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揚州,一處無名山峰山腳下。
兩百裏外的隋煬帝墓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考古挖掘,而這裏,同樣有著一夥不知名的盜墓賊正在進行著墓葬挖掘。唯一不同的是一個打著國家的招牌,而另一夥卻沒有營業執照。
此時正值月黑風高,漆黑的夜空下,周遭群星隱退,一絲星光都沒有,顯得極為的靜溢。
幾個盜墓賊拿著手中的手電照射著地上一個小洞口,其中一個四十歲左右的中年漢子眉宇間閃現出一絲疑惑,“楊銘,你確定隋煬帝真正的陵墓就在這裏。”
“如果你給的地圖沒有問題,隋煬帝真正的陵墓恐怕就在這裏,你聞聞,這洛陽鏟帶上來的土連一點土腥味都沒有,還帶點甜味,是夯土。”
與周圍的幾名漢子不同,這名叫楊銘的男子不過二十來歲,臉上稚氣未脫,顯然是還在讀書的學生。雖不見得如何的英俊,也勉勉強強稱得上是一個帥小夥。
“那當然,隋煬帝被宇文化及縊死江都之後,蕭皇後用床板做了個棺材,將他埋葬在流珠堂下。宇文化及走後,右衛將軍陳棱怕隋煬帝的屍骸受到破壞,一麵大張旗鼓將隋煬帝屍骸埋在吳工台,令一麵,卻是悄悄將隋煬帝埋葬在一個不知名的地方。事後將所有參與此事的民夫和將士全部誅殺,以免泄露消息。”
那名四十餘歲的漢子,聞了聞夯土,從懷裏掏出一張泛黃的地圖,泰然道:“我祖先曾經是隋朝驍果軍的一名親衛,親身參與了隋煬帝的埋葬,僥幸大難不死,回到家中製作了這張藏寶圖,並且嚴令後輩不得擅自挖掘隋煬帝墓。如果不是到了我這輩家道中沒,實在沒有了辦法,我是絕對不會來挖楊廣的墳墓。”
“真的是這樣麼?”楊銘的嘴角微微一翹,露出幾分懷疑的目光,沒有他楊銘,就算有這張藏寶圖,你能找到隋煬帝墓的真正位置麼。
不是不想,恐怕沒這本事倒是真的吧!
“就是這裏了,挖!”雖然這樣想著,但是楊銘卻沒有真正說出來,隻是一指剛被洛陽鏟挖過的小洞,指揮道。
說著,站在一旁的盜墓賊,連忙拿起放在地上的鐵鍬,對著小洞挖掘起來。
楊銘是南開大學曆史係學院的一名在校大學生,半年前,也就是今年4月,揚州市邗江區一處房地產項目施工時發現了兩座古墓,其中一座的墓誌顯示墓主為隋煬帝楊廣。隨後考古學家便開始對這兩座古墓進行了考古挖掘,並挖掘到了楊廣的牙齒一枚,自稱挖掘的是古代最富爭議皇帝隋煬帝真正的陵寢。
作為一名對隋煬帝極為關注的在校大學生,楊銘自然對此事極為關注,查閱的大量的史料,寫了一篇論文,論文的題目就是《論隋煬帝之死與長眠之地》,並且被刊登在了當地的報紙之上。
本來這件事楊銘早已淡忘,雖知道兩個月後,一夥盜墓賊卻突然拿著這張報紙,找到了楊銘的寢室,非常‘客氣’的將楊銘請了出來,拿出一張幾百年前的藏寶圖,說是讓楊銘幫他們找一座墓,而這座墓,居然也是隋煬帝墓。
雖然隋煬帝已經死了上千年,死後也是多次遷葬,但楊銘一直覺得隋煬帝絕對不是埋葬在曆史書上說的這三個地方。
作為一名帝王,從剛剛即位開始,就會派專人著手自己的陵寢,以便自己死後,也能享受身前的榮華富貴,這是中國古代皇帝的慣例。
秦始皇如此、漢武帝如此,而大喜功更甚前兩位的隋煬帝,焉能不是如此?
恰恰相反,楊銘多番查閱隋書等曆史資料,卻發現沒有一絲關於此事的記載,但其中有一段文字引起了楊銘的關注,大業二年,工部尚書宇文愷帶領30萬民夫南下江都修鑿運河,而八年後30萬民夫卻是集體失蹤,人間蒸發了。
眾所周知,臨近江都的隻有一條邗溝,全長不過一百裏,根本用不了三十萬人,頂多十萬人就夠了,就算在古代修鑿運河的死亡率很高,但也絕對不會全軍覆沒了吧。
所以,楊銘覺得此事有所蹊蹺,並且一齊發表在了那篇論文裏,不想,就是這篇論文,還真的引出了這麼多事情。
一連三日,那夥盜墓賊在楊銘的指揮下,拿著鐵鍬、鏟子這些原始的工具,開始了一次不同常規的考古挖掘,好在他們帶足的幹糧,紮了帳篷,挖累了就歇,餓了就吃一點幹糧,想著下麵藏著的金銀財寶,一個個也是使出了十二分的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