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五代兒童文學傑出作家的最佳選本
王泉根
(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師範大學兒童文學研究院院長,著名兒童文學評論家)
薛濤當選金作家,並為薛濤的書作踐,於我是一件愉快的事。薛濤的名字與唐代女詩人薛濤相同,成都望江樓公園至今還有相傳薛濤汲水製作詩箋的薛濤井。因此關聯,有人便誤為薛濤是一位女作家《我曾在《中國圖書評論》上見到有文章把薛濤歸為女作家門下)。而其實,當代薛濤是一位濃眉大眼、長得棱角分明的東北男子。與薛濤相遇幾乎全是在會議上,私下交談不多。給我印象深刻的有兩次會議:一次是在2005年5月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召開的原創兒童文學研討會。薛濤在會上有一個發言,力倡中國兒童文學的民族文化精神,對時下某些兒童文學評論一味鼓吹一切都是西方好提出質疑,引起與會者的很大興趣。再一次是2006年12月6日,在北師大文學院勵耘學術報告廳與我的研究生進行座談,薛濤講得最多的是生命意識與對生死問題的思考。一位正在走紅的年輕作家,麵對紅塵滾滾的語境,不談青春,時尚、外國,卻大談民族文化、生命意識,似乎有點兒另類。這就是薛濤,本色的薛濤,薛濤的本色,一位有著自己堅執的文學理想與美學追求的作家的本真顏色。
從代際關係考量,薛濤屬於中國第五代兒童文學作家。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中國兒童文學五代作家的觀念:綜觀百年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曆程、時代規範與審美嬗變,我們大致可以將兒童文學作家分為五代。第一代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文學啟蒙的一代,代表人物有葉聖陶、冰心、茅盾、鄭振鐸等。第一代主要是開創之功、奠基之功,而且一開局就是大手筆。第二代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戰爭環境中革命和救亡一代,代表人物有張天翼、陳伯吹、嚴文井、賀宜等,他們用文學直接切入現代中國的社會形態和革命救亡等時代命題。第三代是共和國十七年運動語境中的一代,代表人物有金近、任大霖、任大星、葛翠琳、洪汛濤、魯兵、任溶溶以及柯岩、孫幼軍、金波等。他們創造了當代中國原創兒童文學生產的第個黃金時期,同時在文學配合中心、運動的複雜背景下進行著痛苦的探索與民族化追求。第四代是經曆過文革、上山下鄉,終於迎來改革開放的一代,代表人物有曹文軒、秦文君、張之路、沈石溪、黃蓓佳、班馬、董宏猷、周銳、冰波、鄭春華等。他們的特殊人生經曆鑄就了他們對兒童文學的文化擔當與美學品格的執著堅守。無論是追求永恒還是感動當下,他們都在努力地踐行著用文學塑造未來民族性格、打造少年兒童良好的人性基礎。第五代作家大致是在20世紀90年代逐漸成名,如今正在成為中國兒童文學最具創造力、影響力與號召力的群體。與前幾代作家相比,第五代作家具有明顯的年齡優勢(多為70後)、知識優勢(多為高學曆》、信息優勢(網絡寫作)與創作自由度(如自由撰稿人)。但同時也容易滑向市場化的寫作,容易浮躁,缺乏精雕細刻,因而和20世紀80年代那種具有使命意識的寫作有一定的距離。我關於五代作家的觀點引起兒童文學界的熱烈反響,我對第五代作家的批評似乎也產生了一些作用。第五代是新世紀兒童文學的希望與未來生力軍。正確認識、理解和評價第五代,無疑是兒童文學理論批評的一個重要任務,尤其是對第五代中的代表性人物的批評和研究。