,一到下班時間,這裏就有一剪梅奶奶嬌小的身影在穿梭。
大概是說媒這生活習慣使然,一剪梅奶奶在鎮東走動,要是遇上孑孓獨行的年輕人,她會立即湊上去,詢問對方是否已婚,有沒有意中人。要是鎮東哪家來了年輕的客人,一剪梅奶奶也會趕過去,詢問客人有沒有合適的婚配對象。有一段時間,碰上鎮東人口普查,社區居委會的工作人員知道,隻要翻看一下一剪梅奶奶手頭的記事本,各家的基本情況也就了然於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