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朝陽斜照(1 / 2)

這是一座擁有二千多萬人口的大都市,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發展著。一條大江和它的幾條支流,從這座城市裏蜿蜒通過,更給這座城市增添了無限魅力。江河兩岸高樓大廈林立,巍峨壯觀;江麵上的大橋,宏偉恢弘;市內的道路寬闊,高架路橋疊加,交通四通八達,順暢便捷。大街旁、樓宇裏,到處是銀行商鋪、擠滿了金店旅社、酒肆茶樓;大廈裏駐紮著辦事機構、公司企業、辦公白領和外企代表。

白天,大路上車水馬龍,川流不息;路邊人行道上,行人摩肩接踵,攘往熙來。一到晚上,每棟大樓都被五光十色的燈光照射。大廈外表,流光溢彩,如夢如幻;商廈門前,華燈閃爍,金碧輝煌,盡顯著這座城市的時尚與繁華。

然而,就在這鳥革翬飛、聳入雲霄的高樓大廈包圍下,卻有著一片被人遺忘已久、破爛不堪的棚戶區住宅。

這片棚戶區曆史悠久。最初隻住著十三戶人家,而且住戶大多家景富裕,不少人家還是名門望族。就在上個世紀發生戰亂後,這裏湧進了大批難民。他們貧窶驚恐,扶老攜幼,無棲息之地,也租不到廉價的住房,於是就在空地裏搭起了幾座簡易帳篷。本想臨時過渡一下躲避兵燹,不料戰事連綿不斷。他們隻得又動手搭建起了簡陋的窩棚,長期地安營紮寨,定居了下來。

隨著家中人口的不斷繁衍和親朋難友們前來投靠,他們僅靠著做苦力活養家糊口,節衣縮食撙節開支、收集破磚斷瓦、撿拾廢棄的舊木爛門,搭建起了一間間磚木結構的簡易陋房。所謂陋房,其實樓層高度還不足二米,最高的也不過三層,靠著一把竹梯子爬樓上下。房頂的斜坡上,簡單的鋪設了一層油毛氈和枯茅草,遮風擋雨、避暑禦寒。後因易燃,才改成了石棉瓦覆蓋。

這批難民如今已在這裏,留下了他們的第三、四代後裔。現在棚戶區裏的住戶已經達到了三千多戶,登記在冊的居民超過萬人。住房再也沒有空地可以擴展了。

那時候,難民們建房是無章可循,隻要鄰居同意就可以搭建。布局也是根據自己的能力隨心所欲,任意地占用過道。久而久之,這裏的民房景觀,參差不齊、雜亂無章、陳舊破爛、擁擠不堪,並且隱患重重。棚戶區內的道路,雖說也是四通八達,卻窄如羊腸小道,猶如進入了一座迷宮。過道最寬處僅能通過一輛三輪車,狹窄處則需一人側身才能通行。

弄堂裏的住戶,大都沒有門牌號碼,隻能以戶主的姓氏或諢名來找人。偶爾有貨郎小販或是糧票換雞蛋的村姑誤闖小巷,立刻就會發現已經陷在了迷魂陣裏,完全找不到北。非得由居民帶路,才能找到出口。

居民的家中都沒有鋪設下水管道和供水管,用水全部集中在兩座給水站裏取水、洗滌。家中傾倒廢水時,也需要去弄堂內僅有的幾個窨井處,少量的汙水會直接潑灑在自家門口,任其滲漏,或是被烈日蒸發。一旦遇上天降暴雨,家家戶戶都要在家中參加抗洪排澇。

巷子內和家門口的路麵,大都是將泥土路夯實了再鋪上一層電石糊。電石糊是氣體切割後,剩下的工業廢渣。這是棚戶區裏,家家戶戶都在使用的建築材料。在電石糊裏拌上工業爐渣,再製成一塊塊牆磚,放在牆角邊自然風幹,用於住房的翻建改造。

每天清晨,居住在大街馬路邊的居民,都會被急馳而過的汽車聲吵醒,然而住在棚戶區裏是聽不到這種聲音的。他們是被倒馬桶和刷馬桶的響聲鬧醒的,響聲中還會夾帶著大人呼叫小孩起床的聲音。這時空氣中會彌漫著燃煤的煙霧味,這是居民在生爐子或在開啟封存了一個晚上的蜂窩煤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