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站在今天看明天(1 / 3)

六、站在今天看明天

東西方發展走向的一種相互傾斜。

人類的未來還有沒有家庭?

情感關係強化,物質關係淡化。

從舊時的“私生子”到未來的非婚姻性生育。

曆史的大趨勢對中國人的挑戰。

“天上方幾日,地下幾千年”。

(一)人為什麼總想往遠處看

為什麼對未來家庭關係進行展望?因為需要。第一是社會現實的需要,第二是社會發展的需要,第三是理論研究的需要。

講到社會現實,社會現實至少有兩種形態,變革形態和穩定形態,變革需要展望未來,穩定大約隻注意現在。這道理也簡單,社會處在變革時期,新的社會現象如雨後春筍,舊的社會現象亦沉渣泛起。整個改革過程,呈耗散結構形式,從無序到有序,從邊遠到中心,舊的模式已經僵化,雖僵化還有巨大的慣性,新的模式正在初建,既有勃勃朝氣,又有不少缺陷。舊模式抓住新模式的缺陷,就會乘虛而入,以顯示自己的固有力量,新模式則以自己獨有的特點,表現未來者的光榮。現在整個世界正好就處在這種演變時期,很多舊觀點已經過時,可舊思想還有很大力量,舊模式還有很大市場。新模式正在建立,邊建立邊出現錯誤。出現錯誤既影響新模式的建立,又回過頭來堅實了它的發展基礎。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左右迂回,上下串聯。表現在家庭關係上,出現了前人聞所未聞的好苗頭,也出現前人見所未見的新作法,還出現前人想所未想的壞現象。自二次大戰以來,對於傳統現念,批了又批,改了又改。然而批之則去,去而複返,改之則新,新而又舊。舉個例子說,二次大戰以後的美國一代青年,是最浪漫不過的了——如果可以用浪漫這個詞的話,離婚率之高,少女懷孕之多,同性戀之猖獗,各種性變態和性疾病之嚴重,都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於是有些人就呼籲承認這個現實,以為這實在是沒有辦法的事,甚而至於還是一件大好事。但這幾年卻有了新的變化,自《克萊默夫婦》一片得奧斯卡金像獎後,反映家庭生活和夫妻矛盾的片子開始交好運,它以影片效應形式反映了人們的社會願望。理論界開始呼籲認識道德觀念的價值,政界要人也表示堅決反對破壞道德的行為。美國《新聞周刊》1987年8月24日發表一篇文章,題為《如何保持婚姻》。我國有的報紙予以轉載,題為《美國婚姻新潮:承擔義務與責任》。文章說:“美國人現在已較嚴肅地對待婚姻問題了。新流行的口號是承擔義務與負責任。越來越多的夫妻發現離婚是痛苦的事。性自由在艾滋病時代看來已不那麼具有吸引力了。”而且“美國的離婚率在連續15年上升後,現在已保持穩定,甚至開始下降。1986年的離婚率為4.8%,比1985年下降0.20%,這是1975年以來最低的。同時,美國人保持婚姻生活的平均時間也在延長,從1976年的平均6.5年延長到1986年的7年。初婚平均年齡也在提高,從1970年女平均20.6歲,男平均22.5歲提高到1984年的女平均22.8歲、男平均24.6歲,這表明人們可能在等待有把握後才采取結婚這一重大步驟”。西方好象在向傳統方向傾斜,他們雖然在科學技術方麵領先,卻又對古老的東方文化特別發生興趣似的。東方國家,情況卻向著相反的方向傾斜。中國情況如何,中國人有目共睹,不說也罷,有同胞在東歐國家訪問,對那裏的很多事情印象深刻。例如餘誌和寫的《長長短短話東德》,就提到了東德人在婚姻和生育方麵的一些社會現象。作者說:“采訪期間,我們曾問:怎樣看待男女婚前同居,子女不辨父親這類事情?”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全部一個口徑:“這有什麼?非常自然”。記協國際聯絡部主任談到,有的非洲黑人到德國接受培訓,同德國姑娘生了孩子,確實構成一個問題。但他接著又詼諧地說:“這問題不難解決——請把孩子留下。”有的德國同行更是直截了當:“我們缺人,因此,隻要不妨礙第三者,怎麼生孩子都行”。這可真夠自由的了。這麼自由,對於婚姻當然很有影響,所以“對一部分人來說,結婚不再是終身大事,離婚不再是精神負擔,某新聞單位一個姑娘頭星期興高采烈地向同事們宣布,她已結婚,下星期又興高采烈宣布,她已離婚。原因呢?簡單得很,“小夥子愛看電視,別無喜好”。

美國人如此如此,德國人這般這般。如此如此,並非從來如此:這般這般也並非一貫這般。雙方都在變。但誰能說哪一種現象(這現象當然不見得代表全體美國人和東德人)更好些?誰又能說出這兩種正在轉化的現象將向何處去呢?喜歡講究責任的美國人可以回到傳統道德上去嗎?不喜歡講究責任的美國人對此持什麼態度呢?在各種不同觀念相互撞擊之後,會形成什麼結果呢?民主德國的婚姻觀念已經背離傳統道德觀念,它還可能發生逆轉嗎?如果發生逆轉,是好事還是壞事?如不發生逆轉,又是壞事還是好事?如此等等,正象我們麵對近40年來的變化常常要吃了一驚又一驚那樣,對於眼前的事情,對於自身周圍的事情,對於報刊上登載的事情,對於昨天還在肯定或者否定的事情,我們都知道它在明天可能發生什麼變化?人世間最偉大的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他們也許對這些現象的發展是一目了然的。即使真能一目了然,要說服全體公民,或者哪怕隻說服大部分社會公民接受某種觀念,也十分不易。社會在變化,變化的社會要求理論工作者、科學工作者,對於社會發展負有各種各樣專門責任的人們,對於明天的情況作個滿意的回答。這也許就是未來學特別興旺的社會原因,也就是社會現實要求研究者對於家庭關係來個展望的現實基礎。

除去現實要求,還有社會發展要求,即未來要求。未來會是什麼樣子?沒一個人能盡知。最偉大的思想家和科學家也隻能提出一個大體上正確的方向。自古以來——隻要您認真讀過幾本思想史的,您就會發現,沒有哪一種理論對於未來的預見或預測是毫厘不爽的。他們大約隻能做到相對正確,絕然做不到絕對正確。何況說,就是正確,人們能夠理解它和運用它也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孔夫子的思想很合中國封建社會的需要,然而,他生前並不得誌,死後也未得誌,直到他逝世近二百年後,他的徒子徒孫還受到焚書坑儒的殘酷迫害。又過了幾十年,才有了揚眉吐氣的機會,到了漢武帝那個時代,才算真正交了好運。現代社會屬於信息社會,信息傳遞迅速,真理與謬誤的爭論結果轉化得也快,有價值的東西不需要那麼長時間就會得到肯定。但是,一個新的思想能被人接受,同樣不是輕而易舉的。中國有一句成語叫作輕車熟路。車輕才能走得快,熟路才能走得穩。然而熟路也常常就是老路,老路偏偏會引導人們走向歧途。沒有披荊斬棘的勁頭,就休想開辟或找到新的道路。例如,赫魯曉夫講和資本主義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就不被人理解。直到數十年後,多數人才認識到緩和的意義;才體會到不經過對話難以解決今天的世界爭端;不對話一味大搞軍備競賽,隻能使這世界越來越充滿危險。然而赫魯曉夫的話講得並不全對,他的很多預測,特別是在他領導下製定的蘇聯某年某月進入共產主義的計劃,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很多偉大的思想家,在他們同樣偉大的著作中謬誤都不少。就是近來流傳很廣的西方人提出的改變世界的16本書,同樣本本書上都有無法抹掉的種種錯誤,然而,這些錯誤並不影響它們的價值,甚至可以說它們正是通過錯誤研究渠道,找出了和指明了人類向未來發展的基本方向。我們對於未來家庭關係的研究,同樣不可能條條正確,更不可能句句應驗,但是,有這種研究就比沒有的好。很多偉大的構想,當其首次提出來的時候,往往不過是一種假設。但沒有這假設,人們就不容易跨入真理之門。

還有理論研究本身的需要。理論研究與社會決策不同,前者需要充分的學術自由,越是學派林立,越有光明的前途。後者則有比較嚴格的排它性,不論多少方案,選擇了其中的一個,就否定了其他所有的方案。不論多少模式,被選上的隻有一種模式,就算這一種模式是由100種模式拚溱的也罷。盡管用多少模式綜合而成,結果還是一種模式。中國傳統理論的一個致命弱點,就是堅決不承任二者的差別,非要合二為一不可,而且偏聽偏信社會決策人物的意見,冷遇惡遇不同的理論觀點。表現在對知識分子的態度上,就是一味強調讓他們以吏為師。吏可以為師,比如國家總統如確有理論建樹也可以得諾貝爾專業獎,也可以到大學做兼職教授。但前提是要真有學問,如果鬥大字不識二升,肚子鼓鼓,學問空空,除去酒肉便是大便,不僅不能為師,連為吏的資格也值得考慮。中國傳統文化既主張以吏為師,又主張理論隻能作附庸。人家有了決策,就算解釋得好,不過是決策注腳。解釋得不好,怕還丟掉烏紗,甚至丟了腦袋。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中國人的智慧雖然在世界上久負盛名,中國人創造的理論卻不能得到同等的肯定和稱讚。‘先秦諸子,還有一點點朝氣,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點地位,自此之後,便一蹶不振,注釋訓詁,訓詁考證,既要“六經注我”,還要“我注六經”,雖係極聰明的說法,注來注去還是糊塗。

不客氣地說,理論研究者,應比社會決策者更聰明更有智慧才對。不信你看看曆史,再看看現實。中國古代曆史,孔夫子不過一介儒生,卻是中國二千年的大聖人。比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孰個更強,孰個更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更強大,孔老夫子更智慧。若不然,為什麼後人口口聲聲尊孔夫子為聖人,而不尊那幾位頂頂大名的鐵腕人物為聖人?古代中國如此,古代西方亦然。若論強大,柏拉圖,亞裏士多德,托馬斯?阿奎那,馬基弗維利決然比不過龐培元帥、凱撒皇帝,比不過亞曆山大大帝,也比不過路易十四,然而他們卻享有聖人的聲譽,具有崇高思想家的曆史地位,古代如此,近代亦然。羅斯福總統好講新政,若論經濟理論肯定比不過凱恩斯;戴高樂總統風雲叱吒,是現代史上少有的傑出人物,但在思想界的影響就不如薩特。當然也有文武全才的人,例如偉大的列寧。但列寧首先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在漫長的俄國革命的征途中,他常常僑居國外,用他偉大的理論思想指導俄國革命,指導世界工人運動。何況說,革命一旦成功,執政黨就應該主動廢除客觀存在的領導職務的終身製。這也等於是說,理論研究是一個永久性的職業,而執政者的地位,卻是一個曆史時限很嚴格且很短暫的工作崗位。僅此一點,理論工作者就應該有更多的理論見樹,對於未來就應該有更深刻的見解。要做到這一點,就應該保證理論研究的充分自由,在涉及未來的地方,就應該提倡對於未來作各種各樣的認真的嚴肅的大膽的不帶有任何偏見又無所顧忌的理論預測。

理論研究隻有一個聲音,這聲音就會遠離理論的靈魂。理論研究至少應該有100個聲音——百家爭鳴,則執政者或領導者就有99種選擇餘地,所有有興趣的公民,就會有100種以上的比較機會。

誠能如是,理論研究必大有前途。

(二)一個家庭,幾隻“輪子”

家庭關係未來的變化有社會方麵的原因,也有家庭本身的原因;有客觀方麵的原因,也有主觀方麵的原因;有現實原因,也有曆史原因;有政治方麵的原因,也有地域方麵的原因;有科學技術的原因,也有信仰道德方麵的原因。各種原因所起的作用不是並列的,也往往並不處在同一個層次上。一般地說,家庭關係的變化不是一個主觀願望問題。所以榮國府的各位當家的,不當家的,做主子的,做奴才的;抱定傳統不放的,具有叛逆性格的,大抵上都不希望他們的家庭關係遭到毀滅。雖然不希求其毀滅卻當真走上毀滅的道路,曆史的無情之處就在於它不考慮人的主觀願望,不考慮人的歡樂的笑容和酸澀的淚水。應該滅亡的一定滅亡。史太君可以坐在榮國府裏稱尊道寡,然而讓她一把手抓住曆史,她沒這個本領——誰也沒有這個本領。家庭關係的發展又與主觀努力有關。沒有人的創造,曆史不能前進,盡管這些創造可能出於一千種動機,一萬個目的,終究會從無序走向有序,最終使主觀創造與客觀規律相合,從而彙成一股巨大的改造力量和推動力量。曆史對於這些創造無不細致入微地一一記下它們各自的功勞,這又是曆史特別的有情之處。豈但有情,簡直就是情意綿綿,情深入骨。曆史要發展,人類要創造,創造不能脫離昔日的環境,而且,創造一旦為曆史承認,便開始成為新的曆史。後人反對前人,這是變異,後人終於也變成了前人,這是積澱。通過變異而積澱,又通過積澱而形成新的曆史文化。這個曆史也就如同它的祖先一樣頑固地麵對未來發揮作用,直到新的變異開始猶不肯認輸。變異不能沒有曆史基礎,所以厭惡孔夫子的中國人和崇拜孔夫子的中國人,都不能無視他的存在,同樣崇拜、敬重、擁護、同情、厭惡或仇恨陳獨秀、胡適,魯迅和毛澤東的人,也不能無視他們的存在。他們曾經存在過,而且有過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作為曆史文化的一部分會長期地存在下去。所以,日本是當今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工業國家,經濟大國的形象,已經被全世界所認識,日本人的成功有麥克阿瑟將軍的努力在內。麥克阿瑟將軍的一大功績在於他實行了一套堅決的合理的開明的和比較現實的對日政策,而這種政策又為戰後的日本政府和社會所承認,才使日本有了後來得以發達的基礎。但是,比麥克阿瑟的西化政策在日本人心目中影響更深刻的卻是儒家思想。所以,日本企業家不論怎樣西化,總與歐美企業家不同。他們直言不諱地承認“日本經營方式中有儒家思想”。據有關文章評介:“明治維新後,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從政治製度到生活方式,全麵地向歐美國家學習,‘脫亞入歐’。”

但在現實生活中,儒家思想,主要是其倫理道德觀念,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仍有機地存在於日本的上層建築和生產關係之中,並且對經濟基礎和生產力起到鞏固和推動的作用。

部分經濟學家說,日本社會並不是純粹的歐美式資本主義,而是“修正資本主義”,正是指上層建築和生產關係的這種特殊性而言的。

這就是說,曆史的發展固然有種種動力,而它的基礎還在於曆史環境本身。對這個環境不論你造成它也罷,改造它也罷,批判它也罷,都不能超乎它存在而找到另外的起點。但我們這裏研究家庭關係未來變化的基本動因,主要不是研究它的起點,而是研究它為什麼變。為什麼變?有4個基本方麵的原因,即科學技術的先導作用,物質文明的基礎作用,精神文明的主導作用,和人與家庭本身的直接推動作用。很顯然,這幾個方麵是相互聯係的。“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然而也不盡然,有時候也有“亦榮亦損”或者“損而後榮”的情況。但它們是個整體,相互製約又相互推動。在不平衡發展中各自占有屬於自己的曆史位置。但這種位置其實也在變化,所以說到底,不論基礎作用也好,主導作用也好,先導作用也好,直接推動作用也好,既屬於絕對概念更屬於相對概念。

1.科學技術的先導作用

科學技術是曆史發展的急先鋒,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都要靠它。它雖然不是主帥,然而,如果沒有它的成功努力,就會逢山山高,遇水水深,把多麼偉大的元帥也弄得一籌莫展。

科學技術的作用不是從來如此,但也可以說自有人類以來就從來如此。講從來如此,是說人類的進步沒有科學技術的幫助,則一事無成。它既是先導,先而不導,後進者就會遇到重重困難。而且凡科學技術辦不到的事情,依靠別的力量同樣難以辦到,或者根本無法辦到,中國人雖然最為崇敬精衛填海的魅力和愚公移山精神,但移山填海,非有極其先進的科學力量不行。說它並非從來如此,是說社會作為一個多種因素有機組合的結構體,各種因素所占的比率和作用是不一樣的,科學技術在原始社會的作用,微乎其微,渺小得很;到了奴隸社會才為之一變。一個原始社會的健壯男子可以憑借自己的力量與猛獸搏鬥,而一個奴隸社會的能工巧匠,僅有智慧不依靠技術和工具,這智慧就等於零,以此類推,科學技術的先導作用,自古皆然,然而其地位的顯赫,作用的巨大,影響力的深遠和迅速,還是近代特別是現代的事情。

本世紀特別是進入所謂“第三次浪潮”的浪潮中以來,因為科學技術的原因,世界確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20世紀的科學技術是近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繼續,又是對近代科學技術的突破,因此,它比之近代科學技術所取得的成績就更輝煌、影響更深遠。

上帝的統治是西方近代文明打破的,然而真正為解決人的來源奠基的不是西班牙、英國或者法國的大革命家們,而是達爾文先生。達爾文先生發現了進化論原理,找到了人生的本源。現代科學又發現了遺傳生物工程,意在創造新的物種乃至新的人類。

以前,也曾堅定不移的認為,在神的“旨意”下,人類居住的天體乃是宇宙中心,然而哥白尼證明了這是一個偉大的錯誤。地球不是中心,太陽才是中心,從而把上帝的中心位置也給“擠掉”了,後來人們發現,太陽也不是中心,宇宙沒有中心,雖然沒有中心卻可能存在黑洞,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隻有在20世紀特別是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以後才取得了真正的偉大進展。20世紀進入天文觀測的新時代,進入了天體深化理論的新時代,創造和建立了現代宇宙學。不但對於天體,對於地球本身的研究也有了突飛猛進的進展。同位素地質年代學的建立和發展,航天考察的興趣,使得占整個地球演化史7/8的前寒武紀地質曆史的研究有了進一步發展。海洋地質學的發展,揭開了浩翰無垠的大洋的麵紗,它的豐富成果對於奠基於陸地地質的能源地質學理論提出了嚴重挑戰。而魏格納首創的大陸板塊構造理論又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蒸汽機的發明,打破了封建時代的堅城壁壘,火車的發明和應用又像一條金色彩帶,把整個歐洲大陸聯結起來,近代輪船的發明,則使得歐洲資本主義者走向了全世界,以火和劍的威嚴與殘暴攪亂了整個舊世界的舊秩序。但是,進入20世紀中葉以後,這些發明都成了陳跡,高速公路出現了,高速火車出現了,人造衛星出現了,宇宙飛船出現了,第一個人類成員飛出了大氣層,又有第一個人類成員登上了月球。緊接著,航天飛機也出現了,而且人類正在準備一項在月球上建立永久居住地的宏偉計劃。

戰爭是殘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創就了人類戰爭史的紀錄,笫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不過20多年的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又開始了。其殘酷和激烈的程度,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比,好比大巫與小巫。人類不但把地區戰爭變成了全球戰爭,而且還發明了原子彈。二次大戰結束以後,核的應用一半歸於文明,建立了核電站,一半歸於野蠻,核大國開始大規模軍備競賽。但是現代科學技術既推動了軍事力量的革命,又明確地向人類提出了警告,人類如不能以自己的力量製止戰爭,戰爭就有可能給人類帶來無比巨大的災難。

電的發明是近代科學的光榮,電話、電報也是如此,但電腦的應用卻是20世紀以後的事情,電腦改變了整個人類的形象,使他們第一次覺得人類如此之大,世界如此之小。

資本主義的曆史原來是充滿著奸詐與血腥的曆史。它的興起是多少童工、多少女工、多少黑人奴隸、多少勞動者和多少被封建時代殘酷迫害的誌士仁人、專家學者們以生命的代價換來的。資本主義比封建主義先進、偉大,但資本主義的階級矛盾和工人階級的痛苦同樣創了曆史的紀錄,於是無產者要聯合,工人階級要革命,就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曆史潮流。然而,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幫助下,1956年美國白領工人超過藍領工人,從而預示著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這個新的時代的開始雖然距離消滅私有製度,消滅三大差別還十分遙遠,但畢竟邁出了具有曆史意義的一步。東方國家——同樣正加緊努力,力求經過長期努力,來個後者居上!而且東南亞“四小龍”的經濟成就,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都一再表明,後來者可以居上。

對於新技術革命的內容,有中國學者曾歸納為6個方麵。即①信息技術;②生物技術;③新材料技術;④新能源技術;⑤空間技術;⑥海洋開發。這歸納比較全麵。美國的奈斯比特則從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後果角度,講了改變我們生活的10個新趨向,即:

(1)從工業社會到信息社會的轉變;

(2)從強迫性技術向新技術與深厚情感相平衡的轉變;

(3)從國家經濟向世界經濟的轉變;

(4)從短期考慮向長期考慮的轉變;

(5)從集中向分散的轉變;

(6)從機構幫助向自助的轉變;

(7)從代議製民主向共同參與製民主的轉變;

(8)從等級製結構向網絡結構的轉變;

(9)美國重心從北向南發展的轉變;

(10)從非此即彼的選擇向多種選擇的轉變。

若論具體發明創造,還要數不勝數。僅僅醫學科學和遺傳科學的發展就足以使傳統家庭望而生喜,又望而生畏.歡欣跳躍,又搖搖欲墜。它將改變人類傳統家庭的很多神聖不可侵犯的律條。

總而言之,科學技術的發展衝擊了世界,對整個人類世界從微觀到宏觀,無一例外地帶來了變化。於是專家學者紛紛著文立說,議論現實,預測未來。其中美國作家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奈斯比特的《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趨向》,甘哈曼的《第四次浪潮》,法國讓?雅克?塞爾旺一施賴貝爾的《世界麵臨挑戰》在我國都發生不小影響。我們自己當然也不甘落後,《中國的大趨勢》、《迎接新的技術革命》等書籍也引起人們很大的興趣,十分暢銷。

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於未來家庭關係的影響,也許在幾年或者幾十年以後才能看得清楚,但現在就可以說,它的先導作用已經是不容低估的了。科學技術代表的是真,人類道德關係代表的是善,真與善常常發生矛盾,但真是常勝將軍,善是真的保護者。真與善相合的時候,各種效應最佳,真與善矛盾的時候,無論這善如何之善,畢竟要讓位於真;以真的標準改變自己的原有內容,所以封建時代的“善”終將要讓位於資本主義的善,不論後者在前者眼裏,多麼凶殘和醜惡。

2.物質文明的基礎作用

不論物質文明還是精神文明沒有科學技術的幫助和支持都不能得到迅速發展,甚至不能發展,這是一條真理。而科學技術的最終歸宿,應該回到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中來,這又是一條真理。兩條真理重合在一起,才是更高層次的真理。但物質文明是基礎,不但是科學技術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也是家庭關係賴以生存、發展和變化的基礎。

物質文明既是一種現實,又是一種追求。現實生活中總有文明與不文明的區別。汽車與獨輪車相比,汽車代表的是物質文明,獨輪車與人扛肩背相比,獨輪車代表的是文明。文明永無止境,即使到了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它還是要發展,不在數量上發展,就在技藝上提高,而且在99.99%的情況下,二者是不可分離的。

未來的物質文明什麼樣子?可以這樣說,未來文明是具備了按需分配條件又具備了按需分配技術手段的社會。現代文明距此還十分遙遠。即以美國為例,它仍然沒那財力可以保證全體公民都能生活在他們需要的生活水平上,也不能保證每個人都能生活在現實生活的最高水平上。同樣的人,但億萬富翁的孩子和一貧如洗靠救濟款維持生活者的孩子,其間絕不平等。然而作為人類文明的最高追求,他們本應享受完全同等的待遇。人類大同社會距離我們今天的現實還非常遙遠,就是使全體發展中國家都達到現在工業國家的生產水平和物質生活水平,也術是十幾年,幾十年可以做到的事情,據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的《1988年世界發展報告》中對129個國家的基礎指標統計提供的數字,1986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最少的國家為埃塞俄比亞,120美元,最高國家為瑞士,17680美元。其中美國為17480美元,中國為300美元,另有16個國家數字不詳。如果除去年平均增長率和年平均通貨膨脹率,資源情況,人口情況,等等原因,以世界50億人口計算,假使全世界都處在埃塞俄比亞的水平,則世界年國民生產總值僅為6000億美元。、如果都處在我國的生產水平,則全世界國民生產總值可以達到15000億美元,如果處在美國人的水平,則全世界年國民生產總值可達到874000億美元,誠能如此,世界經濟形勢將如何?其對未來家庭的影響又將如何?我們每一個人不妨開動腦盤,盡可去想上一想。

就現在物質文明情況看,發展很不平衡,東、西方發展既不平衡,南北發展差距也不小。但是貧困國家並非一無所有,而且如果不能使貧困國家脫貧,使發展中國家發展加快,對於工業化國家和石油高收入國家,顯然也絕非一件好事情。因為,現在整個世界已經形成一個巨大的市場,任何一方的情況惡化,都會傳染給別人。好比一個赤腳漢與一個闊老為鄰,赤腳漢如果得了傳染病,他的闊老鄰居也一定跟著有些擔驚受怕。

因為經濟發展不平衡,就出現了幾種傾斜:

(1)人才傾斜:越是不發達國家越難吸引和留住人才,而他們的人才政策一般也比較落後。

(2)技術傾斜:越是發達國家其技術開發的環境越好,潛力越大。

(3)資源傾斜:越是不發達國家的國有資源的開發利用率越低,浪費越大。

(4)勞動力傾斜:不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便宜。

(5)人口與糧食傾斜:發達國家糧多人少,發展中國家糧少人多。

僅以這五項而言,可以說在整體方麵,發達國家優勢明顯,而在發展前景上,則各有各的優勢可言。發展中國家如能揚長避短,發展速度將更快一些。《北京晚報》曾在《新語》專欄,發表許家祥的一段“新語”,題目叫《世界級人才與世界第77位》。文章指出,中國世界級人才很多,僅以美國為例,“美國約有12萬第一流學者,華裔約占1/4。美國的華僑約108萬,其中有10多萬知識分子,當教授的有1500多人。美國著名大學係主任的1/3,機械工學會各分會主席的1/2,阿波羅登月工程的高級工程師的1/3,IBM計算機王國800高級工程師的55%,電腦研究中心19個部中的12個部主任,矽穀主要技術力量的1/4到1/3,都是炎黃子孫。”然而,中國人才的外流已成為引起全社會關注的大問題,中國在124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水平的座次表上,隻排到77位。這無疑是一個發人深省的數字。無憂無慮和自高自大的中國人啊,你們應該嚴肅認真地反省一下自己了。

話題扯得遠了。現在回到我們正在討論的問題上來。物質文明的發展水平,直接關係到家庭關係的現實狀況和未來發展。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是:越是貧困的國家,婚姻中經濟成分所占的比例越高。同樣,越是這樣的婚姻形式,其對於計劃生育之類的事情越是不予重視,他們抱定了多生快生大生特生一定生男順便生女的決心,就是你宣傳一千次,懲罰一萬次,他還是不聽。貧困使人的素質低劣,低劣的素質又使家庭和社會更加不易擺脫貧困。

物質文明的基礎性作用就在於:如果中國一萬年都是各自為戰的的小農經濟,那麼中國的婚姻與家庭關係,就隻能一萬年男尊女卑,“天不變,道亦不變”。

3.精神文明的主導作用

講到精神文明,馬上想到五講四美三熱愛,有人認為這個就是精神文明。這要看您怎麼理解?如果說這也可以算是精神文明的一個部分,似乎還可以。如果說這就等同於精神文明,實乃大謬不然也。

精神文明包羅萬象,可以這樣說,物質文明以外的人類文明,全是精神文明。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一樣,也有曆史屬性。文明可以化為不文明,不文明中還會產生新的文明,新舊替代,新陳代謝,雖有開端,沒有終結。

現代精神文明,首推民主製度。民主製度自然也有社會性質區別。但又有可以相互比較的地方。過去認為社會主義民主與資本主義民主毫無共同之處,這個話不盡然,說兩者沒有可比性,也不盡然。沒有可比性怎麼知道社會主義更優越呢?民主製度在我國現代條件下,是和法製建設聯係在一起的,過去曾受沒有法製之害,教訓是沒有法製就沒有民主。現在正在進行經濟體製和政治體製改革,其中一個重要經驗,就是民主建設是繞不過去的領域,不管你主觀上怎麼想,沒有發達的民生體製作為保證,經濟體製改革不可能成功。一封閉就成官僚主義,一開放,又出現官倒現象。民主建設的基本任務,是給每個公民以平等的政治權力。還政於民,人民真正能夠當家作主。國家事乃全體公民之事,國家大事由多數公民意誌作主,企業與事業單位的事情,也由本企業本事業單位的職工作主。人才可以流動,流到那裏即成主人;主人可以互選,好的互選,就是優化化組合,優化要聯係到所從事的職業,所以你既可優化別人,別人也可優化你。結果是“相逢不下馬,各自奔前程。”使每個公民在法律保護之下,找到自己最為稱心如意又最能做出貢獻的位置,我國經濟成份,包括五種形式,國家所有製,集體所有製,個體所有製,中外合資和外資獨家經營。既有五種形式,就有五種以上的選擇,不論哪種選擇,中國公民都是國家的主人。誠能若是,那麼,那種以官位和社會地位作為擇偶標準的婚姻假使不能一時消失,至少可以得到淡化。正如經濟發展可以消除經濟主導型婚姻結構一樣,社會民主化建設,也會削弱乃至消除政治主導型的婚姻結構模式。 精神文明又與文明觀念有關。所謂文明觀念,就是現代化觀念。精神文明不能脫離物質文明,但隻有物質上的豐收,沒有精神上的進步,就會成為跛子,走路尚且吃力,跑步不大可能。,1988年4月2日出版的《周末》,在頭版位置登了一篇題為《富裕之鄉的不和諧音符》。作者走訪蘇南,真是感慨良多。蘇南很富庶,和中國其他地區比,簡直就是“現代化”的富翁。請看作者的描寫:“筆者乘車跑了幾個縣,沒見到一問草屋,農民私宅猶如別墅,一個賽過一個;相當多的人家實現了‘電氣化’,彩電、收錄機、洗衣機乃至電冰箱,一應俱全,有的還有摩托車、拖拉機和汽車;鄉辦企業星羅棋布,到處是一派勃勃生機。”可惜不合諧音也十分強烈十分刺耳。作者講了5件事:

(1)“多功能”臉盆。何為多功能?洗臉用它,盛肉湯也用它。“隻見盆邊積著厚厚一層油垢,冒著熱氣的洗臉水上浮著星星點點的油珠”。外加一條油得打滑的毛巾。

(2)渠水何日清?“吃水用水不分,人畜混用一池。”“一群鴨子在水中嬉戲,時而‘呷呷’相互追遂,時而曲頸理毛,時而撅起屁股施放排泄物;村婦們正蹲在渠邊忙碌著,或淘米洗菜,或洗衣漿裳,或洗涮便桶……渠水時清時混,幾百米走下來,大抵如此。”

(3)不忍目睹的浴客。澡堂子很象樣,但池水“渾濁不堪,擾如濃湯一般。幾位浴客正坐在池過打肥皂擦頭洗臉,然後將整個身子浸泡在水裏。肥皂泡沫四處溢去”。“一個患有皮膚病的小夥子也坐在池邊擦洗,可能已經洗畢,正在摳著腿上的膿瘡,膿血流出,他幹脆將腿放入池內,盡情地涮洗。池內的人竟然視若無睹”。

(4)“一目了然”的茅廁。“沿著公路,常常看到一個個奇怪的建築:隻有頂棚,沒有圍牆。棚內有一排木板,板上有海碗大的圓洞。起初不知為何物”。一日偶過, “但見一少婦坐在木板上,過往行人匆匆而過。遇上熟人,少婦搭訕打招呼,神情泰然自若,偶一瞥之,隻見她裸出半邊臀部,才恍然大悟,原來她是在上廁所”。

(5)女婿上門求“仙”水。何為“仙水”?就是一碗清水,外加一撮觀音菩薩像前的香灰,記者始則大惑不解,繼則勸這位女婿莫信此事,“那年輕人不屑地瞧了我一眼,端著那碗‘仙水’又急匆匆走了”。問那製仙水的老太太,她卻說:“不是說開放了嗎?我們信這個。到鎮上衛生院,或是找個朗中,又費事又花錢,還不定有這個靈哩……”。於是,作者愕然。

精神文明包括的內容還有很多,不再一一贅述。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如果說人類終將走向文明,那麼這文明必定會給家庭關係帶來莫大影響。如果人類已經不能走向文明,那麼,連同家庭關係在內,整個人類的處境就十分危險了。

在很多情況下,沒有精神文明作保證,物質文明不走向畸形,就出現停滯,精神文明往往具有主導作用。

4.家庭主體的直接推動作用

家庭關係如同世間一切事物一樣,總要處在演變過程之中,而且無時無刻不在演化。但是家庭關係與其他關係相比,惰性最強,定勢最強,雖然漸變不斷,真的發生突變又很困難。特別封建社會可以說一切變化都在家庭關係變化之先。等到家庭關係也發生劇烈變化的時候,這個封建時代就要壽終正寢、行將滅亡了。所以,西方近代文明,雖以人的發現為旗幟,卻以兩性自由關係為熱點。文藝複興運動以來的近代西方文藝作品,幾乎可以這樣說,它們沒有一篇離得開兩性關係,越是那些產生重大影響的作品越是如此。人們放聲謳歌婚姻自由和愛情至上的時候,不是封建時代的滅亡之日,就是近代文明的興起之時。

家庭作為家庭關係的主體,他們的創造性行為,不是單向的,而是雜亂無章的,至少在大變化到來的初期,會是雜亂無章,無頭無緒;奇聞逸事,在所多有;英雄行為,連續不斷。有人驚呼“人心不古”,有人大叫“有傷風化”,有人歡呼“自由萬歲”,有人甘願“自我犧牲”。這種變化可以致人於死地,也可以救人於水火。茅盾的名著《子夜》,吳遜甫的老父親,逃難進上海,一隻女人的白胳膊就要了他老人家的小命。英國著名女詩人白朗寧夫人,癱瘓多少年,因為愛情的幫助,就使她重新站起來,而且生兒育女。家庭關係這件事情,不愛則已,一愛則山搖地動,就是現代西方社會,也有人為他們麵臨的家庭變化而眉飛色舞,而痛心疾首,而視若罔聞,而無比激動,種種生機同時共在。

現實家庭關係的演變成為未來家庭關係的直接動力。而且通過今天的演變情況,還可以映射出明日家庭關係的某些影象。所以,當我們坐在書桌前,要大書幾筆未來家庭的前景的時候,筆下所寫的,卻不是超塵脫俗的未來光明,而是現實家庭關係的發展趨向。竊以為有了趨向,才能走向光明。

(三)現代家庭關係發展的六大趨向

未來還有沒有家庭?還是一個問題。如有家庭,將是什麼樣的家庭?這又是一個問題。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現在怕還不可能令人滿意。但研究現代家庭的發展趨向卻可能使人滿意。而且,如前所說,研究現代家庭發展趨向的同時,也可以映射出家庭關係未來發展的某些影象,不管它保持現在的家庭組織形式也罷,改變現在的家庭組織形式也罷,以至來個徹底解決——消亡了現在的家庭組織形式也罷。

《石家莊晚報》曾登過一篇題為《中國家庭未來的七大趨勢》的文章,文章言簡意賅,頗有些啟發價值。文章列舉的七大趨勢是:

(1)家庭核心化。大多數將是父子兩代的核心家庭。不要孩子的是少數,問題是將來一對夫妻要照顧4個老人。

(2)職工多樣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的價值觀念的變化,將出現不少城鄉家庭.工農夫妻。青年人勢必追求新含義的“門當戶對”。家庭工廠、家庭商店、個體戶家庭會大大增加。

(3)文化相當。文化程度將決定一個人的知識水平、社會地位、經濟條件、家庭環境等。因此,人們要求以文化程度作為重要的擇偶條件,研究生夫婦,大中專生夫婦,工人夫婦將較為普遍。

(4)家庭之間在經濟上將拉開差距。一些思維敏捷、商品經濟觀念強、有競爭能力、能吃苦耐勞的家庭成員可獲得較高的收入,而那些死抱舊觀念不放,好吃懶作的人,可能失業。

(5)家庭成員民主化。打得開家庭局麵的人將成為真正的“家長”。人們不再把家庭作為一個相對封閉的組織,而是把它作為與社會各方麵聯係的渠道,成為開放型家庭。

(6)法製意識的進一步強化。經過普法教育和法製建設的不斷加強,人們在守法和用法中得到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