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補脾胃養生法—2版1(1 / 2)

內容提要

本書在第1版基礎上修訂而成,概述了中醫有關脾胃與脾胃虛的基本知識,詳細介紹了補脾胃養生的各種中藥、食品及配方。其中單味中藥和食品70餘種,包括其性味、歸經、成分、藥理作用(功效)和應用等;各種補脾胃靚湯、藥膳、膏方藥酒及中藥配方600餘首,按中醫治法分類,詳述其組成、製作、功效和用法等。同時介紹了針刺、耳針、埋線、拔罐、艾灸、指壓、按摩、敷臍等中醫補脾胃法。本書內容通俗易懂,方法簡明實用,養生保健與治病效果確切,適於廣大群眾,特別是脾胃虛弱的中老年朋友和亞健康者閱讀參考。

第1版前言

脾胃是人體重要髒腑之一,具有主運化、升清和統攝血液的功能。由於先天不足,素體虛弱,或飲食不節,勞逸失度,可致脾胃虛,出現腹脹、腹痛、食少便溏、肢倦乏力等症狀。具體地說,脾虛可分為脾氣虛、脾陽虛、脾陰虛、脾氣下陷、脾不攝血五個方麵。脾氣虛弱多由飲食所傷、脾失健運,或稟賦素虛,或久病耗傷,以及勞倦過度所致,表現為納食不化、口淡無味、頭目眩暈、脘腹脹悶、便溏泄瀉;脾氣虛日久可發展為脾陽虛衰,或因命門火衰,失於溫煦而致,表現為脘腹冷痛、下利清穀、五更泄瀉、痰飲水腫等症狀;脾陰虛多由脾氣虛不能運化津液,致津液虧乏而成,表現為腹脹、納少、口舌幹燥、幹嘔、呃逆等症狀;脾氣下陷多由脾虛中氣下陷不能升舉而致,表現為脫肛、髒器下垂、久瀉不止等症狀;脾不統血多由脾氣虛不能統攝血液,血不循經而外逸,表現為便血、尿血、崩漏、紫癜等症狀。

脾胃虛的補養原則,是在辨證的基礎上,根據具體類型,分別給予不同的補養方法。如脾氣虛者健脾益氣,脾陽虛者溫陽健脾,脾陰虛者益氣養陰,脾氣下陷者益氣升提,脾不統血者健脾攝血。

在編寫本書的過程中,參考了一些醫藥期刊和書籍,恕不一一注明,在此謹向有關作者表示深深的謝意和歉意。

馬汴梁

2001年6月

第2版前言

《靈樞·決氣篇》提出:“五髒六腑皆稟氣於胃,胃者五髒之本也。”認為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能滋養五髒六腑,四肢百骸,潤養肌膚,榮澤顏麵。所以金代脾胃內傷學說創始人——李東垣在其《脾胃論》中說:“曆觀諸篇而參考之,則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而生也”。故強調“欲實元氣,當調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