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傲實在是沒有什麼出息
諸葛亮說:“將不可驕,驕則失敗,失敗則人離,人離則眾叛。”巴甫洛夫說:“絕不要陷於驕傲。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在應該同意的場合固執起來;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拒絕別人的忠告和友誼的幫助;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喪失客觀方麵的準繩。”《菜根譚》所載:“楊修之軀見殺於曹操,以露己之長也;韋誕之墓見伐於鍾繇,以秘己之美也。”無數事實說明驕者必敗,水滿則溢。
《道德經》說:“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驕躁必然輕敵,輕敵必然疏於籌謀,忽於防備,懈於爭鬥,所以驕兵必敗。關雲長“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耳”。清人毛宗崗稱:“曆稽載籍,名將如雲,而絕倫超群者,莫如雲長。”評價他是“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然而,這位叱吒風雲、威震三軍的一世之雄,居然“南郡喪孫權,頭顱行萬裏”,被東吳大將呂蒙一個奇襲,倉皇中兵敗失地,被割了腦袋。直到即將被俘殺頭,仍執迷不悟,還說什麼“雖有埋伏,吾何懼哉!”老子天下第一,英雄舍我其誰?羅貫中說他“龍遊溝壑遭蝦戲,鳳入牢籠被鳥欺”。其實,追根溯源,是驕傲自大的個性導致了他的失敗。“天下第一”的自負個性成就了他一世英名,也導致他身首異處的淒慘下場。
十六國時期,前秦皇帝苻堅不顧朝臣和人民的反對,驕橫獨斷,調集八十七萬大軍,水陸並發,企圖一舉滅掉東晉。他口出狂言:“憑著我這麼多的軍隊,把馬鞭子投到江裏,足能截斷水流!”前秦軍隊數量雖多,但士兵厭戰,軍心離散,在淝水一戰中,被隻有八萬將士的東晉軍隊打得落花流水,“死者什七八”,連他自己乘坐的雲母車都丟了,狼狽逃回長安。
驕傲自滿的人自以為了不起,看不起別人,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以招來失敗的禍殃。越王勾踐滅吳後,魏文侯問他的謀臣李悝關於吳國敗亡的原因,李悝說:“數戰數勝。”文侯沒聽懂,又問:“數戰數勝,國之福也,何以亡?”李答:“數戰則民疲,數勝則主驕,以驕主禦疲民,未有不亡者也。”談得言簡意賅,很有些辯證思想,有了成績,取得了勝利而驕傲,就可能把成績和勝利當包袱背上,於是輕敵麻痹起來。法國資產階段革命時期的風雲人物拿破侖,也是吃了驕傲自大的虧,他曾以“神速和勇猛”,常常以少擊多,出奇製勝,大軍所向,望風披靡,被人視為戰爭之神。然而,煊赫勝利衝昏了他的頭腦,豐功偉績使他驕傲如狂,他居然認為“不可能,隻是庸人字典中的字眼”,與他無關。於是他越發武斷專橫,為所欲為。在他大獲全勝的奧斯特裏茨戰役後的第七年,他又親率六十萬大軍進攻俄國,被打得一敗塗地,後來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從巔峰跌到了穀底。魯迅先生在《墳·未有天才之前》中寫道:“有一回拿破侖過ALPS山,說我比ALPS山還要高!這何等英偉,然而不要忘記他後邊跟著許多兵;倘若沒有兵,那隻有被山那麵的敵人捉住或趕回,他的舉動、言語,都離了英雄的界線,要歸於瘋子一類了。”實踐證明,如果自以為了不起,自視高貴,盲目自大脫離群眾,再偉大的人物也必然得不到群眾的擁護、支持和幫助,他的能力也就必將被證明為無能為力了。
驕傲是一種低級趣味,是盲目性的體現,也是缺乏自知之明的一種表現。柳宗元有一篇《李赤傳》,有位詩人自以為寫詩可與大詩人李白相比,並且因此以“李赤”為名,意在和“李白”相對抗,其實,他的詩寫得實在蹩腳得很,以至蘇東坡看到李赤的詩,說他憑著這兩下子竟然自比李白,隻能說明“其人心疾已久”,就是說簡直屬於精神病一類了。日常工作中有些同誌,業務很不錯,工作起來很賣力,可尾巴翹得高,老虎屁股摸不得。對這種人,領導覺得“用起來順手,管起來紮手”,不大滿意;群眾覺得“不好接近”。結果呢?輕則少不了與周圍同誌磕磕碰碰,重則成了孤家寡人。自己埋怨“出力不討好”;別人評價成績都給他“說跑了”。自己不痛快,大家不滿意,久而久之,孤芳自賞,與眾隔閡,同誌關係搞得很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